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一项涉及全国98万人的调查结果:我国10.3%居民为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估计的十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大于20%。且各地区高风险人群比例不同。东北地区居民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占比最高,达到12.6%。
具体来看,东北地区居民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占12.6%,华北地区占11.4%,均较高,华南地区的比例(8%)较低,华中(10.7%)、华东(9.6%)、西北(9.6%)、西南(10%)4个地区的比例水平居中。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首要疾病,每年有超过400万人因此丧生,占所有死亡的41.89%。且目前人群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防治形势严峻。
寒冷刺激 —— 关键导火索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东北地区漫长的冬天仿佛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 “温床”,这时,阴冷的寒邪易于侵袭人体,中医视之为“寒邪”,其常在气温骤降或保暖不足时趁虚而入。《黄帝内经》有言:“阴成形,阳化气,阳不足则百病生。”阳气乃人体生理活动之基,一旦受损,身体便会出现寒象。体表的寒象表现为畏寒、发热、鼻塞、流涕;脾胃受寒则会导致腹痛、呕吐、腹泻;若寒邪侵及心脉,血因寒而凝,脉因寒而挛,易致血瘀气滞,心脉受阻,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开篇即指出,四时之气皆能致病,而伤寒尤为严重。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乃生命之根本,气血畅通则能抵御寒邪,气血失调则易导致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进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疾病的重要类别,中医认为久病、久痛、久瘀皆能入络,因此在防治此类疾病时,既要注重益气活血、调节气血平衡,也要重视疏通经络。络脉畅通,气血方能通达全身,免受寒邪侵扰。
在疏通络脉方面,中医善用虫类药物,其不仅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还能祛风止痉、入络搜风,缓解冠状动脉痉挛,达到止痛效果。其中,药蚁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虫类药物之一,具有益气补虚、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对血瘀、气虚及气血两虚有显著疗效。中医常以药蚁为主药,配伍当归、鸡血藤、红花、丹参、香附和黄芪等药材,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
治病之本在于治心,养生之道亦在于养心。心乃百病之源,内心安宁是康复与养生的基石。冬季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及患者更应重视养护,避免寒邪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活动量减少 —— 潜在隐患
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待在温暖的室内,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度减少。从代谢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运动使得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血液循环也不像往常那样顺畅。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如果水流变得缓慢,河中的泥沙就容易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河道就会变窄,进而影响河水的正常流动。
不良饮食习惯 —— 地区偏好
东北三省的心脑血管发病风险居全国之首,其主要危险因素集中在饮食中蔬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多。
肉多菜少
爱吃腌菜
中医教您如何预防冬季心脑血管疾病
1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3
调摄情志,宁静致远
4
饮食调养,温补滋润
长二审批(中)医广【2024】第01-26-01号
(部分图片、视频和文字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拨打0431-86829999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