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史地】羌族与藏族族属争议——争议起源

文摘   2025-01-27 17:10   甘肃  

羌族的发展

羌族,是东亚土地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就有关于“羌”的记载,一直到现代仍然没有消失。

在历史上羌族是一个东方大族,祖先来自于“古羌人”,“古羌人”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民族,羌族就是其中之一。

(按,当时对『古羌』的研究不多,因此局限于『古羌』当中,『古羌』属于藏缅语族群来源,于历史上羌人是起源,即与藏族、氐族来自同一批人后裔。现在的四川羌族在四川一带已有两千年历史,来自于百年羌汉战争、五胡入华的羌人一支,并不是说二者无关更不是强行区别。而纳西族、普米族则属于同源异流。


在过去,羌族人对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十分深远,从夏商周到汉三国西晋及十六国,历代王朝想治理好西北地区,就必须与当地的羌人搞好关系,直到吐蕃人、蒙古的铁骑的相继打压下日渐没落。现在的羌族其所发挥的影响虽然是日渐式微,但是它的历史影响却无处不在。

因此,在今天的甘肃、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族属认同和识别产生了争议,归纳其原因都和《西羌传》里记载的西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人们很少会去探讨当中的原因,以至于争议不断。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全部将它归纳起来讨论!


关于“古羌人”与“羌人”在现代的观念中,不等同,它是万族之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后来我们说的羌人则是《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的羌人,也包括了现在四川的羌族,这个问题后面我们会进行解释,所以这里存在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我个人不大赞同这种归纳方法,但也有自身的道理,因为我所说的羌人是“西羌”,《后汉书·西羌传》的西羌,也是现在的羌族,就如同其他兄弟已经消亡了,只剩下俩。

传说现在的羌族是炎帝的后代,商朝时期曾与中原得商王朝交战,后和周人一起灭了商朝,并臣服于周朝,周灭亡后的春秋战国,羌人以被称之为西戎而存在,后来被秦人所征服。根据《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当时羌族人当中有个叫无弋爰剑的人,被秦人俘虏,成了奴隶,后来逃亡后成了羌族首领。于是羌族人在他的带领下在青藏高原北部发展壮大,子孙不断向四方迁徙。现在四川的羌族一定是那时候从青海迁徙到而来的。现代四川羌族有个著名的史诗《羌戈大战》,讲的是羌族人南迁,并打败了一个叫“戈基”的部族,而在川北扎根。至于“戈基人”,有学者认为是氐族,具体待考。这个故事可以和无弋爰剑子孙的迁徙史相互补充,因此充分说明现代的羌族是那个时候南迁的羌人之一,虽然他们只是其中一支。

另外还有车几葛布为父报仇,以及南迁建立羌寨的故事就更加充分说明了!至于后来的烧当羌、先零羌、参狼羌、牦牛羌则是,后来迁徙而形成的大小部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和现在的羌族相隔着岷山等巨大的高原、山区相望,这充分说明入蜀的困难,也因此而免遭战火,不像北部其他羌人一样被打压。

在今天的青海西宁到果洛州一带有一条路,一路往南,可以到达今天的若尔盖大草原,到达松潘、茂县。那时候的羌族先民大概就是从那条路南迁来的,同时后来的五胡乱华,鲜卑乞伏部、吐谷浑部为了控制四川的羌人,都从那条路南下控制他们。




羌族的史籍记载

羌族的历史,大部分则是从汉文史籍得来的,现在的藏文史籍则将西羌直接视为土著,甚至是认为西羌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古代的吐蕃则几乎将其忽略,只提到几个党项、白兰而已,但考究他们的习俗,都和西羌不无关系!

最早的“羌族”的系统记载其实是《西羌传》,这里我们先简单讲讲关于《西羌传》的作者。最早主持起草《西羌传》的人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景的史官,在刘知幾的《史通》所载,当然也不一定是只有黄景一人写成,当时朝廷编修《东观汉记》,由于当时“羌汉战争”影响较大,于是东汉朝廷便开始编写《西羌传》了,而黄景本人则是接手了《西羌传》的编写。此后人们都以《东观汉记》的《西羌传》为依据,西晋的《三国志》也记载了“东京撰录西羌”,即《东观汉记》记载了西羌的历史。西晋时期,司马彪编修《续汉书》又将原来的《西羌传》进行了增补。再后来南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编写《后汉书》将司马彪整理的《西羌传》又进行了增补,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羌传》。三者不同之处在于内容的增减而已。

那时候的先民们对于“羌人”、“羌族”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准确来说,两者区别不大。那么现代羌族和那时候的羌族是否划等号呢?

答案是必须的!

