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课开篇第一段: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执掌朝政。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他就是隋文帝。
三个问题:
1.杨坚夺取北周谁的政权?
2.为什么叫“隋”朝?
3.“大兴”是哪里?
第一个问题:杨坚夺取北周谁的政权?
《隋书》记载:辛丑,陈散骑常待韦鼎、兼通直散骑常侍王瑳聘于周,至而上已受禅,致之介国。辛未,介国公薨,上举哀于朝堂,以其族人洛嗣焉。
《周书》记载:“隋开皇元年五月壬申,帝崩,时年九岁,隋志也。”
《隋书》说的介国公和《周书》的九岁“崩”的帝是一个人。
《周书》说“隋志也”,意思是抄《隋书》的,也就是默认了隋朝官方的说法。
这个介国公叫宇文阐,是北周末代皇帝,北周由宇文觉建立,历五帝,共24年。
宇文阐579年接受父皇传位时,年仅七岁,以隋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
581年被迫禅位于大丞相杨坚,降封为介国公。
《隋书》记载那两句话透露了介国公的死因。
南陈派遣散骑常待韦鼎、王搓出使北周。两位使节到达长安的时候,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年仅九岁的周静帝宇文阐早已将皇位禅让给相国隋王杨坚,北周已经不存在了。
韦鼎和王搓二人事先不知道北周禅让的确切时间,觉得自己是出使北周王朝的,应当去见介国公而不是杨坚。于是这两个人就去拜见字文阐,当作完成使命。宇文阐不过是个孩童,哪里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没有向杨坚汇报就接见了南陈皇帝派来的使团。
杨坚对这件事极为震怒。没几天,宇文阐就死在家中,年仅九岁。
第二个问题,关于“隋”朝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爵位得名,以《隋书》《北史》为代表,认为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晋爵为“隋国公”,杨坚承袭其爵位,称帝时以“隋”为国名。
二是由“随”改“隋”:《周书》认为,杨忠受封的爵位是“随国公”,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后又进封为“随王”。而宋元之际人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杨坚袭父爵位为“随国公”,称帝时本应定国号为“随”,但因杨坚以北周、北齐不安宁,厌恶“随”字带“走”不吉利,于是在称帝后将国名“随”改为“隋”。
原来,改朝换代起名这么“随”意。
无所谓,反正天下是我的了,叫什么都是我的了,随便。
第三个问题,“大兴”是哪里?
2024年,初中历史新教材,将杨坚建立的隋朝都城,由长安改为大兴。其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时,仍然以汉长安城为首都。
由于长安旧城久经战乱,残破狭小,隋文帝决定在东南方向兴建新城——大兴城。
582年正月,由宇文恺设计的大兴城开始营建,第二年,583年三月竣工,同年隋王朝迁都大兴城。604年,隋炀帝即位后,又迁都洛阳。
也就是说,581年隋朝建立时,大兴城还没营建。这次改动大概是为了和汉长安城区分吧。
公元618年,唐建国后,改大兴为长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隋书》: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
《元和郡县志》:"隋仁寿四年,迁都"
《隋书·宇文恺传》载曰:"炀帝即位,迁都洛阳"
《隋书·地理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
《旧唐书.地理志一》: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