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印象||独尊独宠尚书亭

文摘   2024-09-25 13:02   湖北  

点击分享此文章


独尊独宠尚书亭


丁鸿鸣


每当出差或外出观光休闲时,在外地与人沟通交流中,总免不了闲聊当地的土特产、小风情,相互吹嘘各自家乡的小傲娇。当听说我生于红安,对方常伸出大拇指赞道“将军县的!”但在短暂的傲娇过后,总让我顿感一丝尴尬。因为从对方闲聊的神情中,好像总能感觉到外人眼中的红安除了盛产武将外,是不可能有文臣名儒的。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别人,只能从对外宣传的力度、策略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

好在红安不仅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而且人文底蕴厚重,自古就从不缺乏文韬武略之才。那么,既然这里名人辈出,何以独宠尚书呢?我们不妨一起来探个究竟。

(一)尚书奏请建黄安

今天的红安,原本叫黄安,它位于物华天宝的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崇山峻岭,西南部多丘陵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经国家批复,黄安正式改名为红安,这可是全国唯一用“红”字命名的县哦。

要探寻黄安建县的历史,就要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啦。

在1542年,最初是一个叫李大夏的麻城人向朝廷提议建县的。但很显然,麻城无法容忍这种分割,建县的提议就此被无限期搁置了。直到1563年明朝嘉靖42年),在时任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努力下,经户部复奏,嘉靖皇帝终于准奏了,朝廷批准正式建立黄安县,并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黄陂县滠源乡八里,黄冈上中和乡十二里为新建县属地,名为黄安县。

自此,耿定向在今后的历史籍贯标注中就改称为黄安人。这样,身为明户部尚书的耿定向就被誉为“黄安之父”。因为没有他的执着,黄安不可能建县,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红安县了。

如此看来,红安人独尊、独宠这位尚书是不足为奇的,尊称耿定向为“黄安之父”也就顺理成章,实至名归。

(二)尚书成就耿定向

《尚书》本是儒家文化的一部代表作,又称《书经》,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又被称作是上古之书,因而也是一部“人们所尊崇的书”。后来,“尚书”被当作古代朝廷的一种高级官职来使用,则象征着任该职者应有非凡的才华,高尚的品格。由此可见,古代的尚书一职,地位较为尊贵,深受皇帝尊宠。

在古代,朝廷将读书人一般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五个等级,并定期进行科举考试,逐步晋级。因此有人将古代的五类读书人与当今的学生类别进行类比,认为其中的秀才相当于现今的高中生,举人相当于现今的大学生,贡士相当于现今的硕士生,进士相当于现今的博士生。

而据考证,寒窗苦读的耿定向(今湖北红安县人)于明嘉靖35年考中进士,这就相当于具有国家高级干部的任职资格了。从此,耿进士(“博士”)就即将步入人生巅峰了,而后来的史实也证明,历史上的耿定向其人也的确不是平凡之人。

 

据明史记载,耿定向(1524~1597),字在伦,号楚侗,人称天台先生。明嘉靖年间,师承大思想家王守仁。历行人、御史、学政、大理寺右丞、右副都御史至户部尚书。耿为官公正清廉、雅望甚高,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龃龉。万历御赐“世沐天恩”以昭天下,故又称“耿天官”。(如今,这块“世沐天恩”的石牌,连同一左一右两个石狮和一口古井,现仍然伫立在耿定向故乡红安杏花乡陡步河的那个月亮型池塘边,静默地享受游人的注目礼。)

1563年,朝廷受理户部尚书耿定向复奏,谕允黄安建县。时任督学御史,挑选郡中十四知名人士到崇正书院读书,提携落榜后学焦竑做引头人。万历十七年,焦竑以“状元郎”入职翰林修撰,后为朝中重臣及大学问者。故定向被誉为“伯乐一顾、慧眼独具”。

