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个可谓“家喻户晓”的疾病,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要么周围即有糖尿病患者,要么自己本身就是糖尿病病友。它就如同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生活中频繁出现,不容忽视。
据统计,2021年全球共有5.29亿糖尿病患者,而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3.1亿。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千万上升至1.4亿。
糖尿病不再只是大家所认为的“老年病”。我国18~29岁年轻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0%左右,也就是说20个年轻人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
但事实上远不止如此,还有很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据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未确诊率高达51.7%,人数为7280万。
可能有人认为,糖尿病吃药就行了,并不严重。但糖尿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的死亡率并不低。而我国糖尿病死亡人数全球最多,每年就有140万人死于糖尿病。
所以,认识、了解以及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临床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作为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OGTT 2h)血糖≥11.1mmol/L,或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需改日复查确认,复查结果仍显示指标达到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临床一般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
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发病年龄较轻,主要是由于通过免疫介导胰岛β细胞的破坏而导致,以前被称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加之胰岛素生成细胞被破坏,身体不再产生胰岛素,或产生的胰岛素不够用,所以治疗需要依赖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胰岛素使用不足或效率降低导致的慢性疾病,曾被称为“成年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除了遗传因素,比1型糖尿病更受环境影响,包括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起病的经典“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肥胖的患者更为常见,并且有可能伴有高血压、痛风、高血脂等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会突然发生,但是糖尿病的形成,并不突然,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现代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都是引发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是体检发现自己血糖升高的,甚至是先有了并发症的症状,例如眼睛模糊,肾功能下降了,才发现自己早已患有糖尿病。
相较于糖尿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病程久,可累及全身许多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而这些慢性并发症发展到后期,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失明、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截肢,甚至死亡。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延缓并发症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治疗原则以“五驾马车”为主,即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除了吃药外,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
17世纪,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发现了糖尿病患者的小便“非常甜,就像是掺了糖或者蜜”,引发关注,进而才将该病正式命名为“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意为多尿,“mellitus”指尿甜如蜜。
而糖尿病虽为现代病名,但我国古人早就发现该病多饮多尿且“尿中有糖”的现象,如隋唐的甄立言就在《古今录验方》说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所以中医传统上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的范畴。
“消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消渴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通常分“三消”论治,法常如《医学心悟,三消》所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但现代临床逐渐发现,中医治疗糖尿病若参照消渴病辨治,常常方证不能相对应,或有证无方。古代不似现代靠血糖便可诊断,不到“消渴”阶段,或就诊断不出糖尿病。一旦到“三多一少”的阶段,大都已是糖尿病中晚期。
而肥胖人群系现今2型糖尿病的主体,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所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故糖尿病的治疗,若一味局限于“阴虚火旺”套法套方,则难免误人。
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糖尿病临床特征及自然发展进程,将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命名为“糖络病”。以“糖”为基本点,涉及“络”的病变,并分为肥胖型(脾瘅)和消瘦型(消瘅)。
消瘅以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且从发病起即表现为消瘦,发病多与遗传、情志等因素相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消瘅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胃热,主要病位在脾肾,所以化热是消瘅形成的关键。
脾瘅则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多合并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尿酸升高等多种代谢障碍。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脾瘅的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
糖络病病因复杂,常因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多坐少动,以及精神因素引发,且变证多端,因此辨证当明确郁、热、虚、损等不同病程特点。
本病初始多以郁为主,六郁相兼为病,治宜辛开苦降、行气化痰。郁久则化热,根据肺热、肠热、胃热诸证辨证治之,并常见肝胃郁热者,宜开郁清胃,热盛者宜苦酸制甜。燥热伤阴,壮火食气终致气血阴阳俱虚,须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润燥。而脉损、络损诸证更宜及早、全程治络,应根据不同病情选用辛香疏络、辛润通络、活血通络诸法。
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载有很多可以用来对治糖尿病的经方。如白虎加人参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消渴:“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适用于糖尿病后期热盛伤津证。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虚羸少气,气分有热,气津两伤的情况。还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我们临床常用来对治糖尿病的经方。
此外,还有一些治疗糖尿病的专药,比如鬼箭羽。鬼箭羽是一味民间的经验药,《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卫矛”,具有清热、活血、通痹以及降糖的作用,对于降血糖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效果显著。
又如黄连。黄连是临床常用药,因其药性苦寒直折,药力专宏,颇受历代医家喜爱,自古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消渴。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黄连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因此黄连也作为糖尿病的专药,常于临床使用。
▲ 黄连
还有鸡血藤,可以养血通络、活血化瘀,预防血络的堵塞;黄芪可以补益脾气、健运中焦,促进身体对血糖的吸收代谢,还能推动气机运行,保证血管的通畅;三七能起到化瘀通脉功效。以上这些中药都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 鸡血藤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的风险,这不仅关乎糖尿病患者,更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对治糖尿病,中医药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对各个类型、阶段的糖尿病患者,中医药介入都能起到积极的疗效和作用,特别是在防治并发症,避免进一步的心脑肾、神经血管损害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是糖尿病的治疗,并非只吃药就可以了,还需要病友们生活上多加留意。比如日常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使周身血液重新分配,消除肝瘀血,增加对肝糖原的储存能力,降低血糖。但运动也要量力而为,以全身性、有节奏的有氧运动为宜,如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还有日常注意饮食。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都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贯穿于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控制总量、固定热量、品种丰富、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没有正确的饮食方案,服用再多的药物,血糖控制都不会满意。
但很多病友因此就完全不吃白米饭,这属于矫枉过正。葡萄糖是生物的能量来源,大脑等重要脏器需要葡萄糖,不摄取糖分是不行的。我们建议晚餐吃一个拳头大小的白米饭,连续吃几个月,有助于血糖的稳定。而期间血糖有所波动是正常现象,吃饭才能保持血糖稳定上升,减缓胰岛素抵抗,促使胰腺稳定分泌胰岛素,防止胰岛功能衰竭。
糖尿病是长期性慢病,我们要学会照顾这位“朋友”,增加糖尿病知识,才能减少无知的代价,并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糖尿病。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