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里就有1个是高危人群,该病东北发病率最高,可这样预防

企业   2024-11-25 06:02   吉林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一项涉及全国98万人的调查结果:我国10.3%居民为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估计的十年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大于20%。且各地区高风险人群比例不同。东北地区居民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占比最高,达到12.6%。


具体来看,东北地区居民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占12.6%,华北地区占11.4%,均较高,华南地区的比例(8%)较低,华中(10.7%)、华东(9.6%)、西北(9.6%)、西南(10%)4个地区的比例水平居中。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首要疾病,每年有超过400万人因此丧生,占所有死亡的41.89%。且目前人群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防治形势严峻。


寒冷刺激 —— 关键导火索


中医的视角来看,东北地区漫长的冬天仿佛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天然 “温床”,这时,阴冷的寒邪易于侵袭人体,中医视之为“寒邪”,其常在气温骤降或保暖不足时趁虚而入。《黄帝内经》有言:“阴成形,阳化气,阳不足则百病生。”阳气乃人体生理活动之基,一旦受损,身体便会出现寒象。体表的寒象表现为畏寒、发热、鼻塞、流涕;脾胃受寒则会导致腹痛、呕吐、腹泻;若寒邪侵及心脉,血因寒而凝,脉因寒而挛,易致血瘀气滞,心脉受阻,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开篇即指出,四时之气皆能致病,而伤寒尤为严重。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乃生命之根本,气血畅通则能抵御寒邪,气血失调则易导致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进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疾病的重要类别,中医认为久病、久痛、久瘀皆能入络,因此在防治此类疾病时,既要注重益气活血、调节气血平衡,也要重视疏通经络。络脉畅通,气血方能通达全身,免受寒邪侵扰。


在疏通络脉方面,中医善用虫类药物,其不仅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还能祛风止痉、入络搜风,缓解冠状动脉痉挛,达到止痛效果。其中,药蚁是调理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虫类药物之一,具有益气补虚、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对血瘀、气虚及气血两虚有显著疗效。中医常以药蚁为主药,配伍当归、鸡血藤、红花、丹参、香附和黄芪等药材,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

治病之本在于治心,养生之道亦在于养心。心乃百病之源,内心安宁是康复与养生的基石。冬季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及患者更应重视养护,避免寒邪侵袭,确保身体健


活动量减少 —— 潜在隐患


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待在温暖的室内,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度减少。从代谢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运动使得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血液循环也不像往常那样顺畅。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如果水流变得缓慢,河中的泥沙就容易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河道就会变窄,进而影响河水的正常流动。



不良饮食习惯 —— 地区偏好


东北三省的心脑血管发病风险居全国之首,其主要危险因素集中在饮食中蔬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多。



肉多菜少


国内外早有多项研究显示,过量摄入红肉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及多种癌症等风险。


调查显示,2017年,东北三省人均肉类占有量达83.6公斤,比全国平均人均占有量多48.73公斤,蔬菜摄入量则远低于其他地区。


以辽宁为例,2002~2012年间,该省城乡居民禽畜肉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比例分别为51.7%和26.3%,其中猪肉摄入量占肉类摄入量的75.7%~81.4%;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每7人中就有1人的水果摄入量低于推荐值(300克),每12人中有1人的蔬菜摄入量低于推荐值(400克)。


爱吃腌菜


东北居民还有腌咸菜的习惯,腌菜中钠盐多,这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医教您如何预防冬季心脑血管疾病


1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的和谐共生。秋冬之交,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应顺应这一变化,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

温补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人体阳气易受损。此时,可适当食用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生姜、桂圆等,以温补阳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晒太阳、做适量的有氧运动等方式,提升体内阳气。


滋阴润燥:秋季干燥,易伤阴津,而冬季寒冷,又易耗伤阳气。因此,在秋冬交替之际,既要滋阴润燥,又要避免过于寒凉的食物,如冷饮、西瓜等。可以选择食用一些如百合、银耳、雪梨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以滋养阴液,保持身体的滋润与平衡。

2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畅通则气血调和,身体健康。秋冬季节,气温下降,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成为此时养生的重点。

按摩穴位: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如内关、合谷、足三里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心脑血管压力。这些穴位不仅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适量运动: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促进体内气血的流通。同时,运动还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抵抗寒冷天气对心脑血管的侵袭。


温热疗法:如艾灸、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可以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效果。但需注意,温热疗法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3

调摄情志,宁静致远

中医强调“心主神明”,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秋冬季节,万物凋零,易使人产生悲秋之情,加上寒冷天气带来的不适,更容易引发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静心养性:练习冥想、打坐等静心功夫,有助于平复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这些活动能够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某个特定的点上,从而减少对外界干扰的敏感,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调节情绪,维持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4

饮食调养,温补滋润

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秋冬交替之际,应选择温润滋补的食物,以滋养身体,增强抵抗力。

高纤维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豆类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能够减少心脏疾病的风险,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药膳调理:根据个人体质,适当选用一些具有温补、滋阴、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膳,如当归羊肉汤、枸杞红枣粥等,以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长二审批(中)医广【2024】第01-26-01号



(部分图片、视频和文字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拨打0431-86829999联系删除)



长春生修堂中医院
长春生修堂中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本公众号反映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发布我院著名专家出诊信息,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升居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和技能等多种职能,欢迎大家关注本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