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埃德加·斯诺
2025年1月17日晚,中美领导人通电话。
中:希望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新任期有一个好的开始。
美:美中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国家,应保持长久友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中:中美两个伟大的国家都在追逐各自的梦想,都致力于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美:很珍视伟大关系,希望继续保持对话沟通。
五十多年前,邀请美国总统访华的时候,大街小巷,还贴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
回望中美破冰5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双方看似艰辛接触的过程却充满了“过家家”般的乐趣……
中美之间更有庞大且盘根错节的经济利益。
有时候电视和网络的表象容易误导人,中美看似常掀桌子,但谁又晓得,哪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一直在运作呢?
历史经验,大国外交,并不像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的那么明了……
“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毛主席语录,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从长远看,我们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但是,在追求这个长远目标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汲取历史教训,我们就会犯灾难性的错误……因此,从短期来说,这意味着要奉行一个坚决克制、不予鼓励和创造性地施加反压力的政策,目的在使北京明白,只有接受国际文明的基本准则,才会得到它自己的利益。从长期来说,这意味着使中国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来,是作为一个伟大而进步的国家回来,而不是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回来。”——尼克松,1967年10月,《外交季刊》第四期
“现在我把我们方面的事情告诉你。打开中美关系,是毛主席的决策,他很早就读了尼克松1968年当选以前写的一篇论文。当时我们都未读过,只有毛主席注意到了,他告诉了我们,我们才读了。基辛格博士说了公道话。他说,打开大门的,在美方来说还是尼克松下的决心。”——周恩来会见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1974年12月12日,《周恩来年谱》
“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就职演说,1969年1月20日,当月《人民日报》全文刊载
基辛格将尼克松就职演说解释为“含糊提到新政府愿意与中国对话”。“它表明,美国单方采取的一切步骤中国都已注意到了……看来天安门广场对我们的政策的方向比哈佛广场还要理解得透彻一些。”——《基辛格回忆录》
“10月1日,中国国庆前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泽东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队伍,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泽东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基辛格回忆录》
“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年后(现在已经52年),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基辛格《论中国》
“我是不喜欢民主党的,我比较喜欢共和党,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偷偷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着?”——《毛泽东年谱》
“现在我们的一个政策是不让美国人到中国来,这是不是正确?外交部要研究一下。左、中、右都让来。为什么右派要让来?就是说尼克松,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当然要让他来了,因为解决问题,中派、左派是不行的,在现时要跟尼克松解决。……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有发表,守秘密啊!他对于波兰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来当面谈。所以,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中美两国总要建交的,中国和美国难道就一百年不建交?我们又没占领你们那个长岛。”——《毛泽东年谱》
“历史学家会断言,我们与北京接触并不令人吃惊,令人吃惊的倒是我们如此长时期地延误了这种接触。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虽然后者离我们更近,人丁兴旺,旅途也更为安全、省钱。”——费正清,《纽约时报》
“没有人要求尼克松行三拜九叩之礼。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拒绝行这种礼(尽管尼克松比马夏尔尼勋爵瘦多了,磕起头来更方便)……到北京一游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仍是另一个世界的中心。”——费正清
“这次我们派乒乓球队出去,它是代表国家的,也是代表人民的,在比赛中就要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其中也会包括美国队。作为一个团队,我们总是要和他们接触的。如果美国队进步,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我们和美国队可以比赛,不能来往就不通了。因此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可以去。我们的体育代表团不是去过西德了吗?那么美国能不能去?我们同日本的邦交还没有恢复,但体育代表团可以去日本,这个例子……大家动动脑筋,得想想这个世界的大问题。”——周恩来
第二章 秘密筹备 47
又逐一会见了每个代表团,而且还与每个代表团逐一合影,客人皆大欢喜。用现在的话说,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总理这样设身处地为客人考虑,平等待人,不辞辛苦地抓住每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启示。”
“我请你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过去的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周恩来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谈话
一、美国准备迅速发给从中国到美国来访的个人签证;二、美国准备迅速发给从中国到美国来访的团体的签证;三、允许中国使用美元;四、取消对供应前往中国或来自中国的船只和飞机的燃料限制;五、准许挂外国旗帜的美国船只停靠在大陆中国的港口。——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当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五项对华新政策
“当我们展望将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美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将来我们之间仍将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尼克松访华前讲话,1972年2月
毛: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大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众笑)
尼: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了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中方笑)
毛:(指基辛格)他是博士。
尼:他是一位思想博士。
毛:(指基辛格)今天主讲要请他,博士,philosopher,哲学博士。
尼:他是一位哲学专家。
基: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选集。
毛:我那些东西算不得什么。
尼:毛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国,改变了世界。
毛: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
——尼克松访华中美最高级会见部分记录(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
毛:所以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扰,现在的来往从打乒乓球tabletennis起不到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两年多了。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巴基斯坦前总统介绍你和我们认识。我们这方面也不那么高兴那位约翰逊总统。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我们也都不那么高兴。这个中间有八年的共和党,那个时候,你们也没有想通。
毛:大概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周笑)无非是“全世界民族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这一套,建立社会主义。
尼:(微笑)就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
毛:你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尼:(笑)就没有靶子了…
毛:所以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
尼:他的死很令人悲伤的。
毛:人们会说话的。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
尼克松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毛泽东的回答是:“我就不送你了。”
——毛泽东和尼克松关于中美关系的谈话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传(1949-1976)》
尼克松访华逸事:
美国来的文字记者和报纸、广播、通讯社的记者80多人,电视系统包括记者、摄像、灯光师、制片人等100多人,一共180多人,由新闻司和广电总局负责接待。
“房子怎么解决的呢?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中央一句话:民族饭店腾空!于是那里从1972年1月就腾空专留给记者。美国的其他工作人员,钓鱼台住不下的也全部安排在这儿。那时候我们中国只有上海牌轿车,天津出的一种透风的面包车也都调来支持我们的工作。”
中国方面为美国记者安排的采访之一,是参观西单菜市场。“我们已经约法三章:要自然。他们还是不听,结果那天摆出的肉,又新鲜又瘦,还叫他自己的员工穿上漂亮的衣服排队去买;青菜也是最好的,原价一块变成了五毛。结果外宾前脚走,后面新鲜的肉就收到冰箱里去了,青菜也恢复了价格,‘顾客’们买好的肉也放回去了。去儿童医院参观,所有的儿童都换上新衣服,玩具也全换了新的,连院长、护士都换上新白褂子。”
更有趣的是尼克松夫妇登长城那天,零下好几摄氏度的天气,路边却有一些“村民”在下棋。“下象棋就下象棋,尼克松夫妇手挽着手经过的时候,至少应该站起来一下嘛!”回想这一幕,唐龙彬无可奈何地笑笑,不知是太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下棋人”仍低头下棋,对总统夫妇“驾到”无动于衷。尼克松说了一句“这是做给我们看的”。
情况报给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很生气:“这是谁安排的?”后来在与尼克松会面时,他很坦率地说:“我们有些做法比较虚假,是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