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烧友的9大恶习

文摘   2024-08-14 21:00   广东  
‍  2022年7月30日

上班路上看到精一书院群里有学员看诊了问止中医,又似乎有些犹豫,于是请教热心的群友。群友很热心,你一嘴、我一嘴,给了很多用方用药的建议,顺便也把医生和开的方药批判的一无是处。

但是,就是没有人详细问问这位患者多大年纪、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本诊的主诉、病史、治疗史,也没有人请这位患者拍拍舌图。大家凭借一腔热情,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对着空气给了这位患者很多建议。其中有些建议,让我看得在深圳36度的夏天里直冒冷汗。


到了办公室,我打开中医大脑后台,查了这位患者的自诉、病症、方药,很是对症。我问医生“患者有跟你沟通吗?”医生说:“没有联系我啊。”我说:“患者在请教热心的群友们,让群友们决定她吃不吃这个药,或者怎么改改这方子。最后群友们群策群力给她开了个新方子。她很满意。”医生:“……”。我:“……。”


于是我搁置了上午的会议,撰写此文。


扁鹊六不治



中国各色传统行业里,自古就有“行规”和“古训”。中医这一行也不例外。

最有名的中医行业的行规古训,大概就是“扁鹊六不治”,时隔千年,这六句训仍是字字珠玑:

✔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
✔ 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57个字,六副典型的“用户画像”扑面而来、映入眼帘,实践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是行业的金科玉律。不得不感慨古人于人性洞彻之深邃。回想从事中医这一行业遇到为数不多却非常烦人的“医闹”,无一例外,均出于其上六者,更精确说,出于其六者之前三。

第一,狂妄、骄横、不讲道理之人,不可治;第二,重视钱财胜过身体健康之人,不可治;第三,饮食起居无常之人,不可治。此三者,是绝大多数“纠纷”的由来。


第四,阴阳气血错乱到不可救之人,不治;第五,身体极度虚弱到连药都服不下之人,不治。

此二者,并非医者不想治,而是已经超出人医之范畴,没有能力救治,恐唯有天医可治。实际上,我们临证接诊过不少第四和第五类患者,竭尽全力保存胃气、固护阳气,能延命一日算一日。最终从我们这里走完人生最后一站的患者,仅我知道的也有20几位,却没有一起投诉纠纷。甚者,患者去世后,患者家属还送来锦旗与感谢信,感谢我们在其他医疗机构全面拒诊、走投无路之时,我们还能延续时日、减轻痛苦,帮助患者走得更平安。 


第六,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我们也遇到过几例,但这类患者可以合并到第一种情况——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有患者是“修行”修歪了,带了一身怪病,转而来我们这里中医治疗,治到一半,患者感觉自己又行了,立马回头又去修炼。另有患者是自诉被“东西”上身,各种怪病随之而来,我们就以“癫狂症”治之,其效也佳。纯粹只信鬼神不信医的“辩论型选手”,我们也遇到过几期;不推崇“中西医结合”反而推崇“巫医结合”的“专家,我们也只能“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倪师十不治



扁鹊六不治之后,再者流传广泛的应该是倪师的“十不治”。当然也有版本是“倪师十三不治”,我个人认为不要再加了,再加下去搞不好就编纂成一本《中医一千零一个不治》,岂不是“给西医递刀子”。倪师说的“十不治”如下,亦是字字珠玑:

1. 不信中医的人;
2. 对医师有疑虑的人;
3. 自以为是的人,吃中药又要吃西药的人;
4. 懂一点中药皮毛知识,就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人;
5. 拿到处方,不按时吃药的人;
6. 拿到处方,到了药房抓药,听药师说处方用量大,这个药相反,那个药有毒等,立刻就决定不拿药了,或回头来问医师处方问题,此类患者不要治;
7. 不遵医嘱忌口的人。比如:肝病症人不忌酒,光吃中药不可能好。不要治;
8. 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表示病人对医师不够信任。不可治;
9. 有病乱投医的人。有了重病,只要别人说什么好,就立刻去做,结果乱吃一大堆药。此类人没主见,见风是雨,不要治;
10. 平时吃一大堆不必要的保健品或维生素的人。生病时来看医师,随身携带一堆药。并请求询问医师何药可吃,何药不可吃,这类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许多本来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医生,千万不要看。 


倪师说:这些病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病治好了,是医生应该做到的,治不好就是医生的错。从不会反思为什么偏偏自己会得此病而别人不会?为什么别人能治好而自己治不好?

