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打造“强大金融机构”的外部参照——全球银行业发展前瞻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述评

财富   2025-01-13 10:50   北京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王礼 《建设银行报》总编辑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7期

导语:“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核心要素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奋力追赶的目标。势易时移,在今天的金融赛道上,国际大行依然领先却疲态渐显,不再是中国银行业亦步亦趋的对象,然而它们的发展经验仍然值得中国银行业借鉴吸收,其关于经营环境的洞察和提升经营韧性的做法是砥砺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的重要参照。

全球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充满挑战



银行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例外,对于经营足迹遍布全球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际大行”)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对于全球银行家而言,当前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或许远较往年为甚,这其中有复杂的政经背景和行业、监管、技术等变量因子。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变局之下,危机丛生,国际大行纷纷遭遇全球化逆转的飓风。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动和金融融通,但近年来,一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也给这些国际大行造成了冲击,国际化程度越高的银行经营越困难,如,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印度和欧洲大陆的零售业务已基本缩减或完全关闭,花旗银行也在国际市场上全面收缩。遍览各家国际大行“掌门人”的2023年年报致辞(“致股东信”),无不通篇洋溢着深重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充斥着这些关键词:“不确定性”(摩根大通、富国、汇丰)、“复杂”(摩根大通、汇丰)、“极具挑战性”(摩根大通、花旗、德意志、汇丰)、“动荡”(美银、德意志)、“困难时期”(花旗、巴克莱、汇丰、德意志)、“不可预测性”(巴克莱)、“风险极高”(巴克莱)、“严峻”(摩根大通)、“紧张”(花旗)等。他们主要的关注点是地缘政治,包含俄乌冲突、以巴问题、中美博弈等,还包括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些久经风浪且“神经单元”遍布全球的银行家如此忧心,提示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西方国家高通胀、高利率“久烧不退”,银行业创利如“火中取栗”。西方国家虽然通胀率有所下降,但核心通胀水平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从2022年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11次,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目前利率达到22年来的最高水平,量化紧缩每年从市场抽走超过9000亿美元的流动性——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泛为历来之最。高利率固然让银行赚取了更多利润,但“家庭和企业因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而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巴克莱银行评论说),这样的盈利模式更像是火中取栗,危险性高且不可持续,“说到底,资本家和企业家不喜欢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来临时,他们会放缓支出和借贷”(美国银行评论说)。“暴力加息”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如美国商业地产的濒临崩盘、中小银行的经营危机等。中国的经济金融环境相比之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面临的风险挑战却同样不容忽视。
欧美银行业危机一度来势汹汹,余波未了。2023年,美国受存款保险保护的商业银行总数下降了100家,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相继暴雷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在欧洲,全球第五大财团、拥有超5万名员工、1.62万亿美元管理资产、167年历史的瑞信被瑞银接管。银行业的风险是会传染的,在一个动荡的金融环境中,大银行也不能独善其身。风暴乍起时,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去年夏天发布的一项年度调查显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降至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水平。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德意志银行等“在短时间内承受了压力”。一些国际大行虽然运行平稳,却也分摊了一定的风险成本,比如,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向摩根大通“强征”特别费用29亿美元,美国银行21亿美元、富国银行19亿美元、花旗银行17亿美元,直接造成美国银行年度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预期业绩化为乌有、花旗银行四季度由盈变亏。全球银行业发展演变一个共同的趋势性特征是中小银行竞争弱势、银行集中度提高,这实际上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规律使然,最终将造成银行创新活力的流失、金融生态的破坏和金融风险的积聚。
金融监管趋严态势下、利剑高悬,银行业合规成本不断增加。金融监管趋严趋强是全球现象,西方国家严监管、强监管尤其威力巨大,富国银行的案例可见一斑。该行于2016年爆出不当销售金融产品的丑闻,其监管查处在2023年底终见“告一段落”的曙光,已经做出的处理包括:董事会被勒令全面改组,时任CEO被罚款1750万美元和终身银行业任职资格禁业,多年内被限制资产规模扩张和市场准入,银行直接的罚没收入以百亿美元计,等等。在具体的监管政策方面,《巴塞尔协议III》被认为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十年“磨剑”即将在2024年迎来出鞘之日,成为影响国际大行竞争能力的重要变量。瑞士政府表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需为其海外子公司提供大部分或全额的资本金支持,预计瑞银新增监管资本将达到20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宣称,如果按照目前版本执行,将使其所需资本增加25%,资本要求同比欧盟大型银行高出30%。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可能给银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传统商业银行曾被认为因为缺乏数字化基因而会沦为“21世纪的恐龙”,这一梦魇始终挥之不去; 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宏大叙事的创新篇章,却也似乎在加速行业倾覆或裂变的到来。摩根大通银行董事长杰米·戴蒙将人工智能的影响列为2024年需要向股东报告的、最高优先级的问题,将之与历史上蒸汽机、计算机的发明等量齐观;汇丰银行董事长马克·塔克“所见略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是最具变革性的”。对于实力雄厚的国际大行而言,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亚洲银行家创始人以理在中国未来金融峰会上发布的新书《伟大的转型:金融个性化重塑全球银行业》开篇讲到电冰箱发明之前“冰贸易”盛行的故事:“可以被视为金融未来的隐喻。冰商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金融机构,以巨大的成本和能耗在世界各地锯切、拼装和分配资本。它们雄伟的建筑盘踞在产业上空,就像古老的冰商一样,对正在发生的革命一无所知。”他分析:“许多银行家仍然认为,‘金融个性化’意味着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他们一直在销售的存款、抵押贷款或投资服务进行更好的包装,然而这些服务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数字化带来的‘个性化’指的是客户不再需要银行,因为他们可以直接交互。”

国际大行锻造经营韧性的经验做法



国际大行通常有着数百年积淀,历经周期磨砺和风雨洗礼,它们注重资本管理,强调质量效益,坚持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价值导向,坚决摒弃规模崇拜和速度情结,有着明晰、稳定的经营战略和灵活机动的经营策略,对金融规律的掌握娴熟,对经营周期的认知清晰,它们的很多做法体现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值得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银行业学习借鉴。
……

订阅完整文章可点击以下链接


  ●H5版

打造“强大金融机构”的外部参照——全球银行业发展前瞻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述评

  小程序(苹果手机用户除外)
《打造“强大金融机构”的外部参照——全球银行业发展前瞻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述评》
浏览更多专业文章可点击“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中间位置“在线阅读”订阅文章;也可搜索“中国银行业杂志”小程序,并订阅浏览相关文章。

中国银行业杂志
《中国银行业》杂志(CN10-1167/F)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同意,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银行业首份全行业公开刊物,于2014年1月正式创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