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式的过年只留在记忆里了,画家把过年的忙与热闹画下来,睹画忆旧。
在70、80年代的城市里,春节的序曲总是在腊月就悠悠奏响,带着独有的烟火气,温暖着每一个家庭。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着那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嘎吱嘎吱”地朝菜市场赶去。那时物资不算充裕,想要买到新鲜的食材,就得赶早。菜市场里人声鼎沸,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父亲在各个摊位前穿梭,仔细挑选着过年要用的食材。看到那色泽红润的猪肉,他会伸手摸一摸,感受肉质的新鲜度,然后和摊主一番砍价,满意地买下一大块。再买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寓意着“年年有余”。
母亲则在家里开启了大扫除。她把家里的床单、被罩一股脑儿地拆下来,放进大盆里,倒入洗衣粉,用力地揉搓着。那洗衣粉的泡沫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母亲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擦窗户是个大工程,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抹布,蘸上肥皂水,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玻璃。窗户被擦得透亮,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屋里,照亮了整个家。
孩子们也没闲着,在楼道里和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也会主动搭把手。帮忙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五颜六色的衣物在微风中飘动,像是一面面旗帜。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准备年货。母亲拿出积攒了许久的粮票,数了又数,盘算着明天去商店买些什么。父亲则在一旁,用剪刀裁剪着红纸,准备帖春联。
年三十那天,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母亲在炉灶前忙碌着,炸丸子、蒸年糕、炖排骨,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的手中诞生。父亲和孩子们,将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门上。孩子们不时的跑到厨房里偷吃一口好吃的。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虽然那时的春晚没有如今这般华丽,但节目却充满了温情。一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是70、80年代城市人家过年的独特记忆,简单却又充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