这又要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来证明了。

(按:古代没有严格划分『族』、『人』的区别,羌族、羌人,汉族、汉人,鲜卑族、鲜卑人在以前没有严格划分。)




式微的羌族

安多藏族,是今天青海、甘肃、西藏北部的藏族支系,当许多藏族学者在考究甘肃的迭山藏族也好还是碌曲、玛曲的藏族也好,甚至是青海的各个藏族部落的历史都和《西羌传》的羌族扯上关系,经历五胡乱华、吐谷浑的建立,最终到了吐蕃崛起,占领了那些地方,征服的当地的吐谷浑、羌族土著,部分吐蕃士兵迁徙到当地居住,形成了安多藏族的各个部落,所以很多藏族学者人会说,他们是吐蕃工布、达布士兵移民的后裔,并且与当地羌族土著、吐谷浑融合。

再往后的历史就和现在差不多了,讲的是藏族的历史,由羌族历史变换为藏族历史,完全是出自七世纪、八世纪,吐蕃的扩张及数次与唐朝的战争导致的。而当地的羌人都寻求唐朝的庇护,所以党项羌选择北迁,那时候的人们看来叠州、宿州、松州都是羌地,但现在却只有松州才是名正言顺的羌地了。叠州就是现在的迭部、舟曲一带,受当时吐蕃的较大,松州较小,因此现在的迭部、舟曲对于羌族、藏族的认同才产生了争议,现在的舟曲、迭部一带的羌人后裔自称“bei”,经过几番考究才识别为藏族,具体的问题后面我们将具体探究。而松州就是现在的松潘,族群的争议较小,因此才保留了下来。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吐蕃战争”,吐蕃人的东迁的历史:

(以下出自他人描述的唐蕃战争历史)


①吐蕃东迁初次与唐朝之战--芳州、松州战役:战争的起因: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弱冠嗣位,13岁的松赞干布在父亲遗留的老臣辅佐下,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部叛乱。随后,又陆续降服同属古代羌人的女国、羊同诸部,统一了整个西藏高原。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应该说这是唐蕃第一场战争,以吐蕃攻陷唐朝的芳州拉开序幕。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勃然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公元638年,七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境,松赞干布以唐朝收容吐谷浑王及其残部为由,大举东扩唐朝本土。八月,吐蕃进抵唐朝在西部的重镇松州,击溃唐朝西部边境驻军,包围松州城。松赞干布再次派使者要求”和亲”。但与以往不同,此时得胜后的松赞干布态度极为强硬。他让特使“告诫”李世民:“吾此来,既为公主。若公主不至,我定深入,未常不可入长安!”松州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初六,尽管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但吐蕃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唐军的确谈不上大捷。吐蕃各部联军围攻松州城十余日不能下,又被唐军夜袭所败,兵锋已钝,士气已泄。同时,新兴的吐蕃王朝的内部并不稳定和巩固,让松赞干布时时刻刻不敢安睡,比如被杀的象雄王李弥秀的旧部在王子李聂秀的领导下继续与吐蕃为敌,他们甚至一直坚持到唐蕃这场冲突五年之后的贞观十八年(644年),才被吐蕃最后平定。另外,吐蕃军对唐作战不利,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武士们在唐朝边境的松州无法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导致他们此前掠夺来的作为战利品的物资大量消耗,而又难以从唐地掠夺物资进行补充。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吐蕃军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到联军的战斗力,加剧了内部分歧。其实,即使从吐蕃刚刚攻入唐朝边界起,就不断有将领主张见好就收,反对只为了面子继续打下去,要求撤军回国,《新唐书》中甚至记载了吐蕃大臣们以极其惨烈的“尸谏”方式向松赞干布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不满,且大臣们前仆后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在这种情况下,吐蕃的军心很可能已经开始动摇。但在初战告捷士气高昂的情况下,数万唐军却躲在松州坚固的城墙后面踟躇不前。于是,唐蕃双方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对峙阶段,都没有再出战。但是,相对于本土作战的唐军来说,形势对远离家乡的吐蕃军队带来的压力无疑更大,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随着粮草不继人心浮动,藏王松赞干布主动提出和谈。公元639年秋天,唐蕃终于达成和议吐蕃也撤了军。出人意料的是,松赞干布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唐军没有趁机开门追击,反而如一阵风般迅速,从松州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



