《六十以后》14.知青岁月(2)
文摘
2024-10-05 08:27
北京
站在梁家河领导人曾经住的土窑洞前,萧长安想起了领导人说过的一段话:“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是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插队期间,领导人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使年轻的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业。正是他身上这种浓浓的“三农情结”,才使他众望所归地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总书记说:“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如今总书记不忘初心,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精准扶贫,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在陕北高原,到处都传唱着:萧长安说:“我来陕北插队那年刚刚15岁,每个人都是标准装扮,像红军战士一样将被褥打成背包背着,手提一个装脸盆和日用品的网兜,从北京站上了知青专列,一路上唱着红歌就来到陕北。也许是从小在北京大城市生活,上学时古诗词读多了,对农村生活一点也不了解,听说要去陕北插队,那是革命圣地啊,我们反而很向往呢!”宋剑已经接上乔俏,当年他们是在一个生产队的知青小组,想起当年插队情景,乔俏感慨说:“是啊,听说要去陕北插队,我们非常向往农村那种别样的田园生活,我们都是主动报名申请的呢!”“你那都是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读多了,想像着隐居农村田园生活的浪漫惬意,一点也不知道贫困农村的种种艰辛。”宋剑接着乔俏的话说,“刚上火车离开北京的路上,你们女生还有说有笑唱着歌。可是越走车外的风景越荒凉,你们都不说话了。火车到了铜川换乘汽车——可不是大轿车,而是解放牌卡车。汽车拉到延安,再等公社生产队来人接我们去知青点。近一点的走几十里山路,远一点的坐拖拉机去。到知青点住窑洞,睡土坑,没有自来水,洗衣做饭喝水都要自己到井里打水,把水桶放到井里漂着,就是沉下不去打不上水来。没有电,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最可笑的是几个女同学做饭,到地里割回一把韮菜炒鸡蛋,我们吃着不是味儿。问房东大娘才告诉我们那是麦苗,不是韮菜。”大家听了大笑,说这样的糗事好像大家都遇到过:不光是韮菜和麦苗分不清,玉米和高粱也分不清,下地锄草把苗锄了,把草留下来;冬天烧炕要么烧得土炕烫得能把人烙熟了,要么只过烟不热炕,晚上能把人冻死;自己做饭烙锅盔,锅盔吃着挺香,都要吃完了才发现里面的面还是白生生的……老陈头说:“当年我也才15岁,头一次下地干活是在一块坡地点种冬小麦。耕作的顺序是前面有人用镢头挖窝子,后面有人紧跟着往窝子里点两三粒麦种,再后面有人专门往地里挑糞肥,有人拿了糞勺往点了种子的窝子里浇肥,最后有人用锄头往窝子里盖土,就算完成了全部点种。这个程序最重的活是挑糞肥。我们那时个子都不高,挑满桶糞肥肯定吃不消。男同学就选择用镢头挖窝子,女同学负责点麦种或者浇糞肥。头一天劳动结束的时候,生产队根据我们劳动情况给记工分。农民挑糞肥的壮劳力每人一天记10工分为一个工。我们知青才记5工分顶壮劳力半个工。后来有知青政策规定,知青不管干多少,每天都一律记10分一个工。我们这才算同工同酬。”徐慧英补充说:“是啊,那时陕北农村一个工才合几角钱,知青如果没有政策性照顾,自己都养不活自己。”我的往事(98):大胆放炮
我的往事(96):人生不顺
我的往事(93):还念晓晴
我的往事(88):小说获奖
我的往事(48):少不更事
我的往事(104):一段影评
我的往事(101):对质对质
我的往事(93):还念晓晴
我的往事(77):学开火车
我的往事(69):险铸大错
我的往事(102):宠物有病
我的往事(94):梦回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