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
俄(苏)驻伊犁领事馆的置撤
安英新
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的前身是沙俄驻伊犁领事馆。沙俄曾先后在伊犁惠远、宁远两城设立领事馆。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迫于沙俄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驻伊犁领事馆、贸易圈在惠远城西门外开设。同治二年(1863年),伊犁爆发农民起义,俄驻伊领事携贸易圈人员逃回俄国,领事馆关闭。光绪八年(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后,在宁远城北门外重新开设关闭近20年的驻伊犁领事馆。1924年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苏联政府接收沙俄驻伊犁领事馆。1962年“伊塔事件”后闭馆撤离。
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曾先后在新疆伊犁地区的惠远、宁远两城设立领事馆,建立贸易圈。沙俄驻伊犁领事馆的建立,是沙俄对我西北边疆军事、经济侵略的结果。虽然沙俄驻伊犁领事馆设置地点、时间以及历史沿革,在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但笔者在整理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一些志书、资料中仍存在诸多错谬或模糊之处。
如《伊宁县志》:“宁远城(今伊宁市)……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宁远辟为商埠,沙俄设领事馆于北关。”[1]《(日本)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一)》云:“伊宁乃伊犁九城之一宁远城(固尔扎城KULUDIA,蒙古语羊头之意)之地,……由于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辟为商埠,其后不久,省内各地发生了穆斯林的叛乱,俄国派军占领此地长达10年之久。由于其地与苏联毗连,所以,街市的苏联色彩十足,尤其是北关,林荫夹道,苏联商贾猥集于此,领事馆即设于此。苏联人称这个城市为诺夫格勒,意为新城。”[2]在其他的一些中外文资料中,有的也对沙俄驻伊犁领事馆的设置时间地点语焉不详。沙俄地理学家谢苗诺夫(П.П.Семенов)在其《天山游记》中记载,他于1856年10月冒充哥萨克士兵,跟随给沙俄驻伊犁领事馆送邮件的邮车从博罗胡尔济卡伦进入我国伊犁,见到了沙俄首任驻伊犁领事扎哈罗夫(И.И.Захров)。《天山游记》译伊犁为伊宁市,其文记曰:“(我)随同给俄国领事扎哈罗夫送秋季邮件的邮车一起去伊宁市……扎哈罗夫领事当然没有预料到我会来伊宁。……领事很热情愉快地接待了我。因为俄罗斯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在伊宁市拜访过他。他很愉快地给我参观他很漂亮的石砌房子和由中国人照管的很好的伊犁河边的果园。……我在伊宁市……住了一个礼拜,详细了解了中国的城市、商店、集市和寺庙。”[3]
2009年伊犁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把霍城县惠远镇的一座俄罗斯风格近代建筑命名为沙俄领事馆旧址。[4]
为避免以讹传讹,本文依据《清实录》、《新疆图志》以及中外游记中的资料就清代以来沙俄(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的置撤情况作一简要论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了对我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经济侵略,不断派遣人员到我伊犁地区测绘地图搜集商业情报,极力怂恿俄国商人在我边境地区进行非法贸易和走私鸦片等活动。1845年,俄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柳比莫夫(Любимов)化装成商人潜入我国伊犁地区,搜集商业情报,企图在我西北地区打开与中国通商的门户,[5]进而向清廷提出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通商的要求,但均被清廷以“人烟稀少,内地商人断不肯跋涉前往,于该国实无裨益”[6]为由加以拒绝。