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千帆过尽,心灯不灭

文摘   2024-10-15 13:51   湖北  

点击分享此文章


千帆过尽,心灯不灭

——《两岸》:努力点亮回归的路标

杨国庆





诗人杨仕英写了一首《两岸》的诗歌,这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凸显出盼望台海两岸早日统一的时代主题。


相望了几千年

从白天到夜晚

甚至能听见

彼此的呼吸

可到不了彼岸

只能深情对视


相看了无数遍

可从不厌倦

多想到对岸

让泪水融在一起

洗去无尽的等待


只能这样相看

海水是苦恋的泪滴

浪花是梦想的翅膀

随着心跳的海潮

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标题:两岸,直指地理上的台湾海峡两岸,象征着分隔的两岸人民。相望了几千年:“相望”表示两岸人民长久以来的互相守望,时间被夸张为“几千年”,强调历史的悠久。从白天到夜晚:描述两岸人民无论昼夜都在彼此守望,表达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思念。甚至能听见/彼此的呼吸:“能听见呼吸”是夸张手法,意味着两岸人民的心灵相通,情感紧密相连。可到不了彼岸:象征着现实的障碍,两岸人民虽心向彼此,却因政治、地理等因素难以真正团聚。只能深情对视:描绘了两岸人民虽不能相聚,但情感上却能跨越障碍,彼此深情凝望。相看了无数遍:“无数遍”再次强调了时间的长久,两岸人民对彼此的熟悉与关注。可从不厌倦:表达出两岸人民对彼此的深情不会因时间而消减,反而愈发深厚。多想到对岸/让泪水融在一起:

“多想”是渴望的体现,希望两岸人民能跨越障碍,让代表情感的“泪水”交融,象征情感的融合。洗去无尽的等待:意味着两岸统一能结束长久的分离与等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和解。只能这样相看:“只能”表达出一种无奈,两岸人民目前只能保持现状,继续隔海相望。海水是苦恋的泪滴:“苦恋的泪滴”比喻海水,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色彩,表达两岸人民对不能团聚的哀伤。浪花是梦想的翅膀:“梦想的翅膀”将浪花比作追求统一梦想的载体,象征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渴望与追求。随着心跳的海潮:“心跳的海潮”将海潮的涨落与人的心跳相联系,表达两岸人民情感的起伏与海潮同步。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描述海潮的循环,象征两岸人民情感的反复与不息,也暗示两岸关系的波动与变化,但始终保持着联系与期待。整首诗以两岸人民的深情相望和对统一的渴望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表达了两岸人民对团聚的深切期盼与对现状的无奈。

在《两岸》中,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幅横贯千年的画卷,其中不仅流露出两岸人民深深的思念与期盼,更寄托了穿越风雨、追寻归途的共同心愿。可以说这是千帆过尽:历史长河中的相望与守候。

“相望了几千年”,开篇即奠定了诗歌的历史纵深感,仿佛站在时空隧道的一头,眺望着彼岸的灯火。诗人通过“白天到夜晚”、“彼此的呼吸”等细腻描写,赋予了两岸关系以生命般的灵动质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亲密与渴望。这“千帆过尽”的历程,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两岸人民共同经历风浪、见证变迁的真实写照。每一艘远航的船,都承载着一份未竟的梦想,每一次潮涨潮落,都在诉说着分离与团聚的故事。

这表达出心灯不灭:灵魂深处的呼唤与向往。然而,“可到不了彼岸”,一句道出了两岸人民心中的无奈与遗憾。但即便如此,那盏“心灯”依旧照亮着回家的路。“多想到对岸”,是每一个离散家庭的共同心声,是对根的深深眷恋,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诗人用“海水是苦恋的泪滴,浪花是梦想的翅膀”这一极具表现力的比喻,将两岸人民的复杂情感具象化。海洋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距离,而是连接彼此的纽带,每一次海潮的涌动,都伴随着跳动的心脏,承载着两岸人民的爱与希望。

所以,两岸人民努力点亮回归的路标:共创未来的光明愿景。两岸关系虽然历经曲折,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渐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方向迈进。无论是民间交往还是文化交流,都是点亮回归路标的重要步骤。两岸同胞以实际行动证明,“到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往复并非徒劳,每一次相聚都将为最终的“回归”铺垫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善意与理解,它们如同一束束光亮,汇聚成指引两岸前行的灯塔。《两岸》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是两岸人民心灵深处最真实情感的写照,是历史沉淀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当人们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些“千帆过尽”的日子,或许会发现,正是那一盏盏“心灯”的不灭,让人们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如今,两岸同胞正携手点亮更多的“路标”,共同绘制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明天。

