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根脉 赓续垦荒精神 | 记东方理想学校高一年级“走进三门”研学活动

教育   2024-11-22 16:24   浙江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寻着先辈的脚印,守着心中的信仰,2024年11月16日,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之“走进三门”研学活动,旨在能带给学生们一次心灵的洗礼,促进思想的觉醒。

首先我们来到亭旁红色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浙江红旗第一飘”的巨大雕塑。1928年5月26日,由包定等革命志士领导的亭旁起义打响了浙东起义第一枪,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苍山泱水间这一抹赤色,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 左 右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

然后全体师生来到纪念碑前,缅怀先烈。教师代表张爱萍老师及学生代表林昱含同学发表了庄严的讲话。全体学生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烈士们敬献花圈,纯白的花圈象征战士们纯洁的灵魂。全体东方理想师生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表达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与缅怀之情。

随后我校师生一起前往亭旁起义纪念馆,深入了解了起义的背景、人员及过程。亭旁起义纪念馆展厅以“决策”“抉择”“蓄势”“爆发”“火种”五个部分的69张展板和大刀、长矛、火枪等100多件革命文物等构成。每一个字似乎都敲在师生的心上,我们不由自主发出轻轻的叹息。


看过了沉重的历史,我们来到了城隍庙,感受历史的脉搏。走进城隍庙,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处无不展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那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气息,让学生们在庙宇中找到心灵的归属。



蛇蟠岛是此次研学同学们最为期待之地。蛇蟠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是一个4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千洞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自宋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采石活动,岛上留下了1300多个奇异洞穴,被称为“千洞岛”。穿梭于古老石窟洞穴之中,师生们追忆着中国近代海洋传奇史略。千百年来的海盗遗址,时光变迁,留下波澜壮观的奇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从宏观角度观察了千年采石留下的1300余个洞窟,从微观角度观察了“蛇蟠石”的岩性特征,从地质历史角度了解了蛇蟠岛的形成,从人文角度感受了蛇蟠岛的采石文化。

了解海盗文化后,大家前往围垦纪念馆参观。在那里,学生们见到了栩栩如生的蜡像和还原围垦场景的小型模型,穿越历史的长河,更加真切地体会前人们所处的境地。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生动的讲解,带学生们回顾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展现了三门人民在围海造田过程中展现出的团结协作和无穷魅力,强调了围垦精神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接受完历史的洗礼后,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体验摘橘子的快乐,品尝着橘子的甘甜,感恩劳动人民的伟大。在一张张笑脸中,我们看到了独属青春的朝气与纯真。

此次研学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的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全体师生从伟大的亭旁起义革命事迹中汲取奋勇前行力量,厚植爱国报国情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愿同学们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学生感悟

飘扬的中国红

高一A班 洪知心

丹麦著名哲学家萨特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到“红旗第一飘”的时候,正在吹着大风,这面“红旗”仿佛正在随风舞动、舒展。此时此刻,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仰望,仰望这座鲜红的纪念碑,仰望这片土地上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坚定执着的人民,仰望这段惊天动地的历史。

随着青石板路,我们一路拾级而上,最终见到了那座亭旁起义纪念碑。远远望去,它就如一把昂首问天的利剑,仿佛是刺向所有腐朽,刺尽所有压迫,刺破所有黑暗,令人不觉而厉。不远处,还有一些烈士的雕像和生平介绍。看向石碑的第一眼,“1902-1930”就横冲直撞地进入了我的脑海。他才二十八岁吗?如此年轻!可是随后当我听到老师介绍到,在这次起义中最小的烈士仅仅只有十六岁,我不由得再次呆住。原来,在我所站立的这块土地上,在一百年前,一个与我们年岁相仿的青年因为战争而离开了。当我们坐在敞亮的教室里,讨论着今天吃什么时,他也许在忧愁生计,不断寻求活下去的希望。在那个年代里,年轻的战士不只有他一个,因战而亡的烈士更是不只有他一个。可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他,像他们这样的英雄,舍生取义,将小我汇聚成大我,才造就了今日之和平。一座座石碑,一个个红色故事,一个个革命英雄,浓缩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我们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对红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传承。

