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汇报
点评专家
王幼平教授
钱耀鹏教授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改课汇报了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的考古工作。2022-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渭河北岸石川河流域(富平段)新发现12处旧石器遗址,并对其中的朱黄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现了3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26000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及光释光测年,该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多万年至3万年。此次工作填补了石川河流域和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空白,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至距今60多万年前;出土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小石片石器工业系统的石器,并首次在渭北地区发现了原位埋藏的盘状石核、手斧等重要遗物,为渭北乃至黄河中游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演进、行为适应方式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资料;此外,初步建立起了渭北地区自中更新世以来长达6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实证了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连续发展演化过程。
洛南南洛河流域旧石器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俊辉汇报了洛南南洛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的发掘收获。2024年5月-12月,为配合洛南至卢氏(陕豫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和洛南县博物馆对项目沿线的7处旧石器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点均位于南洛河北岸二级或三级阶地部位,出土石制品1178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石英为主,类型包括备料、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几大类;石核以两面向心剥片的盘状石核最具特色,体现出较为复杂和进步的剥片策略。工具类型多样,既包括中小型的刮削器,也包括个体较大的砍砸器、手斧、手镐、薄刃斧等,属于含阿舍利技术组合的石器工业;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石制品的时代集中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阶段。本次发掘拓展了盆地内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间范围,对于深化认识该区域旧石器遗存分布特点和埋藏规律以及阿舍利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关中环线宝鸡段仰韶遗址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胡望林汇报了关中环线宝鸡段仰韶遗址的发掘情况。2023-2024年,为配合关中环线建设,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北村段、东阳段涉及两处仰韶文化遗址以及凤翔段两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北村段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仰韶时期房址3座、窑址1座、灰坑84座。以庙底沟类型遗存最为丰富,另有少量半坡类型和仰韶晚期遗存,对于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期向中期过渡,完善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东阳段发掘新石器时代陶窑、墓葬各1座,灰坑多座以及东汉时期墓葬43座。以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整体面貌与福临堡三期文化较为相似,其中彩陶显示与马家窑文化存在明显的联系。凤翔段的侯家庄、贺家堡墓地共发掘墓葬130余座,其中侯家庄墓地以战国墓葬为主,贺家堡墓地以东汉墓葬为主。侯家庄墓地距离凹里遗址仅1公里,对于进一步确定凹里遗址的性质及年代有重要意义。
渭南蒋家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汇报了渭南蒋家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收获。蒋家遗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东侧沋河出秦岭北麓的山前岗地上。经考古调查,确认遗址规模不少于30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庙底沟文化早、中期为主。本年度为配合工程建设,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大量庙底沟文化遗迹,如双重环壕、大型房址、灰坑、陶窑等。其中双重环壕规模宏大,呈平行分布,外侧壕沟还预留有生土门道;浅地穴式大型房址,平面呈五边形,保存面积可达220平方米;Y1为对称式双火膛结构的陶窑,在以往发掘中所罕见;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石、骨、角器等各类遗物,其中1件镂空浮雕人面像陶器,造型精美,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遗址内涵丰富、层位关系明确、为研究半坡文化史家类型向庙底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特别是双重环壕、大型房址的发现,是研究该时期聚落结构的珍贵材料,据此判断蒋家遗址或具有区域中心性质。
西安皇子坡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夏培朝汇报了西安南郊皇子坡遗址的发掘收获。该遗址位于少陵原上,本年度发掘清理古代墓葬67座、灰坑、房址、门址、窑址等各类遗迹600余处,出土陶、石、玉、骨器等各类遗物495件(组)。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确认了一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为一大一小双重结构环壕,壕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小壕沟时代略早,大壕沟系在小壕沟基础上扩建,并与断崖连接。两处壕沟上共发现3处生土门道,其中内壕1处、外壕2处。外壕的2处门道外均设有1条短沟,形成了类似“瓮城”结构。在该遗址南部8千米外,还发现一处年代和文化性质一致的环壕聚落——寺坡遗址,二者面积与结构相同,具有密切的联系。皇子坡遗址是关中地区继杨官寨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规模巨大的环壕聚落,环壕内分布有房址、陶窑、窖穴、蓄水池等各类遗存,内涵丰富,功能完备,显示出其为一处防御等级较高的聚落,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为深入分析仰韶中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点评专家
