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在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的基础上对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以指导和规范肝衰竭的临床诊疗。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156
推荐阅读: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ATP7B编码的P型ATP酶功能缺陷或丧失导致胆道铜排泄受阻,过量铜蓄积在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因此出现肝脏损害、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眼部、肾脏及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近期,《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疗临床指南:药物治疗与外科干预的结合》发布,内容包括HLD的临床表现、诊断、肝移植外科干预与药物治疗及相关预后。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394
推荐阅读:
肝移植(LT)是一种公认的挽救生命的手术。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适应证的扩大、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移植、移植肿瘤学的发展、心脏死亡后捐赠的使用、新的手术技术以及等待名单上受者的优先次序,肝移植领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肝移植提供循证指导。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334
我国(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防止病情复发、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手术率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学会尚未制定(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规范了(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凝聚了名医经验,明确了诊治流程与疗效标准,融合了中医、西医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具有临床实用性和科学性。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153
肝硬化时血小板生成减少、脾脏滞留与破坏增多,临床常发生血小板减少。国外研究显示其发生率约64%~76%,我国研究显示其发生率为57%。血小板减少症所致的患者出血风险增加,限制了有创操作、抗肿瘤药物治疗(系统治疗)、介入及手术的进行,对肝硬化患者的诊疗产生负面影响,给临床工作造成困扰。近期,《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实用指南》发布,旨在针对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推荐阅读: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实用指南发布,12条推荐意见一览!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组以糖原合成和分解异常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多数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受累的系统,主要可分为肝脏GSD和肌肉GSD两大类。肝脏GSD的典型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肝脏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肌肉GSD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运动相关性肌痛、肌痉挛和进行性肌无力。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不同基因型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在不同时期进行遗传学筛查及干预,可有效降低GSD发生率,提高GSD早期治疗率。本指南旨在为GSD的三级预防提供标准化流程参考,进一步促进GSD的规范化防控。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380
遗传性血色病(HH)是由于铁调节相关基因变异所引起的铁过载性疾病,因大量的铁沉积在肝脏、心脏、皮肤、胰腺及性腺等器官并导致相应的多系统损害。其临床特征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伴有血清铁蛋白升高和/或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MRI 显示肝脏铁沉积,肝活检显示肝细胞铁沉积,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HH。放血治疗是治疗HH 的首选疗法,对于不能耐受者可采用铁螯合剂治疗,发展至终末期肝病者需行肝移植。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HH 的诊治中做出合理决策。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069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外已开始了智能全科医生系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但尚未形成共识。近期,《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从智能全科医生的定义、特点、应用、挑战与建议等方面形成17 条专家共识,为促进智能科技赋能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提升基层卫生智慧化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下载链接:
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3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