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条!采访对汉服文物数据整理的研究者儒小展

文摘   2024-11-29 08:00   重庆  

4800条!

采访对汉服文物数据整理的研究者——儒小展



本号是一个专门从事汉服研究的平台,汇集了众多致力于汉服复兴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各有专长,才华横溢。本号目前开展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最基础的内容,就是绘制和撰写“汉服形制结构工具书”,该系列原创绘制透视结构平铺草图,以具体文物为基础,逐一分析绘制,预计上千张,目的是建立汉服原型结构体系,从底层建立起关联关系,证明汉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不仅存在,而且与汉字汉语一样,对汉民族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文化类别。日常通过公众号推送,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集结成书。目前已经联系好出版社。
在这个编撰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定量分析和研究,试图在形制结构的绘制中,寻找数理关系。我们的这个尝试,吸引了不少朋友的目光,其中有一位朋友,网名“儒小展”,将他辛苦收集的文物数据资料打包发送给我,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定量分析的进度。非常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儒小展,这位花费了数年时间,走访上百个博物馆,对汉服相关文物进行数据整理的研究者。
这是他整理的资料一个剪影:






Q1:

请您介绍一下您做的汉服文物数据整理,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A:这个我还真数过,明代文物男装222件,女装98件;宋代男装15件;女装43件,合计是387件文物。相关数据点位每件10-15个,总共是4800个左右的数据。不仅仅是单纯的EXCEL表格,我还进行了比例的测算,进行了趋势图的绘制,各类形制图上百张,试图找到演变的内在逻辑。林林总总收集的比如论文等各种资料,总共达到4个G的规模。再往前,因为目前文物数量太少,我还没做完。


Q2:

您这些文物数据中有部分是您亲自到博物馆测量的,这块可以具体讲讲么?

A:当然。我大学时代除了带社团搞汉服,剩下的闲暇时间就是去旅行。其实只有真正走近文物你才能感受到文物带来的震撼。因为放量大的原因,这些文物都给人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也会拿出我的尺子简单进行测量,当然很多时候因为和文物隔着玻璃,这个测量其实很不准确,更多的是用相机记录细节一遍回头翻阅时能更细致。


Q3:

您做这些的初心是什么呢?

A:其实最早的时候想做这批数据仅仅是因为汉服运动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形制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每一个对汉服有最基本了解的人都能给你一个大差不差的答案,比如对于一件汉服,我们问它的形制,别人会回答:这是比甲、这是直裰、这是唐圆领,但如果再细问下去,很多人就支支吾吾了,可见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我本身大学就是历史专业毕业。实际上“形制”这个词不单单用于汉服,器物都有其形制,青铜器有自己的形制,建筑有自己的形制,汉服自然也有。
所以我决定返璞归真,我回归到最本质的,我去看过去的文物,通过对文物的数据整理和分类,我或许对汉服形制有新的认知。


Q4:

听说您大学毕业后没有直接去教书,而是入职了一家汉服商家。

A:是的,汉服运动是我毕生的梦想。毕业后我就职于河南的一个汉服商家,一方面这里能给我提供稳定的收入和食宿,另一方面我的数据本身就能给我老板创造商业价值。


Q5:

那您是怎么想到自己去做一个新的分类系统的呢?

A:我最早是从明代男性汉服入手,分出了褶子衣、直裰、圆领袍等进行分类,但我到后来发现,我遇到了一些不能进行分类的文物。也就是说,按照现有的名称去归纳汉服的形制,在最开始的分类上就会产生分歧。
所以我决定先放下对形制的研究,先对文物做最基本的分类。其实我之前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大学时代我曾是学校汉服社的社长。在社团工作中,我要对社员手上可外借外租的汉服进行登记造册,以便随时取用。面对近百件的汉服,社团以往的做法是拍照留档,文字层面则用商家自己对这款商品的命名直接登记,这样做的劣势就在于每次取用我们看着文字不知道这件汉服长啥样,看着照片量太大很难找到最需要的。
于是我改进了一下分类方法,将这些汉服以“源流朝代—领—襟—袖—摆(明制)”的五层分类法进行分类。需要时再以需求者的实际情况重新提取。
如今我已毕业在汉服商家处工作,我将我之前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简单改进,以便更好的适配于文物。这个分类方法的好处是就算与到之前无法分类的文物,无非就是增加新的“领襟袖摆-传统命名”而已。最后就成了你们目前所见的这些“图谱”。


Q6:

这个过程中最让您头疼的是什么?