倪师讲的“十不治”,逐条剖析,其本质就三个字——不信任。患者对医者不信任,故此有了诸多表现。我尤其对第4条“懂一点中药皮毛知识,就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人”深有感触,临证遇到不少——

✔“医生,一看你这个方子就热性太大,给我加一些滋阴润燥的药吧!”
✔ “医生,你在我这个方子里加上50克茯苓,大量茯苓能治我的心悸。”
✔“医生,我有脑积水,倪师说半夏硫磺特别好用,你一定要用!”
✔“医生,我有胃疼,你方子里怎么有干姜呢,太不靠谱了吧?!”
✔“医生,你怎么诊断我是肝肾阴虚啊,我明明是阳虚,你得给我用金液丹~”


六不看/十不看



但话又要说回来,我们不能只站在医者的角度说患者不好,医者也要自己反思——

1. 我值得患者的信任吗?
2. 我何德何能为患者的健康负责?
3. 我书读的够多够深、我临证够精够细吗?
4. 我开立的方药和医嘱,站得住脚吗?

万一这位医生看起来像个忽悠,或本质上就是个忽悠,那么患者不信任也是应该的。所以在这里建议广大患者朋友,也可以写一份“六不看”或“十不看”,拉成统一战线明确抵制这六种医生,或者说明确不看诊这十类医生。如果我写,我伸手先来三条:

1. 没有菩萨金刚道心的,不看;
2. 不读透伤寒金匮的,不看;
3. 自命不凡的,不看。


就拿第三条说,我不怕医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我怕医生“对自己无知的无知”,因为自己的无知,觉得自己水平冲天,凭借无知瞎开药把我治坏了。

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个事件:大概是在2012年,那会我还在北京工作,我一同事的外甥得了怪病,求诊一位医德医术均不错的老大夫,不巧老大夫回老家了。千不该万不该,老大夫的某一个徒弟自告奋勇说别耽误病情了我来治疗吧,这位徒弟学艺不精,但非常初生牛犊不怕虎。徒弟给患者开药开猛了,把患者治的眼皮耷拉着,永远耷拉着睁不开眼,两只眼睛永远眯着一条缝,痛苦不堪。

这就是自命不凡。书没读透,学艺不精,却总想显摆两手。凭借自己的无知,贻害无穷。这类现象不少见,也有古训——

不得不感叹中医祖师爷们用语之犀利。药王孙思邈(我办公室供奉的即药王菩萨孙真人)在《大医精诚》里对这类现象有言: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我怕的就是没读几页书(甚至只是从倪海厦、李可的视频或文章里学了几句金句)、初出茅庐、自认为天下无敌,一遇病人就生附子、生半夏、生硫磺!杀人不用刀,地狱门前中医多。

在这“自命不凡”的群体里,相比较于多少经过了学校专业中西医训练和考试的医师而言,“中医发烧友”是一个伤害力更强大的群体。


“中医发烧友”的九大恶习



绝大部分中医爱好者群体是可爱的人,我们一样热爱中医、热爱中国文化。

但这里“中医发烧友”加了引号,意思是指有着以下习惯的、过度热爱中医的、热爱到发烧的这个群体。当这个群体看病时,有9个习惯,这些习惯恐怕会让患者自己更遭罪。


1. 迷信中医。坚信不管什么病、病得多重,只有3付见效、一周痊愈的才叫好中医,没有这个水平的中医都不行。感谢你对中医的信念,“覆杯而愈”并不假,但指的是治外感。起居无常、饮食无节、久妄作劳几十年得的病,抱着一周治好的幻想,不切实际。