然而,当沙俄政府再次提出上述三处通商贸易的要求后,清廷看到“俄罗斯暗中贸易,已难掩人耳目……似不便径行拒绝,致激事端”,[7]被迫同意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处通商,而以“喀什噶尔地方,货物稀少,商贾无多,相距内地较远,商人往来运货惟艰,碍难通商”为由再次拒绝了沙俄政府在喀什噶尔通商贸易的要求。[8]同时,伊犁将军萨迎阿、参赞大臣奕山根据朝廷谕旨,草拟了具体操作方案,即仿照哈萨克贸易章程办理伊塔通商事宜,并要求沙俄“拣派大员,前来会议,妥立章程。”[9]1851年7月,沙俄政府代表科瓦列夫斯基(Е.П.Ковалевский)“赴伊商办此事”,即赴伊犁惠远城,与伊犁将军奕山、参赞大臣布彦泰谈判通商事宜。奕山、布彦泰亦委派协领图们泰、佐领哈普齐贤与之谈判。[10]
1851年8月19日,《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条约共计十七条。包括设立领事馆、通商免税、领事裁判权、驻兵保护贸易等。[11]根据这个条约沙俄开始在当时伊犁将军府的所在地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古城遗址)以及塔尔巴哈台绥靖城设贸易圈,并设立了俄国领事馆。[12]咸丰二年(1852年)8月27日,沙俄首任驻伊犁领事扎哈罗夫到达伊犁惠远城,要求划拨建贸易圈、领事馆所需土地。这是沙俄驻伊犁领事馆的开端,俄设匡苏勒(Консол,领事)专门管理贸易事务。伊犁将军奕山令属下在惠远城西门外指拨“沙上隙地一段,”周约三里许。就近又给埋葬地一段,约一里余。扎哈罗夫出具收领地基公文,标明位置丈尺并绘图纸,交伊犁将军印房存案。俄领事遂募夫办料,在指拨地段内建造贸易圈。[13]到咸丰三年(1853年)9月,沙俄驻伊犁贸易圈建成,共计房屋四十八间,其中匡苏勒住房八间,额哲库(哥萨克)住房五间,其余群房系夷商居住,并堆放货物。贸易圈开放之初,俄商就达86人之多。咸丰八年,因沙俄贸易圈靠近伊犁河,房屋被河水浸湿坍塌,应俄领事要求,又指给另外一块旷地供其修建贸易圈。[14]
咸丰五年,塔尔巴哈台发生“火烧贸易圈”事件。驻伊犁领事扎哈罗夫遂带领伊犁贸易圈内的俄商撤回本国,沙俄藉此向清廷施压,以摄取更大的权益。同时,沙俄西西伯利亚总督又任命扎哈罗夫为阿赓特(Агент,谈判代表),前来塔尔巴哈台与清廷官员谈判贸易圈烧毁货物赔补事宜。[15]咸丰八年九月,《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签订。随后,扎哈罗夫又借口保护俄商,强迫清廷批准沙俄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处俄国贸易圈内驻扎俄军50名。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伊犁各地开始出现零星的暴乱迹象,接替扎哈罗夫担任沙俄驻伊犁领事馆代领事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少尉科洛托夫金(Колотовкин)带领贸易圈的俄国商人逃离伊犁回国,同时还造谣生事,为自己的逃跑行为辩护。[16]对此,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沙俄驻京公使,就贸易圈俄国人员逃走一事,“将该领事官疑惧捏词刁难情形揭破。”[17]俄公使知照该领事官折回,但随着同治三年伊犁各地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的蔓延,沙俄驻伊犁领事及贸易圈人员再未返回,沙俄驻伊犁惠远城的贸易圈、领事馆就此关闭。
同治四年,伊犁起义军开始围攻惠远城。“俄国贸易圈地为贼扰占。”[18]1866年三月八日,伊犁起义军攻陷惠远城,沙俄驻伊犁领事馆以及贸易圈被义军占领。[19]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沙俄乘清廷无力西顾之际,以“代收代守”为名,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宁远城(亦称金顶寺、固尔扎,即今伊宁市)成为沙俄殖民统治伊犁的政治中心,俄国七河省驻军司令部下属的军事占领管制机构就驻扎于此。沙俄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肆意破坏伊犁九城,遍取伊犁各城的木料,在宁远城大兴土木,使宁远城成为俄商在新疆的贸易中心,一时俄商云集,洋行店铺比邻,为各城冠。[20]
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国退还伊犁九城和特克斯河谷,但又割让了霍尔果斯河以西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中国赔款白银900万银卢布,俄商获得在新疆贸易暂不纳税的特权。
