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320字,阅读只需2分钟,试着读完:)
今天团队有同学来问我"借"茅台,说周末要跟大客户去喝酒,项目重要,可能得"上茅台"。
要一箱。
我说"疯了吗",多少人喝啊,要一箱?
答曰"六七个",估计三四瓶差不多,但以防万一,准备拿一箱六瓶过去。
我想了想,有点舍不得,最后"拆借"了四瓶出去。
四瓶茅台,按现在每瓶2280的市场价计算,合计需要9120块钱——商务宴请确实不便宜,但需要——很多时候,确实只有茅台和华子,能撑得住场面,没办法。
但即使如此,也有很多观点认为,白酒,甚至整个酒精饮料的市场会不可逆转的萎缩,原因有两点:
第一,经济下行,叠加国家的反腐力度,使得奢品消费场景减少,消费量下滑;
第二,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了。
对于第一点,可能没有多少人质疑,但对于第二点,就众说纷纭了——之前还有茅台的高管微微一笑,驳斥这个说法:
"年轻人不爱喝白酒?那是因为他们岁数还没到。"
我在一周前参加了一个客户答谢会(参考这篇:我身后有千军万马),因为不胜酒力,所以兄弟们最后给我把"葡萄酒"换成了"葡萄汁"——严格说,不是葡萄汁,而是"无醇葡萄酒"——看起来跟酒一样。之前公司聚会,也有同事开始喝"无醇啤酒"。
根据咨询公司欧睿国际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无醇酒类销售额接近200亿美元,是五年前的两倍,23年的同比增长接近20%,而同期酒类增速只有8%——这么看来,确实"酒类"销售开始进入新时代,即:大家又想"喝酒",又不想真的"喝酒",想有酒精的"味",又不想受酒精的"罪"。
确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满健康意识,全年都想保持"清醒状态"。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最新数据显示,18至34岁的美国人中饮酒者的比例已降至62%,而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72%。许多饮酒的人饮酒量也在减少。“斑马条纹法”(zebra-striping),即交替饮用含酒精和无酒精饮品,正流行起来。美国卫生局局长在1月3日呼吁在含酒精饮品上贴上警示"致癌"的标签——如果这个倡议得到实施,可能会有更少的年轻人饮酒。
不过,美国整体饮酒的人仍然保持在60%左右——因为有更多年长的人持续饮酒,他们弥补了年轻人减少的那部分"酒精"份额。无论如何,全球酒类销售仍然高达1.8万亿美金,这实在不能算小。
我因为酒精过敏,稍微喝一点就全身通红,像煮熟的虾,所以每次预见饭局要喝酒,就痛苦不堪。痛苦并不完全指面红耳赤的"古怪样子",痛苦更多来自于饮酒当天晚上无法安睡,以及第二天的头疼欲裂——所以我很少能感受到酒精的快感,对微醺也兴趣不大。
当然,对我来说,喝酒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醉酒后的各色人等——大家忽然变得格外热情,并非平时的样子,可能这也是酒精的最大妙处;只是有时候会尴尬的哭笑不得。一个多月前,我的一个同事因为工作原因晚上喝了两场大酒,酩酊大醉,但他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摇摇晃晃的回到公司,在凌晨一点多躺在了公司的会议室里,可能是燥热不安,睡不踏实,于是把自己脱个精光,半夜一个保洁阿姨发现,惊恐万分的跑出去叫来保安。。。。。。
我后来看到这个同事,就忍不住想问:
你这个酒,是非喝不可吗?
我猜这个同事以后可能不再会喝成这个鬼样子了——不过话说回来,真正馋酒的人肯定有,但很多时候怕也是生活、工作"所迫",不得不面对。从这个角度看,无醇饮料也还是大有市场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