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困难:比革命精神更重要的东西是钱!

文化   2025-01-08 05:47   山东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国武汉武昌发动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此为狭义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76天后的12月26日,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近复于外洋筹划军饷,迭有巨款运进。全国人心中之第一任总统属望此公矣。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并无法以致其欢忱。……


沪上人士之所以“喜跃如狂”,是因为人们以为“全国人心中之第一任总统”孙中山能从国外带回巨款。


革命需要钱,需要大量的钱。


当人们翘首期盼的孙中山在上海登岸,孙中山的回答是:


“我没有带来大笔款,可是带来了比钱还重要的东西,我只带来了一种革命精神!”

这一点,唐德刚在《袁氏当国》里有记述:


中山初抵上海时,革命军正闹穷,当时谣传他带回华侨所捐巨款,新闻记者也就以此相问,孙中山答曰:“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耳。”



上海财政总长朱葆三与孙中山商量财政问题,孙中山还是说说:


“革命最重要者为精神,有精神则不怕革命不成;革命告成,财政的问题即可解决”。

没有钱,只有精神。


失望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能向国外借到巨款。


孙中山的好友,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宫畸滔天回忆,1911年12月31日,孙中山去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前一天,还问他:


“能否借给我五百万元?”


可见,革命者是真的缺钱。


1912年1月,陈英士要朱葆三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商人刘锦藻借款。


陈英士,即陈其美,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与其义结同盟,蔡元培先生曾盛赞他为“民国第一豪侠”。


朱葆三是清末著名实业家、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家和慈善家。他是最早的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者。


刘锦藻是清末民初江南巨富,在杭州入股浙江兴业银行,在上海设大达轮埠,在南浔与别人合资举办浔震电灯公司。


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借款,刘锦藻以两处房产押借了二十万元,说好六个月归还,直到年底都没有归还。


1912年1月5日,《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给《泰晤士报》的布拉姆写信:

孙中山迄今给人们良好的印象。人们认为孙中山随身携带巨额的外币,因此对他有好印象,但印象好到底多少是由于所传他带来巨款却很难说。据我了解,实际上他什么钱都没有带来。一旦此事为人所知,人们很可能会对他产生反感。


没有钱,人们会反感,大总统真的是需要钱。


《胡汉民自传》里记录了一则事实:当孙中山大总统宣誓就职后,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临时大总统朱笔一批:拨20万元济急。当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此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10枚。


南京临时政府三个月的总支出大约二千多万元,主要是军费支出。


美国记者麦考密克听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说,每天要花费100万元只是南京一带与津浦路北伐军的费用,其他还不算。


只有“革命精神”,没有革命本钱,怎么革命?


为解此困境,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谋求举借外债,拟将汉冶萍公司为抵押,向日本借款。


1908年3月正式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


孙中山这一贷款要求,遭致临时参议院和独立、光复各省,以及公司股东大会的一致反对,实业部长张謇以辞职抗议。


汉冶萍公司抵押贷款未成之后,孙中山又想租借满洲向日本贷款,但未能谈判成功。


可见,南京临时政府财政之困窘。


“我没有带来大笔款,可是带来了比钱还重要的东西,我只带来了一种革命精神!”

只有精神,是革不了谁的命的,到头来,只能是被革了命。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必须把一切绅权都打倒,把绅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脚踏上。

质言之,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半亩书房
如果旅行是一本书,那么走到哪里都是阅读;如果阅读是一段旅程,那么,就从一本书出发吧,因为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來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