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过年:年味只在画中留

文化   2025-01-27 06:51   山东  


罗希贤·准备过年
     

年味只在画中留。

记忆中小时候的过年就一个字:吃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梁实秋)

梁实秋笔下的“吃”很有代表性。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和吃密不可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是本能,如何吃却是文化;中国人把吃视为文化中一大事、要事。吃不只是吃,更是几乎可以延伸到一切事物上去的活动。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叫做饮食思维。此种思维并不起于伊尹,乃是中国古代极普遍的思维模式。

长大了的过年也是一个字:忙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老舍)

老舍笔下就是俗称的“忙年”。过去,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多数从祭灶开始,到除夕连续多天不间断,基本上形成固定的流程。物质稀缺的年代,想着办法做各种好吃的,忙本身就是过年的氛围。

《春节童谣》中云:“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真是“忙”啊……

如今的过年四个字:没滋没味。

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林语堂)

林语堂是够摩登的,不过庆祝可以假装,感情应该是真的。

现在其实不用“忙年”了,家里天天都是干净的,也不用专门大扫除;

吃的天天都不错,也不用等着过年吃;

穿的随时买就行,更不用盼着过年穿新衣。

中国传统式的过年只留在记忆里了,画家把过年的忙与热闹画下来,睹画忆旧。

在70、80年代的城市里,春节的序曲总是在腊月就悠悠奏响,带着独有的烟火气,温暖着每一个家庭。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着那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嘎吱嘎吱”地朝菜市场赶去。那时物资不算充裕,想要买到新鲜的食材,就得赶早。菜市场里人声鼎沸,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父亲在各个摊位前穿梭,仔细挑选着过年要用的食材。看到那色泽红润的猪肉,他会伸手摸一摸,感受肉质的新鲜度,然后和摊主一番砍价,满意地买下一大块。再买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寓意着“年年有余”。

母亲则在家里开启了大扫除。她把家里的床单、被罩一股脑儿地拆下来,放进大盆里,倒入洗衣粉,用力地揉搓着。那洗衣粉的泡沫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母亲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擦窗户是个大工程,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抹布,蘸上肥皂水,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玻璃。窗户被擦得透亮,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屋里,照亮了整个家。

孩子们也没闲着,在楼道里和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也会主动搭把手。帮忙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五颜六色的衣物在微风中飘动,像是一面面旗帜。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准备年货。母亲拿出积攒了许久的粮票,数了又数,盘算着明天去商店买些什么。父亲则在一旁,用剪刀裁剪着红纸,准备帖春联。

年三十那天,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母亲在炉灶前忙碌着,炸丸子、蒸年糕、炖排骨,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的手中诞生。父亲和孩子们,将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门上。孩子们不时的跑到厨房里偷吃一口好吃的。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虽然那时的春晚没有如今这般华丽,但节目却充满了温情。一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是70、80年代城市人家过年的独特记忆,简单却又充满幸福。


宋代《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从宋代到2025年,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提前给各位拜年了:过年好!

读完点个赞,记得转发哦❤️❤️❤️



半亩书房
如果旅行是一本书,那么走到哪里都是阅读;如果阅读是一段旅程,那么,就从一本书出发吧,因为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來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