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啥我都欣赏不了

体娱   2024-09-13 22:43   浙江  

写在前面

今天的选题,起源于对近年影视剧的一个疑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影视作品里除了男主、女主之外,剩下的角色不管是不是前面有足够的铺垫,都总是要两两配对?

这个现象是有一个网络词汇去概括的:配平文学。

配平本身是化学的计算方式,即需要通过计算来让方程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放到文学里,百度百科也给出了一个定义,“文学作品的作者强行组合配角形成情侣关系,而非出于人物关系的自然发展,以满足观众对于情感线的需求”。

很多相关讨论都集中在一些网络小说里,大意就是女主的丫鬟要配男主的小厮、女主的朋友也总要跟男主身边人配对之类。具体例子我们先不举,原因我们下面说。

放到影视剧里,被归于这个定义的也很多,比较近的相关讨论就有《你比星光美丽》《以爱为营》,尤其前者,女主的每个闺蜜都有了所谓的“归宿”,涂小檬和路林嘉、栗俪和苏之舟,基本剧情就是大家都处于一个圈子然后相互追求,成双成对。

这个现象我们迟迟没写,因为我们最开始也只是下意识觉得,这跟创作者的偷懒和投机相关,只需要批评群像塑造就足够了,毕竟早期影视剧的群像里也不乏两两配对,但并不太容易让我们感到突兀,所以当我们意识到配平文学的存在,也实际是说我们察觉到了创作上出现了问题。

加上这几年嗑CP盛行,多条情感线也算是应时应景的产物,其中也存在成功的作品,只是刻画失败、刻意为之的居多,而这也依然要归于编剧的能力和构思。

但在持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这一现象频繁出现,且得以长久不变,原因不止于此,这些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聊上一聊。

正文

以往我们总要更仔细地先去厘清这个概念,但配平文学属于近年兴起的新网络词汇,因此它包含的范围是难以界定的,就像前面说了,它有一个百度百科的定义,但是这里面对于“强行”的具体解释是没有的,也没给出典型例子,这就留出了很多讨论的空间,也是我们无法举例来说明的原因。

比如很多人都会认同丫鬟和小厮的配对属于配平,那这里面如果包含阶级跨越,像《甄嬛传》里浣碧,她拒绝嫁给果郡王的小厮,最后嫁给了喜欢的果郡王,这算配平还是反配平?

又比如说他们的配对有感情基础和合理性,但是又同时对主角的感情线、成长线有服务作用,比如《甄嬛传》里沈眉庄和温实初,这又算不算呢?

我们目前是无法找到一个普适的答案的,但有趣的是,我发现聊配平文学的弊端,跟它的范围定义还不构成太大的关系,这些范围的拓宽或变动,不影响构成配平、警惕配平的最根本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配对这件事的必然性

无论他们拥有什么社会身份,跟主角的关系是深是浅,对彼此有多少感情基础,他们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就是共赴爱情。

这个前提一方面构成了一种无功无过的假象,即作为配角,拥有完整的爱情线容易显得他们并非完全服务于主角,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波动。他们的存在,也得以满足观众对多种类型情感配对的需求,留住观众的可能性会变高。

但这些本质上显然还是以创作者视角、观众视角出发的“必要性”,而非以作品表达视角出发的。

这也是为什么配平文学泛滥后,即使到不了反感的地步,也还是难免感觉到一种不适,《鸣龙少年》里不仅作为主角的老师雷鸣和桑夏,要在情感铺垫不足的情况下谈恋爱,他们带领的学生程雨杉、沈耀等也要陷入四角恋的狗血剧情,高考后两两相爱。

但这部剧的主题明明是青春和励志,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角度去展开,编剧这种选择,无疑是在偶像剧范畴止步不前。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里的女二阮青夏工作能力出色,家庭条件也好,最后选择嫁给了束文波,完全不顾束文波母亲的势利,没怎么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显得十分刻意。

他们似乎和主角一样,就算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不用负担主角的职能,也依然被圈在了以恋爱为表象的情感关系里,个性、爱好和志向都要让位。

爱情既是相处的起因,也是成长过程的必经,还是彼此产生关系的唯一目的,这里面横亘的就是父权体系下的观念,即我们一再提及的性缘脑意识。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在你自己的人生故事里,恋爱或者说成家,依然是唯一的选项,别的可能性与你无关。

而之所以要强调里面的父权积弊,是因为恋爱看似是平等的两性奔赴,但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婚恋对女性而言,很难和自主性相关,多是受家族人伦、世俗秩序等外在压力所迫;而到了现代,它已经不意味着必选项,以婚恋为目的和收尾,又会比其余选项更难以彰显女性的自我意识。

