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清风勤为政

文摘   情感   2023-04-18 21:13   湖北  

点击分享 让更多人看到

     

傲骨清风勤为政

 

 

——追忆家父陈坚 

  

                 作者  陈小肃


我的父亲陈坚(1919年-1987年),河北省巨鹿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386旅新一团、新四旅16团、西北野战军第六军十七师50团宣传干事、指导员、连长、团参谋、后勤处副处长等职。解放兰州后随军入疆,历任伊犁地委办公室主任、库尔勒地委秘书长、专署副专员、天龙钢铁厂副厂长、乌鲁木齐西郊管理处处长、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党委办公室主任、市委副书记、市纪书纪、市政协主席等职。


父亲于1987年病世,至今已35周年,我仍时常记起他老人家的一些往事。关于战争年代的父亲,知之甚少,现仅将家在和平建设年代往事片断成文,借以传承父辈的红色基因,是我所愿。

  一、临危受命大炼钢



1958年大炼钢铁时,老领导王恩茂(后任新疆自治区书记)与我的父亲开玩笑似的谈话:阜康县甘河子那边正在筹建一个实验钢铁厂,组织上准备让你去炼钢呢。父亲接茬儿说:炼钢我可是外行,您挂帅,我才敢炼。语成真没多久,父亲该钢铁厂参加组建工作,任第一副厂长(王恩茂兼厂长)。钢铁厂创建初期非常艰辛,父亲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帐篷有缝雪拥枕,卧铺无门风扫灯。整日挖冰银屑溅,镐锤飞舞火花生”。五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有气壮山河之干劲!父亲豪迈地赞扬他们“铸成铁笔蘸钢水,漫画天龙舞东风”。钢铁厂地处天山腹地,炼钢炉冒起黑烟犹如一条条巨龙,所以父亲用“天龙”来形容。钢铁厂由此定名“天龙钢铁厂”,此名沿用至今。

几年的时间,钢铁厂的几大车间都建成投产,小火车贯通厂区,直达乌鲁木齐。成吨的钢铁为支援边疆建设出了大力。后来建成的“天龙锁厂”生产出的各式锁被评定为自治区优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从此,天龙钢铁厂这个名字响彻天山南北,屹立在天山怀抱。

1960年,父亲作为全国中小型高炉会议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二、节衣缩食建农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还外债,全民都在节衣缩食。王恩茂书记与父亲商议:天龙钢铁厂的基本建设已具规模,应该考虑让人民吃饱饭的问题了。王书记的想法欲在乌鲁木齐西郊试建地方性国营农场。父亲当即表示坚决支持,因为这次谈话的终极目标是给百姓锅里添粮,身上添衣。说干就干,几个月以后,父亲带领20余人在乌鲁木齐西郊组建了西郊垦区管理处(当时归农垦厅管辖,文革后改名乌鲁木齐市农垦总局,现在为十二师)。

    父亲曾给我们说过:战争时期,部队到乡村,百姓们尽其所有供水供饭供住宿,其实他们的生活都很艰苦,但他们心甘情愿。现在该我们报答百姓了。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父亲在西郊的几件陈年往事:

一是迁户口 六十年代粮油都有定量,杂粮占70%,油也比较紧张。父亲的那份全部是细粮,油也多一倍(高干待遇)。但父亲为了更快融入百姓生活于是将全家的户口迁到西郊只有父亲一个人的户口在乌鲁木齐市,后来他说不要搞特殊,干脆自己的户口也迁到西郊

二是换车父亲到西郊后,厅里给他配了辆伏尔加卧车。父亲说,农村的路不适合卧车,而且太不接近群众,要“嘎斯”就行。他总是以善为本,并常感怀民众疾苦给司机多次交代:要是有急重病人或待产妇女,不论是干部、工人或农民,不用请示,省去一切程序,直接用车送乌鲁木齐就医。

三是心系民众分忧解难在西郊时,有一位复转军人分配到管理处(通信员),结婚申请住房,一时无法安排。父亲便将我弟弟安排到我和姑姑的房间,我哥就在父母房间搭地铺,将自家住房腾出两间给他们住。一时间在管理处成为美谈。刚到西郊,当地只有一个三坪医院,由于手续问题,管理处的干部去该医院看病还需自费。父亲就让财务科每月从他工资100元作为报销医疗费基金,并告诉财务人员,不够就扣200元。这种慷慨解囊善心义举,常被当地干部称赞不已。

