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超出预期

体娱   2024-08-23 23:11   山东  

写在前面

今晚聊刚上映的新片——

《刺猬》

第一次看《刺猬》是在上影节,片子入围了主竞赛,最终拿下了最佳编剧奖,当时我们有发微博推荐,说因为原著是郑执的《仙症》,我们带着非常大的担忧和非常高的预期,结果大石头落地,片子超出预期很多。

今天为了写文上映又去看了一遍,观感又好了一些,结尾甚至有些落泪,它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关于“疯子”的故事,而是我共情了这个“疯子”的故事。

总体我非常推荐,而且是一种各个群体咸宜的推荐——熟悉导演顾长卫,喜欢《孔雀》,喜欢《立春》的影迷朋友可以看,电影很“顾长卫”,还是那几部前作的母题,异类叙事,被正常人包围和定义的“不正常人”的故事。

同时也推荐纯粹期待一部故事完整,有情感力量的电影的观众去看,它没有太高的故事门槛,大部分的情感冲击都建立在台词和人物表演上,一目了然。

我甚至会更推荐最大比例的普通观众去看,因为电影里面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疯”会不会传染的故事,他像是一次试验调查,越多的人去看,越多的人的观后感,样本就会越丰富,这个答案就会越明确。

以下剧透


一.

从王战团与周正聊起

聊这部片,得从葛优和王俊凯演的一对角色聊起,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参互格局。把这俩人物盘明白,也就能知道电影想表达些什么。

葛优演的王战团是周正(王俊凯饰)的大姑父,曾经是个船员,对海洋有着极深的眷恋,梦想是去看太平洋,而他出海时被关押在船舱里整整两个月,直至返航,后来他被分配到厂子里,再没出过海。从此,他想看看太平洋的这事就成了他的未竟之志。

然而,没见过太平洋的他,常跟人说,自己见过五大洋,当过潜艇兵,家人们都说他魔怔了,但他依旧自行其是。

电影里台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句话都是葛优的台词,一句是“我叫王战团”——

王战团不要任何人叫他名字以外的称呼,他不是什么叔叔,也不是谁的姑父,他不希望有任何社会身份,就喜欢别人直接喊他自己名字,所以见人就说这句话。

另一句是“不应该啊,不应该”——

电影里,他被关两个月后下船,被告知船已返航回了大连,他站在船板上,喊出“不应该啊,不应该”。这句话是原著小说里王战团发疯的标志。但电影模糊了一些,改成平常也会讲出来,大多是一些他“忤逆”默认的社会规则的时候。

这两句台词结合起来看这个角色,其实已经把电影最主要的任务托出来了:呈现一个时代变化下,不愿进入社会关系的人的生活。这也是顾长卫长期关注的命题。

所以,电影成不成功,就看葛优这个角色立没立住,我觉得这部《刺猬》是做到了的,主创在这个角色上用了两个有效的方法。

第一点是他要给王战团建立一套区别于所谓“正常人”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模式,他类似于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唐志军,甚至更极端。我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唐是正常人选 A 他选 B,王战团是别人选 A,他画了个猪。

这个角色的生活要反逻辑,反情感,反习惯,这点最难,但片子完成得尤其好,比如有段面对亲人离世,“正常人”们是哭,王战团是对着火化之后的烟雾,远远地抓了一把“空气”,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还有当他跟周正说起飞鱼的时候,面对“鱼不会飞”的质疑,他的思路是“不止鱼会飞,人都会飞”,接着给自己装了个假翅膀,从屋顶一跃而下。

另一点是时代在他身上不能留下痕迹,这个角色不能有任何变化,原著和电影的时间跨度都有 30 年左右,还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的那 30 年,社会面貌和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巨大,但王战团必须给观众一种滞留在时间里的人的感觉,这点片子是做到了的。

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将太平洋作为夙愿,从船上到家里,再到精神病院,一直用着那个画着海浪的搪瓷杯。

他痴迷于在路口下象棋,他的下棋搭子没撑过无情的岁月,去世了,但他依旧在路口摆棋盘。以及,在街边赢来的一只红口哨,被他戴在身上三十年,他仿佛游离在时间之外。

片子甚至还完成了一种空间上的隔绝感,哪怕在家庭中,王战团也像是一个只有自己看得见自己的幽灵。大家在餐桌前围坐时,他站着踱步背《海底两万里》小说情节,边背边穿行于整个房间。他也时而旁若无人地唱歌。

但他的家人们对于王战团的这些行为视若无睹,只有在王战团做出让整个家庭“丢面儿”的出格行为时,他们才会介入阻拦。他在意志上是孤立的,在行为上又时常受到诸多限制。

接着讲王俊凯的角色周正。

这个角色是个口吃,他本身应该是归属于所谓的正常人,但因为他的口吃让他和王战团有了他人没有的联结,就是“失语”,然后他们都成了刺猬,王战团一辈子卷在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里,周正卷进了沉默中。

周正也被看作是“有病”的人,口吃导致的交流障碍使得他在社会关系中边缘化,以及因口吃而起的自卑使得他的潜能亦无法发挥。比如他无法融入班集体,因口吃被霸凌,成绩糟糕,导致一再留级。

只有王战团把他当成一个正常的个体,同他交流、交心,而他和王战团的走近,以及两人一同干的一些家里眼中的怪事,进一步让家人认为周正“有病”。

但是,周正真的有病吗?还是因为我们看到他被父母强迫着喝中药、针灸、甚至找大仙来做法的这些治疗行为,才强化了他的“有病”?