A:其实整理文物数据的过程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物数据从哪来。我们其实手头上没有现成的文物数据,很多出土的服饰文物因为难以保存也不公开展示。最后我只能到知网上一篇论文一篇论文的查阅,最后才搞定了数据来源问题。
但实际上知网上论文所记录的数据也不是面面俱到,商家想复原一件汉服实际上需要的数据点位是很多的,最后我只能用土办法,用比例尺的方法以文物已有的数据为基础拿尺子比划着记录。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数据当中有这么多标红的原因。


Q7:

您在之前同袍已有的基础上对袖型重新进行了划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么?

A:我将明朝服饰文物的袖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汉服同袍对袖型的分类实际上并没有统一,名称与对应袖型没有达成一致,经常陷入“形名之辨”。另一方面是我记录文物数据实际上有两个方式,一个即你们所看到的Excel表格,这是给我自己做分析用的,另一个则是给老板看的PPT,也就是我这批数据中的那些PPT画的汉服款式。我将文物的数据缩小为原来的1/10,然后在PPT上用这些数据把这个文物再重新画出来,虽然有些抽象和误差,但一方面我老板看到直观,另一方面无意中也将这些文物给抽象化处理了。
而PPT制图的过程最麻烦的其实是袖子。于是我重新研究了这些文物袖子的样式。先确定了袖根宽、袖口宽、袖宽(袖子最宽处)、通袖长,最后就形成了这些表格。以明代女性服饰这张袖型表为例。横排设定了通袖长度,即:0-腰宽-170-无限,纵列设定了袖宽长度,即:0-¼通袖长-无限。


Q8:

我想图谱应该是您这些数据的精华吧,您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图谱呢?

A:这个图谱算是我的独创吧,虽然说上面有一些命名上的缺陷,但无伤大雅。最早是我将明朝男性文物整理完后,发现之前我用的“领襟袖摆-传统命名”分类方法在商业上也存在缺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还是不能很直观的看出都有哪些款式。于是我以这个分类方法为基础做了最初的《明男交领交襟圆领袍衫图谱》,将这四块进行组合分类。而这过程我发现部分组合并没有对应的文物。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明朝就没有这样的服饰,二是还没挖出来。但我也先作图将这些“可能存在的款式”放到图谱中,期待有朝一日真的挖出了现阶段没有的款式以做印证。


Q9:

您最后知道“什么是形制”了吗?

A:我在整理文物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我以我身上穿的这件“圆领对襟直袖无摆衫”(我用自己方式对这一款式进行的命名)即大家平常所说的“圆领对襟”为例,它现在通袖长是200cm,放量比较大了。接下来我们假设拿剪刀把它袖长剪到170cm呢?对的,这样放量就小了,版型不是很好。那我们再把它通袖剪到120cm呢?你会发现它现在只能盖住我的手肘,按照我的分类亦或者同袍公认的叫法,这其实只能算半袖了。那我们接着剪,剪到40cm,你会发现,它现在可能已经不能叫“圆领袍”了,它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比甲了。
通过这样一个思想实验我们发现两点,一是通过对袖子的裁剪,我们改变了一件汉服的形制,但这过程并不是一瞬间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二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还经历了一个“版型不好”的过程。所以实际上“形制”和“版型”不是两个割裂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版型问题源自衣服各项数据比例的不合理,但版型问题如果一直扩大,最终就会演变成形制问题。
最后其实我也没有真的明白形制是什么,至少现在,我能说我身上这件汉服的形制是“圆领对襟直袖无摆衫”。


Q10:

您对未来都有哪些规划

A:对于未来的规划嘛,我其实有两点想做。
一是将我的分类方法推广开,尤其是在汉服基础科普的领域,很多新人刚刚接触汉服要理解诸如“比甲”“直裰”“唐圆领”这样的陌生词汇,对他们来讲是考验,但同时也加大了汉服推广的难度。我的分类方法加上图片就能很直观的讲解这些词汇。还有一个原因是目前各个汉服商家对自己的商品有自己的命名方式,这其实很不利于我们汉服组织做归纳整理。
二是将数据、图谱等做成APP用于商业,这样顾客可以对“领襟袖摆”进行随意搭配,加上一定范围限制的数据,DIY出自己想要的款式。





文字整理丨汉服学

排版丨南陌



汉服学
汉服学是专门研究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学问。汉服与汉字、汉语是同等级别的文化类别,是一个有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完整和精深的、具有本体的服饰文化体系,当然有专门的理论和学说。本号为个人兴趣爱好的成果展示,目的是复兴汉服、建设华服。欢迎沟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