陈洪海教授
张天恩教授
延安芦山峁遗址马家坬地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柳汇报了延安芦山峁遗址发掘的收获。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是陕北南部地区一处龙山时代早期特大型遗址。本年度为配合道路改造,对马家坬地点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房址51座、灰坑33座、墓葬6座。房址均为小型,集中于山坡上,依地势连排分布,坐西朝东。根据形制可分为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式三种,窑洞式房址占多数,普遍有白灰地面和墙裙,制作较为考究,部分墙面发现有彩绘。灰坑分布于房址之间,以圆形袋状坑居多,另见有椭圆型筒状和锅底状灰坑。墓葬发现于窑洞内,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人骨腐朽严重,少见随葬器物。出土遗物有陶、石、骨器等,陶器以斝、鬲、罐、豆、盆、瓮等为主。依据地层关系及器物形态,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流行釜形斝、盆型斝、釜灶,属于庙底沟二期的阶段;晚期新出现斝式鬲,时代应处于龙山早晚之交。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丰富了芦山峁遗址的文化内涵。本地点应为一处普通居民区,聚落布局也进一步明晰。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种凝聚分级式的新型聚落形态,在之后一段时间里,流行于陕北乃至大河套地区。
长武谢家河遗址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丽汇报了长武谢家河遗址的发掘收获。2024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亭口水库淹没区域谢家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仰韶文化房址19座、战国墓葬25座及数座东汉石板墓。房址时代属仰韶文化中晚期,为半地穴式,可分为单室和多室组合两类。单室房址有台阶或门道;组合形房址由活动空间和储物间构成。房址结构新颖,为泾河流域仰韶文化房屋类型增添了珍贵资料。战国墓葬特色鲜明,特别是其中葬具繁复,与以往认为的战国晚期中小型秦墓葬具简化等认识不同。随葬器物中铲足鬲、彩绘陶俑较具特色。东汉石板墓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石板墓流行于欧亚草原东部,谢家河石板墓的发现将其分布范围南移至泾河流域,墓葬中琉璃器的发现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增添了新证据。
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韩倩汇报了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的发掘收获。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2016年以后考古工作集中于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地点。为完善皇城台的结构布局,2022-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皇城台墓地进行了发掘,累计发掘墓葬达140座,进一步明确了墓地的范围和布局。墓地内墓葬分布较密集,均为竖穴土坑墓,有成组分布的规律,墓主头向大多朝向大台基,主体年代为石峁文化中期。墓葬等级清晰,根据葬具、壁龛、殉人、殉狗的有无,分为五类,逐类递减。等级最高的一类墓中木棺尺寸大,墓主单人单棺,仰身直肢葬于棺内;棺外殉2~3人和1狗,侧身曲肢面向墓主;墓壁的壁龛放置成套陶礼器。皇城台墓地出土遗存较丰富,除了玉器、陶器,还有海贝、螺饰等远洋来物,揭露出较完整的衣物、靴子痕迹。该墓地是目前石峁文化所见最高等级墓地,明确了皇城台前宫殿后墓地的布局,墓葬等级结构清晰,社会复杂化与阶级分化现象明显,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西安太平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温成浩汇报了太平遗址本年度的发掘工作。本年度的工作于2024年3月启动,特选取在TP0203发掘区东环壕内西北部和两个环壕之间进行,共清理客省庄文化时期壕沟2条、灰坑48座、陶窑3座,出土遗物300余件(套)。根据之前的调查勘探,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为更进一步了解太平遗址客省庄文化时期聚落形态,选择在东、西环壕相距最近的地方解剖发掘,了解两重环壕之间的关系。发掘显示,两环壕均开口于同一层位,上部被晚期地层破坏严重。南部发掘区内发现西环壕东北边界以及西环壕西南角。其中,东环壕内生土层上还发现一人工夯筑台基,性质与功能不明,环壕内堆积中出土少量客省庄文化时期陶片。根据发掘,东、西两重环壕之间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应属同时期遗迹。
西安羊元坊遗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师亚璇汇报了羊元坊遗址的发掘收获。羊元坊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羊元坊村南,细柳原东南部。为配合基本建设,2019年至2024年对遗址前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汉代、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遗存,其中龙山晚期遗存最为丰富。2024年度对遗址南部遗迹分布密集区和两条壕沟间区域进行了试掘,共发掘客省庄文化时期遗迹167处,其中灰坑150座、墓葬10座、房址2座、陶窑3座、壕沟2条,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遗物。经过本次发掘,明确了两条壕沟的存在和走向,进一步确认了两条壕沟之间存在缺口。其中G2以外基本不见龙山时期遗存,即为聚落的东部边界;而G1以西、以南区域遗迹分布仍十分密集。遗址出土了大量龙山时期的动物遗存,对于进一步探讨龙山晚期人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变迁以及人地关系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考古材料表明,羊元坊遗址是关中地区一处保存较好的客省庄文化的环壕聚落遗址,对深入探索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稿整理| 邸楠
图片 | 李梦然 谭永平 王洋
排版 | 赵 巧
初审 | 孙战伟
终审 | 张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