嗣后,耿定向辞官返乡,开办书院讲学。李贽、吴心学等四方学士相继云集黄安。

一朝尚书,功名永存。
在耿定向的影响下,当时黄安县境内共遍布有八座书院,炎黄大地的各处学子纷纷到黄安研学,形成了较浓厚的研学氛围,天台山由此成为黄安的文脉,至今还留有“七子岩”和“状元洞”等遗迹,从而流传有“于斯为盛惟楚有才,楚亦在黄(安)”的美名。
(三)尚书亭重修再建

在风光迤逦的倒水河畔,远远可见耸立着一座大坡屋顶和玻璃幕墙相间的时尚建筑,那便是红安知名的钓鱼台文旅康养小镇。络绎不慕名前来观光的游人,皆会选择先从左边的山坡小径拾级而上,步步登高处,映入眼帘的亭台便是众人瞩目的尚书亭。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抬眼仰望,四面八棱重檐的亭台矗立于山坡之巅,造型简约而不失大气,金黄的横匾框中镶有“尚书亭”三个金黄大字,显得那么温润典雅、古朴大气。据介绍,这是原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先生(红安人)的亲笔手书。亭台一侧还立有一块用中、韩、英三种文字作介绍的“尚书亭”碑文。站在翠绿环绕的古老亭台前,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挺立腰身,肃穆端庄地躬身俯首。

据传,尚书亭的兴建,是以念耿定向“授业解惑、教化乡梓,勤政清廉、忠君爱民”之卓然政绩。建筑采用四面八重檐结构,寓意“四面八方求学士,楚中才子竞风流”。登尚书亭,拜耿天官,许洪福愿,祈金榜名。尚书亭,乃灵妙之地也。

再修重建的尚书亭,的确为景区增添了一丝古朴、儒雅的风骨。难怪武汉红安商会会长陈业西先生时常感叹,只要站在尚书亭前,你就可尽情眺望大自然的美好,感悟才子求学的虔诚,享受中华文明的洗礼。

如此尚书亭台,完全值得尊宠。

(四)传奇仍在延续中

在当今,人们都知道,古老的黄安是神奇,现代的红安也是传奇。

世人皆知的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摇篮。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八军在此改编,有14万红安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因培养了200多位高级将领,从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只是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00多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培养了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奠基人、哲学家程颐和程颢(“二程”兄弟),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名贯古今的大学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了人称黄安“天台三耿”的明朝重臣、理学家、文学家耿定向及其弟耿定理、耿定力等,以及现代经济学家张培刚,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邓运华等一大批名家才子、名儒贤达。瞧,我们学生时代都读过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出自《安徒生童话集》,这个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的翻译者就是红安人叶君健。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全国杰出教育家、经济学家、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红安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运华等大伽,早已成为红安人永远的骄傲,他们也是值得我们永远独尊、独宠的红安英雄!

今天的尚书亭,历经多次重修重建后,既是红安的一个知名观光景点,也是红安人民敬奉和传承尚书风骨的共享平台。人们频繁登临尚书亭台,独宠那些古往今来的名儒贤达,其实就是尊崇他们勤学上进、敬业尽职、担当为民的高尚品德,传承红安老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奋斗精神。

曾经的黄安是传奇,今天的红安仍在努力,而且还在不断地创新,相信红安将会永远地传承并延续这种神奇。

迈步新征程,永葆红安红!就让我们一起满怀幸福的向往,踔厉践行共同的理想吧。



给其他同学吧

作 者 简 介

丁鸿鸣,生于红安,工作在黄冈,曾任过大学教员、市政府

     丁鸿鸣,生于红安,工作在黄冈,喜交书香文友,爱好红色文化,兼写生活随笔类散文,其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网媒。




本刊主旨:分享红色故事,叙写生活趣事,回味过往旧事。(本刊分享的作品不以利为目的,主要供兴趣和爱好相投者之间学习和交流。如有分歧可私下留言并联系沟通。)

责任编辑:点点

投稿箱:943879159@qq.com

微信号:D99726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笔叙过往
主要刊载散文、随笔,侧重回味过往旧事、分享生活趣事、叙写红色故事。 (投稿箱:943879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