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以后》18.儿时味道(2)

文摘   2024-10-23 07:51   北京  
长篇小说连载《六十以后》18.儿时味道(2

第二天常大姐做的这顿陕西臊子面,吃大家直叫好!可是大家也直犯嘀咕:“这是当年的味道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萧长安笑着说:“当年插队哪能吃上这么油汪汪的肉臊子面呀!过年能吃上一顿臊子面,也是没有肉,豆腐凑,能有点炼过油的猪油渣就算是好的了。”

徐慧英接着萧长安的话说:“也是,现在吃得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得孩子们都厌食不好好吃饭了,我们那会儿总是吃不饱、吃不够呢。”

宋剑笑着说:“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对陕西的面食还专门作了介绍,说陕西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老陈头说:“昨天我们还在说陕西人爱吃面,尤其是关中几乎每个县都各有各家独特的面条做法,岐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彬县御面、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澄城手撕面、合阳踅面、大荔炉齿面、耀县咸汤面。”

萧长安说:“陕西还有一种汤汤面,也叫细面、长面、出汤面、浇汤面,在关中人尤其是上一辈关中人眼中,那可是心心念念的极品面。汤汤面做工很讲究,汤要肉汤,醋要粮食醋,汤鲜不鲜,全凭一勺醋。辣子要用大油泼,不能用菜油。鸡蛋摊成薄饼,油炸豆腐片切丝,与葱花放入汤中,红的是辣子,黄的是鸡蛋,绿的是葱花,一看就来食欲。捞面也很讲究,只捞出来一筷头面,拌上一勺汤浇进面里,把汤里浓郁的味道渗透到每一根面条里,那才叫美味之极。逢年过节,汤汤面是家家户户少不得的一道硬饭,”

老陈头说:“看来萧老总会做汤汤面呢,赶明儿也给我们露一手。”

萧长安笑着忙摆手说:“我可只会吃,不会做!”

老陈头说:“现在吃的比过去过年都吃得好,好像天天在过年一样。我们家诗诗爱吃巧克力,奶奶不让她饭前吃,饭前吃巧克力就不好好吃饭了。文文不好好吃饭,奶奶跟他说过去贫穷没饭吃,想吃都没有。你们猜诗诗怎么跟她奶奶说?诗诗说,没饭吃就吃点巧克力呀,吃巧克力就不吃饭了。”

大家哄堂大笑:“现在这一代孩子真是太幸福了。生活甜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滋味了。”

一屋子人边吃边聊,越聊越开心。从常大姐的这顿陕西臊子面,各自聊起各自儿时的味道。

小孩子的天性爱吃零食。现在的孩子想吃什么,爸妈给买什么,家里好吃的零食不断。爸妈不买自己也能买,手里的零花钱有的是,吃得都不爱吃了。宋剑讲他们小时候能吃到一根白糖冰棍、一把自家炒的黄豆,就已经是最大的奢侈了。那时粮食都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供应半斤黄豆算是副食,主要用来换豆腐吃。实在嘴馋了,求爸爸妈妈同意了,抓几把黄豆在煤炉上架起铁锅自己炒,快炒熟的时候倒一点盐水到锅里再炒干,吃起来更有滋味。

老陈头回想起说,那年北京胡同里不知从哪里来了爆米花的小炉匠,一个特制的烧木炭转炉,炉里面倒上大米或者玉米豆,一手拉风箱吹得炉里炭火正旺,一手摇着铁转炉,眼睛盯着转炉上的压力表,待到炉里达到一定压力,将转炉套进一个特制的长条麻袋里,用脚把炉盖用力蹬开,只听得的一声巨响,转炉里炒熟的大米或玉米瞬间全部爆成米花,香气立刻四周充盈。这倒是挺新鲜,从来没见过,一时间家家的小孩都拿着大米或玉米,排着队去小炉匠那里爆米花,一斤大米或玉米可以爆满好几大盆。刚爆开的米花吃到嘴里是脆的,放几天潮了皮了就不好吃了。姥姥把爆米花装进一个大口瓶子里,拧上盖就不会受潮了,什么时候吃都是脆的。有的孩子还吃出花样来,用糖水蘸着吃,用竹签扎成串吃,有的在炒米花的时候就往转炉里加几粒糖精,爆出的米花自然就带着甜味。爆米花成为我们儿时最廉价的零食。 

往期回顾:

我的往事(62):新兵训练

我的往事(59):再忆神中

我的往事(53):同学印象

我的往事(46):同学相聚

我的往事(38):再当民工

我的往事(27):上山下乡

我的往事(25):险些毙命

我的往事(57):校园恋情

我的往事(53):同学印象

我的往事(50):神河印象

我的往事(41):学样板戏

我的往事(32):饥不择食

我的往事(27):上山下乡

我的往事(21):动乱开始


康平文稿
康平文稿只发李康平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