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菜馆从润州搬到京口,很多镇江老饕都念念不忘

文摘   2025-01-16 10:53   江苏  



古城西区,大西路大华电影院东端的九如巷,是条南北向的长巷子,内中支巷、叉巷多条,七弯八绕,全长达八百米开外。其南端通杨家门和宝塔路横街,再经东、西麒麟巷通宝盖路。巷子取名“九如”是前人用九句以“如”字为开头的祝颂赞美之词。“九如”者,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九如巷内多为住家百姓,也有名人(严惠宇)故居。房屋较为整齐,巷内以前除两三家老虎灶外,少有商业店面,倒是巷口对过隔大西路相望的“九如菜馆”,名声很大,全市闻名。令好多老镇江人对它念念不忘。镇江是多民族居住的城市,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民不少,清真的饮食习惯有一定市场需求。据载,1937年本市回民李氏兄弟,凭家传的清真烹调技艺,选定了九如巷地域,合伙买房开店。因欣赏“九如”的含义,于是取名“九如菜馆”。在旧社会兵荒马乱的年代,依靠百姓的口碑,在几十家回民饮食摊点中,支撑下来。作为当时全市唯一一家清真菜馆,它成为清真餐馆中的龙头老大。不久,李氏兄弟奋发图强,继续招兵买马,又在城里大市口南侧,开了九如菜馆的分部,由弟弟掌管。

九如菜馆地处回民聚居地,且有清真寺在附近,常有宗教活动,友好人士的往来,清真饮食网点必不可少,且因其菜品质地优良,所以九如菜馆的声名由此鹊起。就连周边的汉族民众,也有不少喜欢上了它们的清真菜肴。记得当年家中及邻居叔伯有亲朋来访时,都吩咐家人带盆碗、饭盒之类,去九如烧个菜,买点卤牛肉、盐水鹅,回来改善伙食。

那些年,曾多次去九如菜馆买外卖,或买他家的水煎包子牛肉锅贴,曾数次有机会在它厅堂内参观。九如菜馆虽名声蛮高,其实规模并不大。菜馆就是临街的一大开间楼上下,中间走道进出,西边窗户是菜肴熟食展示窗口;东边堂口则是卖包子、锅贴的案板和灶台,大汽油桶改造成的炉子上,放大平底锅、木质锅盖。进门左侧是菜馆的熟菜、卤菜外卖柜台,收钱结账柜台。柜台上方挂回文图标和“清真”字样。板壁后即为上楼楼梯,楼上面积与下同等,传统八仙桌,可放六到八张,四周墙壁有宣传画。最里面有楼梯供客人下楼。楼下的堂口,几张大小方桌,专供散客堂吃,有价目表参考。厨房间在楼房后身,堂口有门直通,是一大间较高的平房,容纳了菜馆厨房的全套设备,是清真菜肴高手们大显身手的天地。

九如早晚除供应菜包、豆沙包、烧卖外,多以生煎牛肉包、牛肉锅贴为主,晚饭后的包子、片儿汤可供应到半夜。案板上排满了整齐有序裹有牛肉馅心的包子,随后包子被放进油光锃亮的平底锅内,师傅往锅内注水,锅盖盖上后将锅转几圈,待热气腾腾水欲干时,掀开锅盖,师傅把包子翻身再注水,等到水干包子熟,锅盖掀起,师傅便用细嘴铁皮油壶沿包子间隙注浇菜油,盖上锅盖,转动铁锅均匀加热,数分钟后开锅时,只见热气夹着油香、肉香四溢,师傅再用长铁铲将底部已煎焦黄的包子翻身,锅盖再盖上,依旧转锅加热,片刻之后,一个个上下焦黄的牛肉包就被装盘上桌。这时,师傅会用长铁锅铲敲打平底铁锅边,“当、当”的声响,引得路过之人驻足观望。食客在堂口吃牛肉包、锅贴,桌上有免费供应的磨碎红辣椒酱、香醋,醮着食用鲜美无比。据说炉灶的掌勺之人煎包技艺深厚,新中国成立前曾闯荡过上海滩,后因要照顾家庭就辞职回镇,加盟了九如。

再说说九如的菜肴。九如著名的素菜有烧油筋、大煮干丝、什锦杂烩,荤菜有红烧牛肉、油焖大虾、白汁鱼肚、糖醋鱼、芙蓉牛肝、水晶羊羔……深受百姓欢迎。卤菜中,有四季味道不同的五香干切牛肉,盐水、烧烤鸡、鸭、鹅,经济实惠的酱卤豆制品,天天供不应求。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九如菜馆得到了发展,公私合营给菜馆注入了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菜馆东迁城里,改名为伊斯兰菜馆,后来又改为民族饭店,使镇江清真餐饮业的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老九如菜馆为我市清真餐饮系列的形成作出过重要贡献。新世纪初,大西路改造,九如原址房屋拆除建为超市,九如菜馆虽没有了,可很多老镇江仍会记住它。

一艘小船,只能承载5个人。四个警察执行任务带着两个坏蛋上船后,船却没有沉。问:这是什么原因?

在本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内给我留言  , 就能知晓答案

崇德尚文
记得年少春衫薄,你爱谈天我爱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