读者感悟到,诗人在表达两岸情感连接时,使用了一些很雅美而又深沉的意象。如“呼吸”:通过夸张地表达两岸人民即使相隔遥远,心灵上却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仿佛能够听到彼此的呼吸,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理距离的精神联系。再如“海水”:将海水比喻为“苦恋的泪滴”,海水的苦涩象征着两岸人民因分裂而产生的痛苦和悲伤,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团聚的深切渴望。还有“浪花”:被称为“梦想的翅膀”,这一意象表达了两岸人民对未来统一的梦想和希望,浪花的不断翻涌象征着追求梦想的动力和坚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两岸人民情感交织的画面,既有对现实分隔的无奈,也有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愿景。通过这些自然元素的拟人化和象征化,诗歌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愿望。

诗歌除了使用意象来表达两岸的情感连接之外,还具有多样的写作特点。在情感表达上,通过直接的叙述和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之间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实现的团聚愿望。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构成了诗歌的核心主题。在语言运用上,诗歌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得诗歌易于朗读和记忆。诗人语言既质朴又充满力量,能够有效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在象征手法上,除了具体的意象,诗歌中还隐含了象征意义。例如,“海水”和“浪花”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也象征着两岸人民的情感流动和对未来的希望。在重复与韵律上,诗歌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式和词语,如“相望”和“相看”,这种重复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的强度。同时,韵律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在文化内涵上,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两岸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了两岸共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记忆。通过这些写作,杨仕英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两岸关系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两岸》的象征意义不仅限于意象本身,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海水”在诗歌中象征着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历史渊源。海水的流动代表了分离的痛苦和历史的沉重,同时也反映了两岸人民对团聚的深切渴望。海水的永恒流动暗示了两岸关系的动态变化和时间的无情流逝。“浪花”作为“梦想的翅膀”,象征着两岸人民对未来统一的希望和梦想。浪花的不断翻涌可以看作是追求梦想和理想的动力,以及对改变现状的不懈追求。“呼吸”的象征意义在于表达两岸人民虽然身处两地,但心灵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感应。这种象征强调了即使在政治和地理上的隔离中,两岸人民的情感和精神仍然相通。“日夜”诗歌中提到的“白天到夜晚”的相望,象征着两岸人民对和平与和解的持续期待,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这种期待始终不变。通过这些象征,诗歌传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深度和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态度。象征在诗歌中起到了扩展意象、深化内涵和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特别是“白天到夜晚”的表述不仅仅是对时间流逝的简单描述,它还富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一表述可以象征着两岸人民对于团聚和交流的无限期待,以及这种期待伴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得更加强烈和迫切。白天和夜晚的循环交替,如同两岸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这种希望始终存在。此外,“白天到夜晚”的反复出现也象征着两岸关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情感的积累和沉淀。它反映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深度,表达了一种不论昼夜更替,对和平与统一永恒不变的向往。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白天到夜晚”的象征还可以被理解为生命循环的隐喻,提示着即使在最艰难和最黑暗的时刻,光明和希望总会再次出现。这种象征意义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促使读者反思时间、希望和人性的永恒主题。

可以说,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句诗,是“海水是苦恋的泪滴,浪花是梦想的翅膀”。这显现出强烈的对比与象征。“海水”与泪水关联,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浪花”比作“梦想的翅膀”,则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两者之间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现实的沉重与理想的轻盈。

这显现出情感与希望的交织。一方面,泪水代表了分离之痛与长久的期盼;另一方面,梦想的翅膀则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不懈的努力。这种情感与希望交织的表达,直击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显现出意境的深远与旷远。这句诗创造了一个既悲壮又美丽的画面,海水的广阔与眼泪的细腻形成对比,而浪花的灵动象征着梦想的力量,整个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无穷。正是这种情感的深刻表达与美好的象征结合,使得“海水是苦恋的泪滴,浪花是梦想的翅膀”成为全诗中最能触动人心的灵魂之笔。

《两岸》还展露出诗人多样的心境与情绪。表现出深深的眷恋与无奈。“相望了几千年,从白天到夜晚”,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及两岸人民对彼此深厚的感情基础,同时也透露了因为地理阻隔导致的无可奈何。“到不了彼岸”则直观表达了这种物理距离带来的心理障碍。表现出绵延不断的思念。“甚至能听见彼此的呼吸”,暗示尽管隔着海峡,但双方的思念已达到心灵相通的地步。这种“深情对视”的描写,强化了两岸间精神的紧密相连。表现出渴望与悲伤的交融。“多想到对岸,让泪水融在一起,洗去无尽的等待。”表达了诗人对消除隔阂、实现团圆的强烈渴望。其中,“泪水”和“无尽的等待”凸显了长时间以来的哀伤与痛苦。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与希冀。将“海水”比喻为“苦恋的泪滴”,“浪花”视为“梦想的翅膀”,表明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并以实际行动追求梦想,体现了坚韧与乐观的精神。表现出情感的循环往复与生命力。最后的“随着心跳的海潮,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用“心跳的海潮”形象地表达了两岸人民之间感情的连结像潮水般生生不息,虽有起伏却永不停歇,象征了两岸关系中情感的持久与生命力。《两岸》抒发了诗人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望和对目前现状的深切忧思,同时传递出一种即便面临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继续怀揣希望与梦想前行的态度。