在去包定故居和亭旁起义纪念馆的路上,我们又经过了那座“浙江红旗第一飘”主题雕塑。这时的天空变得有些阴沉,碑依旧屹立在那,傲视天空。来到亭旁起义纪念馆里,跟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对这次起义的前后准备,具体过程、相关人员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我无法将每一处细节都清楚地复述出来,但我的脑海中却已经深深烙印下了亭旁起义的痕迹。随着曲折回旋的小巷,我们到达了包定故居,这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里面存在着许多他的生活痕迹,遒劲有力的书法,别有趣味的画作。走进书房中,许多细节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雅致。包定故居一行,让我对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任务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时光总是匆匆易逝,在回程途中,我们又经过了那座红旗纪念碑。依旧是硬朗的线条,鲜艳的中国红。它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随风飘扬,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在无数个春夏秋冬里,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讲述那段伟大的记忆。英雄不朽,浩气长存。我们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必将由我们来书写。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我相信,那抹鲜艳的中国红定会不断飘扬,生生不息。


续红色血脉 护华夏盛世

高一A班 郝雨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摊开历史的卷轴,时光流逝,白云苍狗,无数事物成为一缕云烟,消散在历史的深处。可总有一抹红色的光,在历史的漩涡中闪耀迸发。拨去岁月的灰尘,我们触摸到的是无数革命先辈不息的心跳。他们留下的生命印记如此的刺眼,震颤着国人。铭记历史,让历史不再冰冷,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民肩负的责任。

拾级而上,纪念碑上的斑驳痕迹似乎在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魂经历荒芜、焚烧和涅槃,在冥冥天地中亘古不灭,因为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利益面前,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我们的先烈就是用血肉撑起了堡垒,阻挡了敌人铁骑的践踏。当华夏之地陷入黑暗时,先行者,是你们用狂风浪潮般的信念与争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烛光明明灭灭中焚起百十载苦难岁月,拨云睹物间我看见繁花葳蕤绽于漫山遍野,看见水暖冰融凌澌漫岸,看见那赤色的炽热燃满整片苍穹。新中国的太阳升起了,沉甸甸,血与泪亘古的交融,始终镌刻在历史的车轮,蜷缩进你我的瞳孔,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骨骼里的每一寸。数万只白鸽盘旋于天空,红旗随风飘扬,目之所及皆为华夏。山河人在,国泰民安。先烈们啊,安息吧!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愿民族之巅,薪火相传,百代不衰。岛国掩埋不了历史的残骸,正如岁月冲刷不尽那鲜艳的红。“自吾辈伊始,继先辈之功成,扬盛世之中华。”时隔百年间的信仰交汇,依旧是中国红。我们寻着先辈的脚印,守着心中的信仰,一步一步叩响盛世的大门。高山巍峨依旧,中华屹立不倒。沥血之魂仍在,砥砺初心不改。


行远自迩,笃行不息

高一B班 吴晓敏

翻开历史的扉页,越过历史的长河,便看到独属于中华文明的画卷。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遗址,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的良渚遗址;从"丝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人民的智慧熠熠闪光。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岁月,因其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和伟大的精神,而熠熠生辉。为了追寻那些红色的记忆,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踏上了寻访红色踪迹的征程。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朝圣。

踏入那座庄严肃穆的革命遗址,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陈列在橱窗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已经泛黄的书信,字迹依然清晰,透露出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那陈旧的武器,虽已锈迹斑斑,却仿佛还残留着战士们战斗时的余温。物品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

行走在革命遗址之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那些残垣断壁,曾经是革命斗争的堡垒;那蜿蜒的山路,见证了红军战士们艰难的跋涉。站在这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我不禁思绪万千。当年的革命者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着初心,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勇往直前。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但他们拥有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种信念和意志,如同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李大钊曾有言:"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行远自迩,笃行不息。


难忘的三门研学之旅

高一C班 王艺珺
三门的研学之旅,是一场知识与实践交织的奇妙旅程。

踏入三门,那独特的自然风貌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我们与当地居民交谈,听他们讲述三门的故事,那质朴的话语中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在和当地人交流、参观特色建筑时,我深深体会到了不同于城市的质朴与醇厚,了解到地域文化是如何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次研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世界新视角的大门。

