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秋冬季节与人体五脏中的肺相应。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津耗气;冬天寒冷肃杀,易伤及肺阴。这个时候采取适当的养肺方法,能够预防疾病,还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肺主气,司呼吸,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秋冬季节肺部更需要特别的呵护。
中医推荐的养肺方法
第一位中医大家的方子来自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张氏在其著作《医学中参西录》中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养肺方:杏仁、百合各10克,冰糖适量。
将杏仁和百合煎煮,加入冰糖调味,每日服用一剂。这个方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
杏仁味苦性温,能够降气化痰,宣肺止咳;百合性寒味甘,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冰糖则能够调和药性,增进药效。这个方子特别适合那些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的人群。
第二个方子来自清代名医叶天士。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一个名为"沙参麦冬汤"的方剂。该方由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等组成。
这个方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能滋阴润肺,又不会造成脾胃负担。沙参和麦冬都有滋阴润肺的功效,玉竹能够滋阴生津,桑叶清肺热,甘草则调和诸药。
这个方子特别适合那些因为秋燥而感到咽喉干痒、干咳少痰的人群。
第三个方子来自近代中医大师朱良春。朱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金水六君煎"。
这个方子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麦冬、五味子组成。这个方子的特点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滋阴润肺。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组成了经典的"六君子汤",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加入麦冬和五味子,则增加了滋阴润肺的作用。这个方子特别适合那些既有肺虚症状(如易感冒、咳嗽),又有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的人群。
这三个方子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中医看来,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通过适当的调理,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除了这些方子外,中医还提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调理来养护肺部健康。
饮食调养
中医讲究五色对应五脏,白色入肺,因此冬季多吃白色的食物可以润肺、养肺,也可有效预防咳嗽、哮喘、咽炎等症状。比如百合、白莲子、银耳、莲藕、雪梨、白萝卜、柚子、杏仁、甘蔗等食物都属养肺首选。
以食养肺应以温补为主。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寒冷的冬天可以在膳食中合理适量加入温热性且具有补益肺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黑米、黄豆、核桃、花生、桂圆、红枣等。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意思是吃过多的苦味食物,就可能会伤害肺脏,引起皮肤枯槁不滋润,毫毛脱落。秋冬季节燥邪正浓,容易灼伤津液,使人出现口唇、鼻咽干燥、皮肤开裂等症状,因此应多食甘润的食物。
姚勇介绍,西洋参、太子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白木耳、黑木耳、龟板、鳖甲、地黄等都是滋养肺阴的中药,但服用时应谨遵医嘱,对症下药。
起居调摄
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肺的一个重要方面。
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尤其是头部和胸部的保暖,因为这两个部位直接关系到呼吸道的健康。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适当开窗通风,避免污浊空气或雾霾刺激呼吸道。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肺藏魄,肺与悲伤情绪相对应,只有心神安宁,肺气才会收敛。因此,要节制怒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悲伤,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运动养生
中医推荐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运动被称为中医的“呼吸操”,能够增强体质,调节气血平衡,还能调节呼吸,有助于肺部健康。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肺部的抵抗力和弹性,预防和缓解肺部疾病。
秋冬养肺的锻炼方式,应该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呼吸系统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吹气球、吹泡泡等。这些运动可以扩张肺部,增加肺部的换气量,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养肺不应只局限于肺部,还应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例如,脾为生气之源,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密切相关。只有脾胃功能健康,才能为肺气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因此,补肺气的同时,要注意补脾气。对于肺部易受风寒、怕冷、流清涕的人群,可常吃芪姜枣粥;脾气虚弱人群可用薏米、山药煲粥。
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指望通过短期的调理就能彻底改变身体状况。养生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积累。
只有将养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长二审批(中)医广【2024】第01-26-01号
(部分图片、视频和文字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拨打0431-86829999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