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点】从历史视角看历届三中全会

文摘   2024-08-12 08:10   北京  

作者丨 温彬  王静文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5期



革开放迄今已40多年,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实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议题的设置,成功引导和塑造了这场实验。

从历史视角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历程、主线和经验,可以充分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脉络与方向。

改革议题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1年为改革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2003—2011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阶段。

这几个阶段中,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发挥了为改革确定议题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第一阶段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始在农村推动联产计酬责任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为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阶段中,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正式开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度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三阶段中,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进行全面部署,成为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决定。

第四阶段以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可以看出,偶数届三中全会往往更为关注“经济体制改革”,而奇数届三中全会往往就重点领域作出部署。前者为后者提供框架,后者为前者提供补充,共同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

改革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改革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穿历届三中全会,其中,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所有制改革主要体现为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逐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改革,为农民提供了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强调“两个毫不动摇”。

分配制度改革主要体现为非劳动力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为后续的分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社会主义就是平均主义的错误认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则表现为市场的角色不断增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允许企业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探索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对市场定位的重大升级。

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虽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但历届三中全会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现代化治理的进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涉及企业管理、价格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是对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提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大转变;开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样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聚焦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改革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立健全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具体制度,引领实行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证,也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改革开放历程中,党坚持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一方面,按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确保方向正确,是为“守正”;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动力。

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过程,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增强改革的穿透力离不开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两个轮子,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滚滚向前。

六是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问题,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直是贯穿改革开放全程的重要任务。40多年来,党始终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谋划、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并收到了积极成效。

可以看出,这六个方面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开创未来的科学指引,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

改革成效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结合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来看,改革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

从制度成果来看,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进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以之为牵引,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从实践成果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继续沿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道路,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民银研究
民生银行研究版块专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