最令我记忆深刻是前往亭旁起义纪念碑。我们以最虔诚的心缅怀先烈,几百人肃然起敬,现场鸦雀无声,那是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最好告慰。

不论是对自然风景的观赏,还是对古老历史文化的阅览,都感受到了实践和文化的碰撞。蛇蟠岛,层层叠叠的岩石上,仿佛还可以触摸到先人的足迹;千奇百怪的岩洞中,还藏着历史的遗韵。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美景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从中领悟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神秘,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在橘子园里,“咔嚓”一声,剪下一个黄澄澄的橘子,品一品,不仅尝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也让我愈发珍惜眼前的甜美生活。

这次研学,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自然和人文探索的渴望。它让我明白,世界如此广阔,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倾听历史的回响,是为了更好地奏响时代新章,更是此次研学的意义所在。三门之行,我将永远铭记。


研学之旅,如同一场心灵的旅

高一D班 蒋典育
在人类文明的征途中,知识的探索与智慧的积累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研学之旅,作为连接课堂与自然的桥梁,不仅让我们走出书本的局限,更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它如同一场心灵的磨砺,让我们在未知与挑战中找寻自我;又似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正是这样的旅程,让我们的青春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坚韧不拔。                           ‌‎

在浙江三门县,有一片闪耀着革命光辉的土地,那就是亭旁起义红色遗址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亭旁起义纪念碑坐落在亭旁鹤山之巅,碑身由灰黑色大理石贴面,碑面镌刻着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亭旁起义纪念碑”红色大字,字体铿锵有力。

亭旁起义纪念馆位于亭旁镇杨家村中街。这里曾是亭旁起义的活动中心和重要据点。看着那些烈士雕塑、起义沙盘、革命文物以及影视专题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敬畏先烈们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我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研学之旅,让我们学会了担当,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       

研学之旅,如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挑战中进步。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化了我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收获了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

奏响立冬序曲,走进革命序章

高一E班 林昱含

伴随着季节更替,微微冬意漾起,东方理想学子来到三门,如约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之旅。

走进亭旁起义旧址,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陌生,我以迷茫但却充满探索之意的眼光四处寻找观察。作为浙江乃至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纪念地之一,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回响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它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而被永远铭记。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的三门亭旁,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当我踏上这片热土,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先烈的敬仰,更有对革命精神的深刻感悟。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然而,这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拋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致敬,追寻他们留下的红色印记。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为那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震撼。他们中,有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掩护战友,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还有的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我不禁深思:在和平年代,我们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生活中的不竭动力?亭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行动的指南。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精神的核心价值应永驻于每个人的心底,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褪色。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传承。亭旁,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这里,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冬日的暖光浮现于午后的云间,踏入蛇蟠岛。独属于自然的美好气息扑面而来,岛上的风光与这些历史遗迹相互映衬,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蛇蟠岛的变迁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也展现了人类改变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和勇气。岛上的海盗村、野人洞等景点,以及丰富的海洋文化和采石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落日余晖即将洒落,深入橘子园,找到了一种简单而又万分纯粹的快乐之感。但这满园的收获背后更是无法离开农民的努力耕耘和辛苦劳作,这些也令我倍感亲切和敬畏。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应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也让红色基因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精神。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时代在变,我们在变,但爱国的心始终不变,红色基因始终不变,奋斗精神终究不变。让我们拿稳时代的接力棒,接续奋进,闪耀青春。