来做法的白仙一派的赵老师(任素汐饰)用木剑打着周正的后背甚至脑袋,强逼他跟着念自己的罪行——“忤逆父母,不务正道”。而这就是病吗?

电影结局有非常明确的台词说明了这个角色的作用,周正的母亲看着已成长为更好模样的儿子,对他说“你差点成为王战团”,周正说“不,我就是王战团”

儿时和少年时的周正,就像是王战团的来路。周正是王战团成长历程的投射,一路跌撞,强势的父母压制他的天性,周遭也无人倾听和理解他的困境。

周正在成长路上遇到王战团,王战团对周正有一种隐秘的引导与救赎,让他不成为一颗“死子”,仿佛也在救曾经的自己。周正最终成为一名海员,见到了王战团未曾见过的太平洋。在一定意义上,这亦是王战团夙愿的实现。

二.

真正的“病因”

王战团与周正,是周围人眼中不正常的另类。那么为什么别人“认为”他们有病?

因为他们的内在自我压过了社会规习,而外部社会对于他们的评价存在系统性的错误和不公。内在自我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身份和本质,代表了个人最纯粹的愿望和价值观。而外界的一堆规则、关系、习俗等,则构成了这个社会对于“正常”的评价标准,偏离这一标准,那就很可能被认为是“不正常”。

每个人的内在自我都与社会规习存在偏差,王战团与周正选择站在了自己的“内在自我”这一边。这就是王战团只介绍自己是“王战团”的原因,而不是外界社会关系下的身份标签。

他用自我意志来做选择,将自己过得体面且有尊严。除了在被关进船舱,以及被妻子下药嗜睡的时候,他满脸胡须蓬头垢面,其他时间他都将自己的“脸面”收拾地很光洁。就连他最终还是去了精神病院,他都说是自己做的决定。

而周正,他的内在自我被过度压制,得不到充分表达,从而形成了“口吃”这一躯体化隐喻。在电影里,他所做的对于自主权的最大反抗,即那场请白仙赵老师来给他做法的戏。

白仙指的是刺猬,民间习俗将刺猬视作进财、防病的吉祥物。家里认为周正的病过于严重,将原本请去给王战团做法的赵老师请来给周正治病。

在法事现场,周正本该完成一套下跪赎罪的仪式流程,然而周正迟迟不肯下跪,不肯在觉得自己没做错的情况下去强行认罪。直到一把木剑打得他满口是血,他扬起头颅,反而带着笑说,“白三爷救不了我,因为我也把你爹吃了”。

周正在此完成了一次彻底性的反抗,不下跪是为了坚守他作为一个行为主体的尊严,以及抵御内在自我的流失。而直接道出他曾吃刺猬的事,则是锋利地指向了对整个系统的反抗,既是对以这一民俗为代表的社会规习的反抗,“把你爹吃了”这一句更是对父权系统的反抗。

三.

他们的反抗:激情、想象、出走

王战团和周正, 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比如上述提到的周正对白仙做法的拒绝,那一刻,周正对于坚守内在自我的那份「激情」被激发,他严辞拒绝去迎合外部世界,哪怕这种迎合能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

这份「激情」独立于理性和欲求之外,是愤怒与骄傲之所在。这股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原始力量推动着人们在面对强大压力或不公平时,做出看似不合常理的选择。

我们常常在王战团身上看见的,亦是「激情」。

在女儿婚礼时,他因为腿受伤而一瘸一拐,前去婚礼现场又会使家里人丢面儿。结果他一举爬上高塔,从高处俯瞰婚车队,朝着婚车大喊对女儿的祝福。

以及在喧闹的车流中,他吹着红色口哨,让所谓不可忤逆的神灵刺猬照着自己的规矩过马路。

在自己的棋盘被人打翻后,他追着掉落在地的“兵”这枚棋子跑啊跑,跑到鞋子都丢了。电影里多次给“兵”这枚棋子作特写,“兵”是象棋中力量最弱的棋子,它只能一步步向前,不能后退,仿佛就像社会上的小人物,比如王战团。但同样的,正如象棋里“过河卒子赛如车”的说法,“兵”一旦过了河,就可以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威力。就像人,一旦跨过被卡住的那道坎,就是不一样的天地。

他执意追这枚棋子,更像是对自己人生的不放弃。

他诗里写“生活却拦住了我的去路”,他的另一种反抗,是运用「想象」。生活拦住了去路,但拦不住想象。他让自己的想象发散,允许自己去想象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正是在对更大世界的想象之下,他不断「出走」。

王战团一次次跑出家门,最终他跑出了精神病院,去寻找小说里的太平洋。

王战团到底见到太平洋了吗?我们未可知。但周正真的实现了,他出走,离开家乡,考上海事学院,成为一名海员,行遍各大洲,见到了真正的太平洋。

电影最后的镜头,周正心里的想象被实体化,他跟随着王战团,一道游向了无边大海。

太平洋在远方,也在人的心里,就像是心里那片深邃的内在空间,巨大的潜能被蕴藏其间,而外部社会假借各种规则和期待,让我们被“卡住”,无法进入那片太平洋。

真正被卡住的,是人吗?还是所谓“正常”的标准?

从此,我们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我们也不该被万事万物卡住。


参考资料:

1.《仙症》,郑执

2.《身份政治》,福山

音乐/

配图/《刺猬

3号厅检票员工
帮你捅破电影和生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