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味那些曾经看不懂的戏

文摘   文化   2024-06-19 15:49   湖北  

点击分享此文章


再品味那些曾经看不懂的戏


丁鸿鸣



近年来总是隔三差五地进剧院看戏,既看了现代新戏剧,也看过一些老剧本的戏。好友惊叹:你研究戏剧么?最近好像成票友呀。我笑答:传统文化底子薄,想要补上戏剧欠缺的课啦。

我对于戏剧的认知,最先源于童年时期看过的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儿时看戏,纯是好玩、看热闹的一种娱乐方式;随着年岁渐长,看过的戏剧也是似懂非懂的一种消遣;而今看戏,有了更便捷的认知渠道,既可先看书籍中的原著本,还可边看演出边查阅手机中的背景资料,及时补缺。从书籍资料中了解到,古典戏剧大多源于民间的歌舞,是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之谣,灯会社火的狂欢之曲。每当回想起儿时的“影子戏”,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别山深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些生活场景。

小时候,就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勤俭质朴的村民在夜晚大多舍不得多点油灯,大人们一般喜欢围坐在一起聊天、讲故事,小孩们最喜欢的就是躲迷藏;谁家发生大事、喜事,也会请上邻村的师父来说善书、唱皮影戏。这可是我们小孩子们最欢喜的热闹时刻!我们早早搬好小凳,来到村前的打谷场,早有很多村民坐在那里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呢。那是村里人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说善书是比较好听的,说书人左手打着小竹板,右手击打着牛皮鼓,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不过最烦人的是每当说到精彩处,他就故弄玄虚地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让我们彻夜想不明白故事是如何发展的,主人公又是什么结果?惹得听众离场时还在暗自抱怨:这家伙总是故意钓人胃口,太讨厌了。


至于皮影戏,我并不太喜欢看,“咿呀呀的”,根本听不懂。然而,每次唱皮影戏的夜晚,我仍然是早早搬好小凳,冲向打谷场,毕竟那里才是最热闹好玩的地方。戏台上灯光烁烁,小小的皮影在幕布上时而敏捷地翻着筋斗,时而霸气地挥起手中的兵器,时而神态安然地端坐,时而气定神闲地踱着方步……这一切,全凭幕布后的师父提着影子人,在手舞足蹈地认真比划着,台上的其他人则卖力地吹、拉、弹、唱,整个后台就好像是真正的战场,冲锋陷阵,激战交锋,可以看出演艺人员十分投入,格外逼真!吸引着不少好奇的孩子模仿着,一招一势地比划一些高难动作,格外搞笑。

一时的热闹过后,山村又恢复了往日长久的平静状态,尤其是夜里就有点冷清,我就喜欢反复问妈妈:“说善书的什么时候来呀?”“什么时候再唱影子戏咧?”问的次数多了,妈妈就不耐烦:“你这伢,总在问!有本事,你们自己也学着唱呀、说呀?” 

这就是当时农村主要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虽然条件简陋,但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原来戏曲就是这样唱的!那些热闹的场景也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时至今日,偶尔听到戏曲,我的思绪就会飞到故乡的那个小小的村庄,眼前就会浮现出某年的某个夜晚,那一场热热闹闹的影子戏。

成年后,可选择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我们却要各自为生计奔波,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让我们选择的大多是节奏较快的生活方式,像戏剧这类沉浸式慢节奏的文化娱乐项目自然会与我的生活渐渐地相去甚远。儿时看戏,虽然看不懂或似懂非懂,但我也明白那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最好的呈现方式,而现代的电影电视只是一种更先进的传承方式而已,我们仍需记住那段历史。

平日里,偶尔也从戏曲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小常识,更加丰富了以往对戏剧的贫乏认知,渐渐地明白了旧时的戏剧也是一门精湛的表演艺术。今天常见的主要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皮影戏等。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是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的,这些古戏剧都是扎根于民间,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我们传统的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被誉为五大戏曲,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元素,有歌有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在世界戏剧史上那是独树一帜的,这也是我们传统戏剧的骄傲。

传统的剧种门派较多,我或多或少地也看过一些,但印象较深或略有好感的,大多与那么几个经典剧目有很大关系,尤其与当时推崇的样板戏经典剧目有密切关联,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其唱腔影响甚广;后来的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红楼梦》等,其曲调广为传颂;加之,一些有关上海滩的电视剧中插播的苏州评弹等吴越地方剧目,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一些名角、名曲对戏剧的传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常香玉和小香玉扮演《花木兰》就迅速将豫剧推向全国,其经典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更是家喻户晓,人人能唱。这些无疑都是助推传统戏剧艺术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方式,如今提倡“戏曲进校园”,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能接触到戏曲,也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果非要比较各个剧种的优劣不可,外行的我,能力远不及,但要问及我的喜好,我自然也可毫不避讳地说出个一二来。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早已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充分体现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草根特性。京剧的传唱影响深远,尤其是年龄略长者,早锻炼时也不忘听上一曲,公园广场皆可见到票友的比唱,《失空斩》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唱的多么气定神闲;《沙家滨》中“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智斗场面多么惊心动魄。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迷人魅力,也令不少喜好者流连往返、乐此不疲。

曾有人说,越剧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但剧情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本属俗文化范畴,理应扎根民间,面向大众,而现实中的编著往往又将越剧作为高雅艺术来运作,恰恰又制约了越剧的传承和发展。除了传统的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五女拜寿》《红楼梦》《白蛇传》等,再难有经典传承的新佳作,生存空间变得十分有限。


我最钟情的戏剧却是黄梅戏,这一方面是因为黄梅戏大剧院与我的居所同城,可谓家乡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易于民间普及性传唱。凡像我一样,在此生活久了,无不耳濡目染地可以哼唱一两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高兴之余我也能像模像样唱上一曲“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如今在楚东一带,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经典名篇是无人不晓,迅速成为家庭卡拉OK人人抢麦争唱的曲目。黄梅戏名家严凤英、黄新德、马兰等名角,更是无人不知,正是因为严凤英演活了“七仙女”形象,黄梅戏才从一个地方小戏种成功迈向全国的大舞台。

闲时细细思来,凡事讲究机缘,不合时宜的强拉硬凑是不会有好效果的。青少年时期,我们因年幼无知而看不懂戏剧;成年时代,我们又因生计而奔波忙碌,无暇欣赏慢节奏的戏剧;只有到了更加成熟的气定神闲之年,心不浮,气不燥了,才有可能合上戏剧的节奏。此时再来尽情地欣赏那些儿时看不懂的戏,似乎慢慢地又可以悟到传统戏剧的无限魅力和精华之所在。

而今正值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之机,也是我们填补传统戏剧基础课,补强传统文化底子薄的大好时机,适时享受戏剧之妙,何乐不为呢?于是,茶余饭后的我就顺势而为地偏爱起戏剧的探究,稍一有空就沉浸到戏院,再来看看那些小时候看不懂的戏,才渐渐明白,原来看戏也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追逐之旅。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依旧是那么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也还需要各行各业的鼎力支持啊。


给其他同学吧






本刊主旨:分享红色故事,叙写生活趣事,回味过往旧事。

责任编辑:点点

投稿箱:943879159@qq.com

微信号:D997267

随笔叙过往
主要刊载散文、随笔,侧重回味过往旧事、分享生活趣事、叙写红色故事。 (投稿箱:943879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