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炎,在仍被高温“包围”的广东,即使过了立秋,风扇、空调依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凉伴侣。如果贪凉,对着风扇、空调一顿猛吹,凉快是凉快了,但可能一觉醒来发现,嘴歪了,眼睛也闭不上了。这很有可能是面瘫了,但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绝大多数人都能恢复正常。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表现的常见疾病,患者常会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不能控制或失常、嘴部活动不利索、吐词不清或不能说话等。
有数据表明,中国面瘫人群已达到6200万,每年约新增65万名。面瘫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疾病。
有部分面瘫患者可以在1~3个月自愈,但需要注意的是自愈不等于痊愈,有部分没有治疗的患者,有可能会留下面肌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如果因为一开始不够重视,或是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还有可能会导致顽固性面瘫,治疗难度更大,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西医将面瘫称为面神经炎,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多继发于脑血管病,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面瘫或贝尔麻痹,通常急性发作,常与血管受冷而发生痉挛有关,一部分患者还与病毒感染有关。
西医治疗面瘫的方法有口服药物,局部治疗及手术的方式。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需保护病侧暴露的角膜免受损害或感染,防止瘫痪肌被健侧面肌过度牵拉等。
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抗病毒药物。并且可配合局部治疗,比如红外线照射,或短波透热、体疗患者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等。对肯定面神经功能不能恢复的某些病例,可考虑做面-副神经或面-膈神经吻合术。
而因为中医的存在,让我们除了以上提到的治疗手段之外,还有着另一条选择,就是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面瘫。
面瘫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并推荐面瘫适宜针灸治疗,并向世界推广。大量的文献报道和临床实际案例也表明了,针灸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同时配合上汤药还能缩短病程。
面瘫,早在古代中医就有所记载,《黄帝内经》称之为“口㖞”“僻”“卒口僻”,言“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诸病源候论·风口㖞》称之为“风口㖞”,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了“三五七散,治感寒头眩,恶寒,口眼㖞斜,耳聋。”并将面瘫名为“吊线风”。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一侧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直接吹风受凉之后,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犯阳明、少阳或太阳之经筋、络脉,导致一侧面部气血不和,经络失养,肌肉弛缓不收,面部两侧络脉气血失去相对平衡,使病侧面肌歪向健侧,形成口眼㖞斜。邪气郁久成瘀,或炼津为痰,痰瘀阻滞,络道不利,则病更深一层。
总之,风痰瘀血阻滞经脉是面瘫的基本病机。不过临床所见,风热所致者常继发于风热感冒、风火牙痛、中耳炎或面部疱疹之后,故其病机演变往往又夹热邪为患。
本病的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其水肿、炎症及早消退,迅速恢复面神经功能为目标。早期及时治疗是关健,病程愈短,疗效愈速。而属风寒者,疗效较风热者为佳。
中医治疗面瘫常内治与外治结合,中药与针灸并用。本病初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行气活血、化痰通络,宜散风寒或风热之邪,疏调面部的经络之气,以促使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调节左右面部经络气血的失衡状态,此期疗效较好。
若初期经过3~4周治疗若未获愈,进入中期,面部气血流不畅,肌肉、血脉失于濡养,往往出现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面肌弛缓之象,应积极调补气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以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现代的各针灸名家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治疗面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下面小文带着大家一些来看看现代针灸名家治疗面瘫的经验,以期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石学敏院士针刺治疗面瘫
石学敏院士汲取针灸学经典著作相关“经筋理论”精华,根据经筋病候表现特点创立“经筋刺法”,提出针刺治疗面瘫病选穴以面部取穴为主,针对面部瘫痪肌群确立以经筋透刺和经筋排刺为主的治疗方法。
“经筋刺法”采用透穴浅刺面部经筋,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太阳透颊车、太阳透地仓。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该刺法可以鼓舞阳经经气,健培气血生化,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使得面部经筋得以充足营养,缺损神经功能得以修复。
对于闭目露睛者,加照海透水泉、申脉、睛明、风池;口角歪斜甚者,加地仓透牵正、合谷、翳风;构音障碍者,加通里。针对患者因面瘫导致的情志不舒,石学敏院士指出,应以解郁除烦为法则,选取百会、印堂、太冲、内关等穴以开窍醒脑、理气解郁、宁心调神。(以上摘自《中医学报》第36卷第5期)
董氏奇穴治疗面瘫
董氏奇穴是台湾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方法,其所应用的穴位大多数与十四经腧穴不同,有“奇正相通”之特色,其疗效往往较十四经腧穴为佳。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穴位组方主要包括三泉穴、灵骨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三重穴,且均提倡健侧取穴,属于传统经络理论巨刺法的范畴。
三泉穴可祛风,针刺本穴实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灵骨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针刺本穴可鼓动周身气血,驱邪外出,又可通过肝藏血的功能上行头面濡养头面部经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三重穴位于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之间,针刺可沟通两经气血,起到驱邪外出,治疗面瘫的作用。(以上摘自《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27卷第23期)
高树中教授针治面瘫
高树中教授临证时首辨经络,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现代医学理论将面瘫分为颅内和颅外两型,结合中医理论及经络循行,认为针治面瘫时可选局部少阳经穴位翳风、风池,配合其远端胆之合穴阳陵泉。
若病邪进一步深入脏腑,即西医之颅内型,此时病情较为复杂,临床病遗病复亦常见于此型,应紧密结合脏腑辨证。有味觉过敏者,多责肝胆郁火,阻滞经络,治疗中必用肝之荥穴太冲泻肝胆郁火,另可加用胆会阳陵泉行肝胆之气;患侧部乳突痛甚或出现外耳道或鼓膜见疱疹者,应在调肝胆之气基础上再加局部取穴听宫、听会。
同时还需辨外感内伤。以高树中教授的临床经验,颅外型多属外感。针灸治疗中辨证属风寒者可加用风池祛风解表,用药可选牵正散。风热者加用曲池、外关清热祛风解表,方药可选银翘散加减。颅内型者多属内伤外感两相兼得,治疗中仍以临床表现为纲。有味觉障碍者多素体脾胃亏虚,复又感受风寒,或有酒醉吐后大伤胃气,复又遇风寒,故治疗时仍以局部阳明经筋透刺法加选足三里调补胃气;见泪腺分泌障碍或听觉过敏或耳部疼痛甚有疱疹者多属肝胆郁火,针刺选穴同辨脏腑段。颅内型既已入脑,单针恐力不足,故高树中教授力倡颅内型必须配合中药治疗。
高树中教授赞同在准确辨证施治基础上及早应用针刺治疗,针药并用,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并告诫我们辨证施治方法定要得当,取穴用药均应随证往来,灵活加减,而不应一剂牵正散,一组面瘫穴从头到尾使用。(以上摘自《中医外治杂志》第12卷第3期)
针灸等外治法一直都是传统中医的一部分,《素问》《灵枢》就有专门的篇目论述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在东汉三国时期,针灸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出现了许多针灸医学家和针灸专著,如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世针灸医学家也一直传承和发展针灸。
千百年来,针灸历经无数医家的传承与创新,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与价值,尤其在针对内科疑难病症及某些针灸优势病症时,结合针药并用的方式,往往能取得比单纯口服中药更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突显了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与临床价值。
问止中医以疗效为第一使命,对治疾病时也坚持内外结合,中药与针灸结合。为积极响应医学发展的需求,我们成立了针灸外治科,以期能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