四是落魄敲钟修理林带。家父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坦荡做人,踏实做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然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在西郊两年后已建成三坪、五一、头屯河、西山、地窝堡等五个国营农场以及永红针织厂(后改名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种畜场、良种场、加工厂等共计13个场(厂),还有一个农垦大学(父亲兼书记)。文革期间由于大多干部群众都护着他,作为一把手并未受到大的冲击,只是被停职一段时间,安排他去敲钟(当时上下班靠钟声提示)。有人开玩笑:陈书记敲钟,一次三下,一天四次12下,除去节假休息日,每月算25天工作日,月工资240,平均敲一下八毛钱。父亲在这段时间并不掩饰落魄,反而放下身段找事干,躬身劳作。他去城里买修树的工具,从管理处路口开始修剪林带,一直到乌伊公路是四公里,然后把剪下来的树枝拖回食堂。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了三公里多。二十年后我们再到西郊,那修过的林带明显高大挺拔,整齐漂亮。

 三、为官清正无私欲

历经战火洗礼的父亲一生为人低调、为官清正。记得儿时曾缠着讲他打仗的故事,他是笑而不语。直到1987年父亲病重,组织上安排他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在京的谷震东将军关梦舟将军等老战友到医院探望。相聚中父亲说:“我不怕死,本不想来北京,组织上再三劝说,来了同老战友见见面也好。想起咱们那个年代,苦和累都经过了,行军时边走边睡,不少人掉坑里河里才醒来,战争中有多少战友倒下了,都是二十来岁啊!”此时的父亲流泪了,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那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不愿讲他们打仗的故事是不愿回忆战争的残酷,不忍回忆逝去的战友。

为官不搞特殊,也不许家人搞特殊。全家20余位亲属没有在任何私事上沾过父亲一点光。对亲戚严格要求,对妻子、儿子要求尤其严格

一是对待儿子近乎苛刻。1965年,我的哥哥小学毕业,他的同班同学都进乌鲁木齐市上中学了,父亲却让我的哥哥同农民的孩子一样去了当地的农业中学(半农半读),农中毕业后又安排他独自到三坪九队接受再教育。1970年底,组织上招工到了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二厂当修理工。直到1978年的一天,该公司总经理来汇报工作(父亲时任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主管城建),临走时在门口巧遇我的哥哥下班回家,哥哥见到总经理,就打了招呼,总经理却不认得哥哥,便问:你是谁?哥哥说:我是陈小冀,二厂的。总经理可能是见穿的满身油污的工作服,便奇怪的问:你到这儿干什么来了?听到总经理这么问,我的父亲笑介绍说,这是我儿子,是你的兵。之后不久,我哥调总公司,提了干。父亲知道后,批评了总经理叮嘱:“陈小冀的工作,五年之内不要再动”。事过多年才听说,那位总经理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说:“陈书记身为主管书记,他的儿子在咱们二厂做了八年的修理工,我在他家见到他吃了一惊,穿的那么油腻的工作服……我跟二厂负责人打听了,陈小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八年没出过事故,但谁也不知道他是市委书记的儿子”。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一直记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要低调,要去艰苦的地方锻炼!还有那句“祖国如有难,汝应做前锋!”铿锵之托。

二是对待妻子不徇私情。母亲是北京人,1948年高中毕业于北京一所女子中学,又学医三年,大学毕业后响应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毅然来到伊犁,在部队医院妇产科任助产士。后随父亲到库尔勒,在专区行政处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天龙钢铁厂天龙子校教导主任;到西郊管理处后,在处机关还是负责档案管理;文革后期,分配到乌鲁木齐市自来水公司。组织上考虑我的母亲一直在机关工作行政干部,从事多年的档案管理,就把她调到市委档案馆。一来母亲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二来上下班也方便。这事被父亲知道了,他严厉地夫妻不可以在同一单位工作。为不徇私情,硬是把我的母亲又调回自来水公司,直至退休。

   三是对待自己躬身践行。“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父亲用一生践行着毛主席这句话。父亲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一生,是艰苦创业、廉洁奉公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同几个热血青年毅然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数十年纵横疆场千万里,穿梭在枪林弹雨中。解放兰州后,在50团团长带领下,父亲等20多位精兵空降伊犁,为大部队进驻甘当先锋。随后他们踏遍草原,剿灭残匪,威震西部边疆;开荒种地,凿冰挖渠,造福一方百姓;上山大炼钢铁,下乡耕耘建农场,努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服从组织安排,以人民利益为重,哪里需要到哪里,哪里艰苦哪安家。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陈坚


 作者简介


作者:陈小肃,曾从事房地产管理、审判、司法行政等工作。1987年从事律师职业至今,曾被评为新疆自治区首届优秀律师、“乌鲁木齐市三八红旗手”、乌鲁木齐市首届优秀律师等称号。

随笔叙过往
主要刊载散文、随笔,侧重回味过往旧事、分享生活趣事、叙写红色故事。 (投稿箱:943879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