2. 好为人师。喜欢给建议、指点他人用药。一边百度、一边翻书,一边在群里指点江山不亦乐乎。殊不知功力几何?可能贻误他人病情。

3. 好为人徒。喜欢多方打听,喜欢听网友老师们的意见,没主见,听风就是雨,被“好为人师”者所左右。殊不知所托非人,恐被耽误。

4. 妄下评判。喜欢批评他医的用方用药,态度清一色“你不行、他不行、统统都不行”。殊不知你连最基本的患者信息都掌握不全,何来的评议?此乃妄断。

5. 自以为是。凭借对自己无知的无知而指导医生用方用药;在医生的方子上修修改改、加加减减,有效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水平高,无效就责怪医生开错了药。


6. 不说真话。为了引导医生按自己的思路开方,对自己症状表示不全、不真,或为了让医生更重视自己而刻意说吃药后无效或变差。殊不知这都会误导医生偏离正确的方向。

7. 不遵医嘱。不按医生的医嘱,却自己有一套“养生大法”。之前有一位患者因子宫出血来诊,我们判断为血热证开立方药。患者问“能艾灸吗,我坚持艾灸十年了”,医生说“不可不可”并详细解释了缘由。不料患者仍一边服药一边坚持艾灸,每次艾灸后都会出血,但患者坚持不放弃并坚信“艾灸治百病”“保命三法,灼艾第一”。殊不知,该患者是热迫血行,越热出血越严重。患者自己坚信一套理论,违背医生医嘱,治疗不得其效,怪谁?

8. 换来换去。不知何时,发烧友们喜欢“试探医生”,这个医生开三付、那个医生开三付,蜻蜓点水一般,医生换了一大堆,病情却越来越严重。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病也非三日之功。不等到药力起效就认为这个医生不行、那个医生不行,换来换去,永远都不行。患者自己还义愤填膺:“道不传久矣!天下没有好中医!”

9. 不信医生。其实第九条是总结前几条的。中医发烧友大多有一些医学知识,加上擅用百度,于是多会有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的情况。治鼻炎时,排病反应鼻涕变多,患者紧张兮兮地问医生:“你是不是把我的脑脊液治漏了?”看到方子里有附子半夏同用,就一正言辞地问:“十八反十九畏了,还有毒性,会导致我肝肾衰竭!”


今天能总结出这九个恶习来,也是我们在临床见得多了。放在去年,我还真总结不出来,模模糊糊觉得某个群体是对中医有些不正确的认识,但尚未能够提炼成语言,毕竟那会样本量还不够多。

我个人也是从中医爱好者、中医发烧友,一路走来到中医从业者。想当初大学那会,我最热衷的事情就是给亲戚朋友治病,治一个、坏一个,很快口碑破败,再也没有人找我治病。我还愤愤不满,自认为自己医术很高,是患者自己不给力。现在回想当初,那时的我真是充满了无知,只看了倪海厦和郝万山的视频就觉得得了正统,实际却是害人不浅。

因为我自己有这个经历,所以我很理解作为中医爱好者和发烧友的你很需要很期待“参与感”,毕竟学以致用,学点中医,谁不想施展两手呢。但是,医学无止境,医学里的门道太多了,并非看几期视频所能言尽的。越是从事中医这一行,学习的知识越多,我越胆小。自己及他人的健康,不是用来玩票的。

最后,推荐作家韩寒的一篇文章,《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全文太长,各位还是看原文吧。原文的大意就一个,拿自己的爱好拼别人的专业,你恐怕对专业的力量一无所知。

谨祝各位中医爱好者学业精进,成为掌握专业力量的杏林妙手。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
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学习更多中医知识,发扬中国文化!

问止
问止是“中医+科技”的领军企业,旗下有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互联网医院、大医小课、精一书院、问止轻养等品牌。中医、科技、人文、消费,我们与你一起探索中医的更多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