看得出来,《两岸》写的很美,很关键的是运用了很优美的修辞艺术手法。《两岸》,围绕盼望台海两岸统一的主题,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使其诗意浓郁、情感深沉。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如“彼此的呼吸”、“心跳的海潮”,诗人将大自然与人的内心活动相融合,使海潮有了生命,呼吸变得可感知,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诗人运用了象征与隐喻修辞手法,“海水是苦恋的泪滴,浪花是梦想的翅膀。”此处海水象征着分隔两岸的苦难和泪水,浪花则隐喻了对团圆和统一的梦想。这种转换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更直观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运用了反复与叠唱修辞手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种重复不仅营造了韵律美,还深化了主题,强调了情感的连绵不断与时光的轮回。诗人运用了夸张与超现实主义修辞手法,“相望了几千年”,通过夸张的手法,突显了两岸之间长久的相隔与不变的情愫;“多想到对岸,让泪水融在一起”,将对彼岸的向往和重逢后的喜悦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人运用了对照与反差修辞手法,一边是对岸的遥不可及,另一边是“深情对视”和“从不厌倦”的坚持。这种对照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反映了两岸人民对团聚的执着追求。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修辞手法,利用“海水”、“浪花”、“海潮”这些自然元素作为情感载体,寓情于景,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两岸统一的深切期盼。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两岸》不仅在情感上触动人心,也在艺术形式上彰显独到之处,显露出诗人扎实的诗学功底和纯熟的创作技巧。

在当前形势下,《两岸》展现出新时代价值——文艺力量助推祖国统一。《两岸》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来的多方面的文艺力量,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展示出情感共鸣与凝聚力提升:《两岸》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激发了人们对家乡、亲人以及国家完整性的深厚情感,促进了两岸同胞间的心灵沟通与认同感增强。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凝聚两岸民心,增强民族向心力,为统一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展示出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联结:

通过“相望了几千年”等词语唤起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寄托对未来统一的美好愿景,形成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链接,促使人们正视历史,展望未来,为和平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这展示出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两岸》架起了情感交流的桥梁,有助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与偏见,为官方政策与民间交往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推动官方层面的对话与合作。这展示出激励行动与创新思维:诗歌不仅表达了对统一的期盼,其背后的文艺创造力也为解决两岸关系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可以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符合两岸实际的合作路径与方法。这展示出国际影响与正面宣传:文艺作品因其跨文化传播特性,在国际舞台上亦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两岸》等优秀作品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统一的理念和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为实现统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两岸》在新时代不仅是诗歌艺术创作的力作,也是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文艺力量,通过其深刻的内涵与广泛的影响力,在持续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诗人奉献出了诗歌的积极力量。



作者简介杨国庆,男,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播报》,中国诗歌网,中国当代诗词网,《应用写作》,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国家级、省级和市、县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文章及新闻作品1360多篇,累计260多万多字;其中文学评论156篇,103万字。还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两  岸

杨仕英

 

相望了几千年

从白天到夜晚

甚至能听见

彼此的呼吸

可到不了彼岸

只能深情对视


相看了无数遍

可从不厌倦

多想到对岸

让泪水融在一起

洗去无尽的等待


只能这样相看
海水是苦恋的泪滴

浪花是梦想的翅膀

随着心跳的海潮

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作者:杨仕英,公务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部分散文被先后录入《湖北省作协诗歌.散文卷》《精美文萃》等多部书集。迄今在国家、省市发表文章50多万字,先后在《学习强国》《湖北日报》《人民代表报》《青岛晚报》等媒体发表散文,并且多次获征文奖。






本刊主旨:分享红色故事,叙写生活趣事,回味过往旧事。(本刊分享的作品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供兴趣和爱好相投者之间学习和交流。如有分歧可私下留言并联系沟通。)

责任编辑:点点

投稿箱:943879159@qq.com

微信号:D997267


随笔叙过往
主要刊载散文、随笔,侧重回味过往旧事、分享生活趣事、叙写红色故事。 (投稿箱:943879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