三门研学:穿越历史、亲近自然与品味丰收的奇妙之旅

高一E班 陈锦俞含

在这次研学中,亭旁古迹、蛇蟠岛和桔园照亮了我的求知之路,给我带来了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让我在知识与情感的海洋中畅游。
      亭旁古迹,那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1928年,
亭旁起义,打响了浙东起义第一枪,建立了浙江第一支红军队伍,成立了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踏入这片古迹,仿佛穿越回了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眼前包定等人领导的亭旁起义仿佛历历在目。古老的建筑庄严肃穆,它们见证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而浴血奋战的场景。我聆听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如同一团火焰,在我的心中燃烧,纪念馆里的介绍诉说着他们,却说不尽他们。从这些古迹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种革命精神,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山河。
       蛇蟠岛则像一座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殿堂。穿梭于千姿百态的洞穴之间,我宛如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每一处岩石的纹理都像是大自然留下的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野人洞、海盗村,每一处景点都是不同而奇妙的景象,蛇蟠岛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桔园,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欢乐的丰收之地。走进桔园,那满目的金黄如同阳光洒落在大地上。桔子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每一棵桔树都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像是在展示着丰收的喜悦。我亲手摘下那圆润饱满的桔子,感受着它的光滑与清凉。采访了桔园老板后,我了解到了桔子从育苗到结果的艰辛过程,明白了果农们辛勤劳作的不易。桔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味觉享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这片桔园就像一个生动的课堂,教会我们尊重劳动、珍惜成果。      

这次研学之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亭旁古迹、蛇蟠岛和桔园,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红色研学,心灵洗礼

高一F班 张旖洛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还记得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先烈们?你是否还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2024年11月16日,我们踏上三门研学之旅,这不是一般的游玩,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红色研学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门亭旁,如今一个平凡的街道,却蕴藏着无尽的红色记忆。踏上这片土地,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正义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赞歌。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革命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特别是当我站在那面鲜红的党旗下,凝视着那些革命先烈的照片时,我深深地为他们的精神所震撼。他们,有的还是青春年少,有的已为人父母,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来到亭旁起义纪念碑下,庄严肃立,听着老师们讲述关于他们的革命故事,我们集体默哀,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庄重宣誓,传承红色精神,完成了一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纪念仪式。通过这次研学,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和宝贵。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征程路上,我们虽然不再需要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那份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让我们铭记历史,让我们将这份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重走红色之路,继续星火传承

高一F班 孟子翔
“红色根脉”一直是浙江鲜明的底色之一,而三门亭旁,则孕育着浙江的红色基因。怀着对革命信仰和对先烈的敬重,东方理想高中园的高一同学们趁着金秋时节,踏上了此次研学之旅。

1928年爆发的亭旁起义,建立了浙江省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震惊全省,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在那座“浙江红旗第一飘”的雕塑下,一名名新理想高一学子与之合影。他们正值风华正茂,在象征着浙江革命起源的雕像下挺直了胸膛,他们作为新的希望,将革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这是跨越近百年的遇见与传承。随后,同学们又来到了亭旁起义纪念碑前。在那里,东方理想的高一师生为烈士们献上了洁白的花圈。纪念碑上宣誓的话语,句句有力,坚定了同学们心中的信仰。如今和平的年代是多少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将铭记曾经那个黑暗但仍有人带来希望的时代。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为如今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是我们对先烈的最高敬意。

漫步于亭旁1928红色街区,有一棵数人合抱的千年重阳树,枝繁叶茂,它曾是挂过烈士的头颅,如今静静注视着来来在往的人,见证者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在它一圈圈的年轮里,有着多少像我们一样青春的身影。

亭旁起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与参与。随后同学们去往的蛇蟠岛,则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身影。蛇蟠岛因环海独立,鸟瞰全岛,状如蛇蟠龙蛰,遂有其名。那里是历代中国以来的采石场,在采石匠人们开采下,反面形成了如同“野人洞”这类的奇特景点。漫步穿梭其间,那里不仅有看似随意却充满其特色的洞穴景观,还有石窗、石像等遗权址,彰显着蛇蟠岛独特的采石文化,也让同学们不禁折服于古代劳动的智慧。最后去往的橘园,不仅让同学们感受了采摘橘子所带来的丰收的喜悦,也不能忘记果农播种的辛苦。

这次研学,给同学们所带来的,是有别于课堂的知识,给予他们更加深刻与真实的体验。在浏览石景、采摘橘子开拓视野与经历的同时,也用亭旁起义的经历让同学们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吾辈青年,应当不负青春韶华,坚定心中理想,化行动为笔,在如今中国的时代背景之下,续先烈之意愿,展青春之光彩。


