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变幻大王旗:旗帜为谁飘扬

文化   2025-01-04 05:57   山东  

鲁迅《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华民国旗之历史》中说:“清季革命党所用国旗之方式有数种——最初为兴中会所用之青天白日旗,次为中国同盟会所修订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迄辛亥武昌举义,更有共进会所用之十八星旗上海光复所用之五色旗、惠州陈炯明所用之井字旗。……


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黄龙旗:从三角形到长方形

1862年10月22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英法俄美四国,黄龙旗作为中外交往中清政府的官船旗号正式启用。


10年后,1872年10月4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三角形龙旗用黄羽纱制,龙身用蓝羽纱制,龙头向上。


据1872年12月3日的《申报》记载:“北京总理衙门照会各西国官员,谓中国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黄,中画龙,用蓝色……”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途中看到各国国旗多为长方形,对黄龙旗的颜色也有微词,认为用尖角、黄色“太为失考”。他将各国国旗样式一一记入《使西纪程》,“存此以备他日考定旗式之一助”。


188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改三角形龙旗为长方形,其他不变。1888年9月,《北洋海军章程》明确黄龙旗为长方形,获准。1889年3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照这一规定新制国旗:长方形,黄色,中嵌青色飞龙。



黄龙旗的设计可能受到了清朝八旗中正黄旗的启发,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黄色象征着光明、中心和权威,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而龙则一直被视为中国的象征物。


十八星旗:革命的“首义之旗”

1907年,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规定了革命军旗的式样:大红色为底布,由中间辐射出来九个黑色锐角,每个锐角内外两端,各有一黄色圆星,内外各九个共十八个,表示十八省人民团结和铁血的革命精神。


九个黑色锐角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十八个黄色圆星代表当时的中国十八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

当年的陆军中学学生刘莘园回忆“距城楼约二三里,远远望见城楼上树立着一面十八个星的红底黑星大旗,在红日初升的晴空中迎风招展,我们心头真是兴奋极了。”


铁血十八星旗作为武昌起义的“首义之旗”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自由、平等、博爱


1895年,兴中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孙中山最初的同志、“四大寇”之一陆皓东设计了青天白日旗。兴中会成员谢绩泰日记记载:“我们采用青天白日旗作为标帜”。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曾开会讨论未来的国旗,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黄兴不同意,认为色彩过于单调,构图也欠美观,且接近日本的太阳旗。孙中山又增加红色,改为红蓝白三色旗,以符合世界上自由、平等、博爱的真义。


此后同盟会发动的多次起义,均用孙中山提议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标帜。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蓝色代表自由,同时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时也代表民权主义。
 
“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与民生主义。


第二次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正式公布国旗图案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表示“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标志者南京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白旗:一夜城头旗尽白

辛亥革命时,革命党在上海攻克江南制造局,宣布上海光复,然后在各处贴出告示,要求各商铺悬挂白旗,表示脱离清朝,归顺民国。

那时告示上写的国号是大汉民国:“上海城厢内外,具已归顺民国,租界内吾族各铺户,速挂白旗,以表同情,是为至要,大汉民国启。”

可见当时的革命党人还没有想五族共和,只是想建立一个纯汉族国家。

1911年10月30日,日本谍报人员宗方小太郎日记记载:“上年八时单自九江出发九时四十分过湖口县。炮台、兵营尽悬革命军之白旗。九江地方舟子负贩之徒多以白布缠左臂,标榜为革命党员。”

简洁的白旗被大多数地方采用,成为更新换代的标志。少年叶圣陶当时写下一句诗:“一夜城头旗尽白”。编过《共和国唱歌集》的华航琛作词的《追悼先烈歌》中也有一句:看白旗飞扬,到处人瞻仰。

长沙独立,先是巡抚衙门挂出“汉”字大白旗,“家家户户均于门首高悬白旗,或于旗上书一,‘汉’字,以志欢庆。湘江以下一带,白旗林立”。

在长沙参军的学生毛泽东亲见衙门上升起一面白色的旗帜,上面写着一个“汉”字。


五色旗:


武昌起义后,1911年12月4日,各省代表在江苏教育总会举定黄兴为大元帅,正是这一天定国名为中华民国。


黄兴等建议,规定国旗式样。经过反复研讨,取五族共和的意义,决以五色为国旗。

奉天咨议局议长吴景濂,自述选择五色旗的原因: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红、黄、蓝、白、黑,系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发动在沪会议选举大元帅及副元帅之时,既由多数代表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蛰仙及黄克强先生等,商谈以用五色旗为相宜,且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政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且可缓和满、蒙、回、藏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此意发出,群以为是,公决于组织临时政府后由政府提出此案,交临时参议院议决,定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代表五族共和,为中华民国国旗,由政府公布之。

1912年6月,袁世凯正式公布议决案,自此五色旗便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旗。



老舍在《老张的哲学》中写道: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什么什么旗”,是毫不关心的。


旧的朝代逝去了,又是新的朝代,只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



半亩书房
如果旅行是一本书,那么走到哪里都是阅读;如果阅读是一段旅程,那么,就从一本书出发吧,因为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來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