吐蕃东迁过程中的几次交战时间及战况: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廓、河、松、叠、芳、宕、阶、文等陇右诸羌、氐、党项、吐谷浑等族的羁縻州。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今甘肃临潭),娄师德统军迎战兵败。716年,吐蕃再次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陷陇右所辖的(今青海湖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6军及石堡、百谷、雕窠3城,同时又陷鄯、武、叠、宕4州。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763年冬天,吐蕃军推进到关内道边境,仆固怀恩因与唐朝廷的矛盾而按兵不动,放吐蕃军东迁,唐代宗出逃入陕,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军占领长安15天,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吐蕃军听闻唐朝勤王之军接近,于是迅速撤离长安。787年,平凉劫盟,唐与吐蕃尚结赞约定在平凉川会盟讲和,尚结赞埋伏精兵数万,唐朝使节到达后,吐蕃伏兵尽起,浑珹逃出,吐蕃军杀死宋奉朝,擒崔汉衡,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一千多人。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进攻西川,韦皋率唐军破之。白龙江流域的古羌人开始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近三百年。以下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明细。

638年,唐吐于松州大战;663年,灭吐谷浑战争;670年,西域之战,唐吐于大非川大战;675年,唐吐于安西大战;678年,唐吐于青海湖大战;681年,唐吐于良非川大战;694年,唐吐于冷泉及大岭大战;696年,唐吐于素罗汗山大战;700年,唐吐于洪源谷大战;714年,唐吐于大来谷大战;717年,唐吐于九曲大战;722年,唐吐于小勃律大战;728年,唐吐于渴波谷、大莫门城大战;729年,唐吐于青海两次大战;738年,唐吐于青海大战;742年,唐吐于青海、大岭军大战;746年,唐吐于青海、积石大战;747年,唐吐于苦拔海、积石军大战;748年,唐吐于青海大战;753年,唐吐于青海洪济、大莫门、西域大勃律等大战;755-763年,唐吐于陇右诸州大战;763年,唐吐于长安大战;765年,唐吐于灵台西原大战;773年,唐吐于潘源大战;786年,唐吐于陇州大战;789年,唐吐于州台登谷大战;792年,唐吐于维州大战;793年,唐吐于西山、夏州大战;801年,唐吐于雅州大战;802年,唐吐于维州大战;793年,唐吐于盐州大战;849年,吐蕃内乱,唐收秦、安乐、原3州,同年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866年,、奴隶大起义,吐蕃王国灭亡。



守边驻军与当地土著民族的融合:

公元762年至公元866年的一百年间,甘肃南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吐蕃政权的统治下,吐蕃政权的势力扩张到河陇地区之后,吐蕃贵族开始在当地大力推进“辫发易服”的政策,强迫当地各民族穿吐蕃服饰,说吐蕃语,用吐蕃文。所以,吐蕃向唐境内扩张的过程,也就是其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因为当时吐蕃出兵时:富家豪室都带奴仆以自随,多者一家十余人,平时为主人从事农牧生产,出战时为主人服兵役。王朝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奴隶们即乘机起义,脱离主人,自相纠合成部落。散居在甘、肃、瓜、沙、河、渭、岷、香、宕等州。这说明吐蕃长期以来向东扩张的兼并战争中在甘肃的大片地域上形成过拉锯迁迥的局面。而吐蕃分裂后,各地的将领也因派系彼此火井,使得随从作战的奴仆以脱离其主的机会,即自号“巧5bod dmag"“浑末”或“温末”起义后的人们占据过甘肃南部的岷、洮、迭、宕、舟一带。且吐蕃向唐境的扩张当中,随着对河陇地区的占领,从甘、凉、瓜、沙到会、成、渭、洮、河、兰等州都有吐蕃部族移居。“温末”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吐蕃王朝控制下的“奴部”,《新唐书·吐蕃传》言:“浑末,亦曰温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毫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论恐乱,无所归,共相啸合数千人,以"温末”自号,居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间。"公元842年,吐蕃边将论恐热与尚婢婢双方进行激烈的战争时,许多吐蕃将领及其诸属部首领相继摆脱束缚,迁徙异地自保。有的蕃将及吐谷浑、党项、苏毗等部众归顺唐朝。散布在这一带地区的吐蕃旧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吐蕃的随军奴隶。这些奴隶各有其主,平居散处游牧,在边将连年火并期间,有的造反,逐杀其主;有的因其主或死或逃,获得人身自由;有的被部众推为首领,其主微弱,反而依附。这些奴隶作战勇敢,拥有优良马匹器具;他们厌战,思归故里,啸聚成伙,各立名号,小者上千,多者有万帐之众。温末起义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王室分裂引起执掌兵权的王族嫡系和外族将领的征战,他们的互相残杀大大削弱了吐蕃王朝的国家机器,也动摇了吐蕃对边境地区的统治。在混战中,温末奴隶和奴户、奴部趁机而起,脱离了他们的首领、头人。温末军的起义一直延续了二三十年之久,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吐蕃的统治基础,吐蕃的重兵驻守于边境,此时吐蕃已经无法调动他们去镇压国内的民众。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温末起义影响和推动了下朵康和卫如、天如的平民和奴隶的抗争,支持了他们的暴动。如果说温末起义主要是军中的奴隶军,那么"邦金洛" vbangs gyen log(a55购)则主要是平民百姓的造反。可以说起义从军中起,继续的是民众。温末军中不仅有吐蕃的从军的奴隶,而且有吐谷浑、苏毗、党项各族部,甚至还有汉人参加。