研学之旅,意义非凡

高一F班 廖婧茹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2024年11月16日,我们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携手走过了一条红色道路,了解了有关亭旁的红色文化,看尽了蛇蟠岛的无限风光。知识和实践的融合,还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让这场研学之旅更加意义非凡。


三门亭旁,此次研学前,可能还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这个地方。“松巍巍,水潺潺,两山亭立如天马,两溪旁流若地龙”,是对红色亭旁最极致的描述。1928年,在这里爆发了亭旁起义,浙江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从此,这片土地便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虽已时过境迁,但那矗立如利剑的纪念碑,便是打开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的钥匙;纪念馆里仍然在讲述着他们曾经的辉煌,告诉你这里曾经住过一位叫包定的伟人,将“赤胆忠心,一心为民”当作自己的终身信仰;红色街区已不再硝烟弥漫,但红色精神却一直在这里被传承,这里的兴盛繁荣,便是对红色起义最好的回答。

那年嘉兴驶了红船,觅得星光在延安。自此,半轮明月升起万家灯盏,一点水墨铺就千里江山。“百年后,中国可好?”“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生而逢盛世,吾辈当有为。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恰似遮不住的红心隐隐,永不断的热血悠悠。革命先烈们大多与我们年纪相仿,也只是一群热血奔涌的青年,却用他们挺拔的身躯和钢铁般的意志,闯出了一片天,为我们守护着这一方净土,不管前方有多少风风雨雨,他们总会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万里,如今盛世安乐,山河无恙,却再也不见他们的身影。正所谓:一切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我们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汲取红色文化,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感悟红色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凝聚力量。但愿吾辈青年,当有拿云之志,当怀且将新火试新茶之勇。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以奋斗为桨,不惧风浪。纵然海浪翻滚,亦能逆身前行;纵然迷雾缭绕,如现非凡曙光。


踏研学之路,感革命精神

高一G班 卓恒毅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唯红色思想深映我心。而在今朝,追随着东方理想号的步伐,来到了浙江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根据地——亭旁,望着雄伟的红旗第一飘,和那远在高山上的纪念碑,我的内心深受震撼,漫步爬上高山,看着周边一首首壮阔的诗文,令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先烈包定的胸伟胸襟,站在纪念碑下,老师和同学们发表了一翻慷慨激昂的讲话。同时,由于对革命先烈敬仰和缅怀,我们全体高一同学在碑下默哀三分钟。下了山,我们游历了包定先生的故居与革命先烈先前工作的小学,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先烈们斗争的武器和生前的教具,感受了他们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游历完亭旁,我的内心深受震撼竟不知如何表达......思想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


蛇蟠之游

高一H班 徐婉莹
“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相遇即缘分,使我们在此游历。迎面看上去,只是冰山一角,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蛇蟠之游,游进岛中,也游入我心。

刚入岛区,就看到棱角分明的大石头,听到泉水哗哗的流声,闻到山林中的清香,一切都很适宜。“同学们,快跟上。”一句话打破了我的思绪,紧跟着踏上寻求蛇蟠岛之路。洞穴里黑漆漆一片,仔细望去,壁上有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大舞台,还有一口井,都体现了浓厚的革命气息。奇形怪状的石头,让这里变得严肃。走到一定高度时,向下望去是栩栩如生的雕像,仿佛自己就生活在这儿一般。回到历史的长河,红色革命战士们也曾在这里心系家国百姓,没有他们就没有当下幸福生活的我们。正如宋代葛立方词人所写“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在平常的日子里的景象,我想是革命时期所向往和感叹的。

果然回去的路也让人流连忘返,竹林的清香和层层树后面的秋千,显得乐趣十足,戴上耳机,“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美妙的旋律让我沉浸在其中。歇息一会后,便又开始走向回去的路。蛇蟠岛如同蛇洞一样,千疮百孔,很有特点。回到一开始的地方,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看了许多建筑,听了许多革命,让人意犹未尽。临走时的念念不舍,在回家后涌上心头......


指导老师:王文怡、张爱萍、江世平、李薇、黄道洪




研学中的地理

< 左 右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








END

撰稿:郝雨涵

编辑:林博涛

审核:潘海峰

台州市东方理想学校
台州市东方理想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