可以说在如今的创作里,如果笔力不够,构思不够,让配角恋爱就很难体现必要性,只会显得落后。

这点从没有进行配平处理的剧就能看出,《繁花》可以算是典例,汪小姐意识到男主阿宝无法给自己满意的感情后,不再执着情爱,而是决心发展事业,想要靠自己闯出未来。

玲子也没有跟旧相识草草结合,而选择去探索更大的天地,这样的处理辅助着她们人格、形象的独立呈现。

合理的恋爱描述当然也不属于配平,也能对人物塑造起正向作用,像《爱情而已》里,其中一对情侣也是女主闺蜜和女主同事这样的“身边人”,但他们之间有足够多的情意流动,而且都保持着足够的理性。

剧里明确地展示了他们对彼此的需求,一个是努力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单身妈妈,一个是事业有成但有酗酒习惯的体育教练,他们在长久的琐碎相处里接近彼此,照顾彼此,对彼此的事业和生活也都有增益。

可见,配平的最大问题不是恋爱与否,而是只有恋爱,不顾人物尤其女性的自身价值和发展需求,在越发重视后者的今天,这无疑是将女性依然视为情感的物种,从而驱逐出权力的场域,固化女性的“他者化”。

就像一篇讨论女性题材都市剧的文章里指出的,把笔触更多地伸向人物的爱情成长,而非自我实现,属于“性别权力将女性的城市出路与身体消费结合,认为女性的生存往往可通过身体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女性群体的独立意识试图边缘化,否定其自身的主体性。”

从另一方面说,这种配平文学,也不只殃及女性。

前面说了,配平涉及阶级意识,但无需在意到底是丫鬟配小厮,还是总裁配记者,又或者是穷小子配富家女。

因为这里面最被疏忽的问题,不是他们地位有没有互相匹配,甚至不是他们有没有得到充足的情感铺垫,而是阶级对于配角而言,由于没有主角光环其实会更为明显,但编剧并没有加以剖析或延展,只是选择用爱情这种泛化的情感,让它像一种粉红的容器,模糊掉了这里面天然存在的对抗、差异和不公。

就像《以爱为营》,总裁男主身边的人,和女主闺蜜的多段配对设计,由于太过梦幻和离奇,大家很可能会疏忽里面的现实问题,而在无意识中接受了重点的转移,去关心他们爱情的起承转合,就算是批评也多围绕感情塑造差劲相关。

比如为什么世界这么小,情感的萌发为什么如此突然和容易,女主上司会和男主叔叔在一起之类。

配角,或者说群像人物应有的鲜明意义和表征,尤其小人物角色的人生,也自然都在这种配平里被边缘化和柔化了,就像现实里一样。

我们也不是没有过好的群像描写,《还珠格格》里的柳青和金锁,他们无疑跟格格、阿哥这些显贵的身份有着巨大差别,又因为跟主角们是好友,所以无法逃开权力等级的漩涡,自己也时刻深知自己的渺小地位,剧把这一点清楚地表示了出来。

他们的爱情就是在短暂逃离权力压制的间隙里发生的,在主角团一同逃亡的路途里,金锁有次意外坠崖,柳青柳红救下了她,得到了一段小院养伤的独处时光,金锁稍好后,和之前一样,立即提出想回队伍,担心小姐没人照顾。

而柳青严肃地说,“你暂时不要想他们了好不好,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照顾...倒是你,脚不养好会留下残疾的,你这么完美,我不想让你留下任何的缺陷。”

金锁有点惶恐地说,你怎么会用完美形容我。

这段对话里明明白白展现了他们的处境和受限,金锁没办法抛开对小姐的担心,她的自我从来都一再退让,而柳青也因为常常是辅助尔康等人一同作战,少有机会表示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对主角们而言,他们是没那么被在意的存在,但爱情的发生让他们短暂地找回了主体性,得到了一些超越外在限制的瞬间,这是爱情对于他们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说爱情就是他们人生的所有意义。

配平文学的解法,或许就是这样,不是去思考角色们到底应不应该相爱,应不应该有一个圆满结局,而是把他们爱的权力,自由的权力,感知自我的权力,都完整地还给他们。

参考及引用:‍

1.《都市女性题材剧中的性别焦虑研究》,武彤

2.《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电视剧叙事策略研究》,苏苗

3.《主流文化牵引和收编下的“嗑文化”走向》,许予宸


音乐/

图/网络

3号厅检票员工
帮你捅破电影和生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