于是羌族便在那时候起开始式微了。经历陇右汉人、温末人起义的战争后,该地区的羌人逐渐没落,该地陷入原始状态,不相同属。同时吐蕃大量佛教的传入,使得当地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当地羌族民众对于吐蕃的认同较为强烈。当时党项羌人占据西北的宁夏、河西建立了西夏国。宋初,河州羌人何郎业贤拥立吐蕃后裔响厮啰为篯逋,确厮啰政权建立。由于西夏与宋的敌对关系,所以确厮啰则选择与宋结盟,是的西夏国不能南下兼并唤厮啰。同时三方以鼎力的状态,控制了当地的羌人。后来唤厮啰政权衰落,宋朝消灭了确厮啰,占据其领土。后来女真南下,宋朝在这一带的统治结束,一共20多年。而宋朝只保留了四川以北地区,该地区又一次陷入原始分裂状态。

后来蒙古人南下灭了党项羌的西夏国,大量羌人造到杀害,加上蒙古人对羌人的憎恨,史书中便少了关于羌人的记载。剩下西夏国后裔则称唐古特人(Tangut)。于是羌人便从那时候起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番人”的称呼,延续到现代才结束。同时西藏喇嘛势力的扩张则加剧了吐蕃的渗透。明代延续了元朝的做法,清朝以来的情况则不用说了,羌人的称呼在那时候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番人”,但是羌族的历史影响仍然无处不在。

清代《乾隆职贡图》的甘肃岷洮河州番民



羌族的遗风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羌族是四川的少数民族,但事实上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及以前,广袤的陇右、河西大地上也有不少羌族分布。11世纪的宋朝种世衡、范仲淹镇守环州抵御西夏,也就是现在的庆阳,史书记载了他们与当地羌人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范仲淹能够写出“羌管悠悠霜满地"的词句,这也是他本人看到才有的写的。



只不过到了1227年蒙古人的铁骑南下,灭了西夏国之后,党项羌人遭到杀戮,加上后来喇嘛教的渗透,伊斯兰文化的传入,逐渐消亡了。但是羌族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迄今为止在甘肃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不少羌文化的习俗,特别是甘肃的宕昌、甘谷一带,羊皮鼓、羌笛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羌味。包括四川南部的泸定、康定自称“贵羌”的族群,他们的习俗更加接近羌族!

因此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族群认同的模糊,才产生巨大的争议。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中,当地并没有藏族、羌族区分,只有番人,在四川,当地会认为下游的人是番人,上游是汉人,自己则是『日麦』(羌族),或自称汉族,最终导致民族认同的迷茫。最后在识别中,许多羌民恢复民族身份,但有些却归入藏族,导致民族身份的争议。


下一期我们继续为大家讲述四支羌族、藏族民族身份争议的族群。

     来 源:西羌文化 
 编 辑:辛   春
 审 核:康晋昕
 监 制:王   璞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好文:

玉门:充满军魂的城市

青头山:一个驻守祁连山口的村落,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

塔尔湾:疏勒河流域一个古老村落

河西走廊赤金大峡谷里的神秘史前文明

长城最西端甘肃最西部一处被人忽略的神秘古遗址:玉门小金湾

探秘长城脚下玉门砂锅梁古遗址

玉门花海盆地是河西走廊史前人类的重要聚居地

玉门以北:蒙古高原有一条活跃千年的古驼道

玉门青头山:民族争斗关防重重的祁连山口

兵团城市:玉门

玉门长城大漠中又一个神奇的“月牙泉”

【特约稿件】王璞:骟马河的千年文明

疏勒河:一条流淌着宗教文化的河流

从废弃的遗迹里寻找玉门五华山的记忆

斯坦因在玉门祁连山中探险

印象玉门

两条河与两座城

100年前的玉门影像

河西三十里井子墩:林则徐饮茶吃面的军台

甘肃老“寿星”玉门 2140岁啦!

火烧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唐代玉门军、玉门县及玉门军道考

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

玉门考古100年

那河  那城  那文化 ------玉门寻古

诗歌  千百年来为一座城市传唱

玉门市玉门镇古城调查初探

千年玉门

玉门历史文物
玉门市博物馆主办,了解玉门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平台,感谢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