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3-2024年)》。
报告显示,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夯实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指导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有效对接满足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有力支持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稳步恢复发展,助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数据和相关情况显示,我国基础金融服务持续保持广泛覆盖,普惠金融领域融资规模较快增长,普惠授信户数和信用贷款占比持续增加,综合融资成本和支付服务成本持续下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完善,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深入推进,融资担保支农支小效能持续激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支持小微、“三农”、民生等领域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023年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超额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2.5万亿元,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下行,调整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500亿元。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并进行优化调整,截至2023年末,工具累计提供激励资金554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22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68亿元。
二是加强民营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和服务能力建设,普惠小微融资保持量增、面扩、价降、质优。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在政策层面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系统性安排,明确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举措。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修订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方案,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加首贷、信用贷投放,推广主动授信、无还本续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化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用服务,促进担保物增量扩面,便利中小微企业动产融资;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有效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普惠小微授信户数6166万户,同比增长9.1%;2023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6%,较上年度进一步下降;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23.7%,比上年末高3.3个百分点。
三是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涉农融资规模较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聚焦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金融支持等九大方面,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资源投入。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涉农领域差异化、多样化融资需求。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截至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涉农企业新三板发行融资家数和融资规模同比较快增长。
四是优化改进民生领域金融服务,面向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优化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网点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升级。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政策实施力度,精准支持新市民、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妇女、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帮助更多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截至2023年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817亿元,同比增长5.2%;助学贷款余额2184亿元,同比增长22.4%。
五是持续完善现金、账户和支付等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持续优化小微企业和流动就业群体银行账户服务,全面推行简易开户服务,进一步提升银行账户服务水平。以“总量满足、结构合理、票面整洁、持有者放心”为目标,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现金服务;强化残损人民币回收,保持流通人民币整洁;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现金使用需求。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动数字支付向县域乡村下沉,有效满足农村居民支付服务需求。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数字人民币使用范围和应用场景得到持续拓展。
六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征信市场,持续破解普惠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难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提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机构接入数量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收录主体数量和信息覆盖面。截至2023年末,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11.6亿人,同比增长0.11%;收录小微企业及其他组织5606万户,同比增长9.32%;收录个体工商户1558.5万户,同比增长16.75%。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化征信机构,加强对个人和企业非信贷信息的采集运用。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地方征信平台,全国31家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已全部建成。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数量稳步增长,开展信用评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信用信贷相互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
七是有序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新格局稳步建立。各金融管理部门深入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划转等相关要求,确保机构改革平稳有序,做到金融消费者保护不断档、不缺位,保护力度不减。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系列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形成金融知识宣传口径全覆盖、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全覆盖的金融教育新格局。
八是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合作交流,普惠金融国际影响力持续巩固。积极参与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系列工作,参与数字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健康等普惠金融重点、前瞻议题讨论和有关文件制定。深入参加普惠金融联盟(AFI)各项活动。参与G20数据缺口新倡议“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相关指标的研究设计。与世界银行专家团队合作开展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普惠金融议题评估工作。
普惠小微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3 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1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普惠小微授信户数6166万户,同比增长9.1%;2023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6%,较上一年度进一步下降。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方面,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等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较高;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方面,西藏、山西、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增速较快,七成省份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超过20%。在普惠小微授信户数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普惠小微授信户数相对较多,占全国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一半左右;在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增速方面,西藏、新疆、河北、四川、青海等地增速较快。
图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及增速
图2:2023年末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万户)
各地持续深化民营企业、小微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着力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使更多小微经营主体贷得上、用得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动建立“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开展“上海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服务月”活动,举办大型银企对接暨集中签约活动,推动在沪主要银行联合发布《持续优化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倡议书》,鼓励银行加大小微民企金融产品创新、落实减费让利、扩大银担合作范围、强化内部尽职免责,增加小微民企信贷供给,活动期间新增民营企业授信3.6万户,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2743.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实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四五六”专项行动,聚焦“提升民营企业信贷增速、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提升对民营经济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三提升,通过搭建“四员机制”,公示“五13张清单”,打造“六个一百”,引导推动天津市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和普惠小微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开展政银企对接、个体工商户金融活水润百业、金融产品创新等十大行动,组织金融机构整合内部优秀金融人才和外部法律、财会等多方资源,组建金融顾问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金融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服务”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吉林省组织银行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尽职免责清单、内部激励清单、授权清单、授信清单等“四张清单”,督促银行机构增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提升外部企业获取金融服务信息的便利度,促进加快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获贷率持续提升。2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721.2万家,获贷率846.8%,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1.8个百分点。江苏、湖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较高。
图3:2023年末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各地深入落实《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上海科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成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整合政府、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机构等资源,做好企业“股贷债保”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可得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保持乡镇全覆盖,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 机构覆盖率达97.93%;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网点数量1.6个。近年来,商业银行持续优化银行网点服务,推进线下网点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大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力度,打造更便民、暖心的金融服务体验;持续优化银行网点布局,填补银行网点空白区域,不断提升网点服务辐射能力,有效满足居民金融服务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行业标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和《金融服务生僻字处理指南》应用实施,围绕生僻字治理,推动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单位、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信息系统生僻字贯标改造,提升面向生僻字群众的金融服务水平。
消费者金融素养。大多受访者较为认可自身金融能力并具有一定金融信心。调查显示,当被询问“您是否同意您本人具有较好的金融能力,并有信心改善未来自身和家庭的财务和生活状况”时,34.12%的受访者非常同意,37.39%的受访者一般同意,16.8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判断,11.63%的受访者不太同意。多维度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有力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2023年,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活动,并结合各类群体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模式,利用多种线上渠道发布数字金融相关知识,鼓励金融机构充分依托营业网点为农民、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数字金融服务体验,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知识和使用能力,增强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信心。持续深入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相关学科中有机融入基本金融知识,并支持开展金融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银行、钱币博物馆、金融教育实践基地等了解和体验金融服务。
下一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等举措,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小微、民营、“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推动普惠信贷努力做到“雪中送炭”,帮助广大有发展前景、有市场需求的小微经营主体恢复和巩固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
一是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发挥政策牵引激励作用,促进相关部门数据、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形成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合力。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着力增强普惠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化普惠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完善普惠金融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业务的积极性。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优化普惠融资服务体系、改善普惠群体发展环境,发挥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激励引导作用。鼓励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地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探索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和新市民等重点群体的可行路径,做好试点地区取得经验做法的复制推广。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有效增加信贷资金来源,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存量 小微企业贷款盘活效率。
二是强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供需对接能力。健全多层次、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制度安排,培育普惠金融专业化经营团队,加快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下沉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重塑普惠金融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深入分析普惠群体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首贷、信用贷投放,推广主动授信、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产品和服务,合理拓宽生物资产等抵质押资产范围,增强普惠群体信贷可得性和用款便利度。
三是补齐民生领域普惠金融服务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巩固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支持开展网点和服务机具更新及智能化改造,推动移动支付进一步向县域乡村下沉,探索给边远农村居民提供远程服务、流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更多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贷款投放和覆盖面,满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需求,支持困难家庭学生入学。着力落实促消费有关要求,创新差异化、特色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稳妥扩大消费贷款投放。持续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推进金融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持续加大对银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
四是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质效。深入研究分析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特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和做法,以金融服务助力各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升发展效率。深化转型金融规则、标准和应用研究,鼓励各地研究建立适用于普惠群体的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的碳核算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探索转型金融、绿色普惠信贷业务流程,探索供应链金融对小微企业低碳转型的带动作用。创新与消费者碳足迹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居民尽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股贷债保联动创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审批模式,着眼企业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开展信贷审批,规范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人才贷等业务,优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相适应的利率定价和贷款偿还方式。激发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活力,为更多有发展前景的科创中小企业提供耐心、长 期资金支持。
五是积极构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推动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触角,主动搭建场景、营造生态,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与商务、政务、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一站式、全方位满足普惠群体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征信市场,深化非信贷替代性数据运用,支持征信机构开发多元化、定制化、数字化征信产品和服务,进一步缓解普惠领域信息不对称难题。深化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普惠群体动产融资增量扩面。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壮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深化批量担保等业务模式,加大对小微、“三农”、民生等普惠领域融资担保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有力促进金融健康。
六是深化普惠金融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经验互学互鉴。深度参与 G20 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普惠金融联盟(AFI)工作,积极参与普惠金融领域前瞻性、重要性议题设置和政策文件起草,促进全球普惠金融更均衡、更可持续发展。联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相关组织,参与G20数据缺口新倡议等工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建立更全面、与时俱进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权威有效的普惠金融数据库。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的普惠金融交流合作。及时总结提炼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标准,适时在国际社会交流分享,并吸收借鉴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实践,促进我国普惠金融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