根据《中俄伊犁条约》第十条:“俄国照旧约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立领事官。”[21]由于惠远城遭到彻底破坏,沙俄殖民统治伊犁时期的中心城市宁远城成为自由商埠,沙俄于光绪七年三月在宁远城北门外择地重新开设已被关闭近20年之久的驻伊犁领事馆,今其旧址尚存。[22]这在近世的中外游记中也有记述。
1907年4月,芬兰人马达汉考察中国西部地区,来到固尔扎,受到俄国领事费多罗夫(Федоров)的热情迎接,他看到不少俄国商人定居在固尔扎。[23]1908年日本人日野强在伊犁的考察途中,在宁远城停留两天,中间会见了俄国领事赛鲁盖耶。[24]
1911年伊犁辛亥革命爆发后,新成立的新伊大都督给沙俄驻伊犁领事馆行文称,伊犁新政府在宁远城交涉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办事处,以利于与沙俄驻宁远城的领事馆就近办理交涉事宜。[25]
1917年北洋政府财政部特派员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亦载,伊宁北关,驻有俄领事署。[26]苏联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连续三次发布了对华宣言,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历次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27]
1918年,苏维埃俄国外务委员会致电中国北洋政府外交部正式任命原俄国驻伊宁领事馆秘书金克维赤(Кинкевич)为苏维埃俄国驻伊犁领事。中国北洋政府外交部致电苏维埃俄国外务委员会指出,中国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俄国苏维埃政府,改派新领事一事应从缓。1920年5月,苏联地方政府代表和中国新疆地方政府代表许国桢正式签订《伊犁临时通商协定》,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享有的免税贸易、领事裁判等特权。
按照国际惯例,领事馆的设立是对等的,但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初年,沙俄一直在我新疆地区单方面设立领事,直到1924年5月,中苏两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将前俄使领馆舍移交苏联政府。[28]苏俄恢复驻新疆的五领事馆,按照对等的原则,中国政府在苏联中亚五个城市,即塔什干、斋桑、安集延、阿拉木图、斜米巴拉金斯克设领事馆。沙俄驻伊宁领事馆变为苏联驻伊宁领事馆。
1962年“伊塔事件”后,苏联驻伊宁领事馆闭馆撤离,存在了近百年的俄(苏)在伊犁设领使馆的历史就此结束。
综上所述,咸丰元年(1851年)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后,伊犁惠远城、塔尔巴哈台绥靖城两处开埠,沙俄开始在伊犁,即今伊犁惠远城设贸易圈、建领事馆。同治二年,伊犁爆发农民起义前夕,俄驻伊领事携贸易圈人员逃回俄国,领事馆关闭。光绪八年,沙俄交还伊犁后,在宁远城(今伊宁市)北门外重新建设关闭近20年的驻伊犁领事馆,即今伊宁市伊犁宾馆院内的苏联驻伊宁领事馆旧址。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沙俄驻伊犁领事馆历史沿革情况的错谬记述,原因有二:一是对“伊犁”地名的演变情况不甚了解;二是在翻译外文史料时没有区分古今地名,均使用今天的名称所致。“伊犁”这一地名在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各有所指,清代的伊犁初则指绥定城(乌哈尔里克),进而指惠远城以及伊犁河谷地区,到民国初年则随着伊犁河谷统治中心的转移,“伊犁”一名由惠远城转移至今伊宁市。即便是在今天,民间对伊犁的指称也有多重含义,有时指伊犁河谷,有时又指伊宁市。“伊犁”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其意已不可考。我国典籍中的伊列、伊丽、亦力、亦烈等都是历朝对伊犁的同名异写。《汉书·陈汤传》有“北击伊列”的记载,这是史书对伊犁最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记述有“渡伊丽水,亦名帝帝河……”。清初则称“迤里”“伊里”等。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噶尔之乱,收复伊犁。兵部尚书梁诗正撰《平定准夷颂》称:“今我皇上乾纲独断,扫荡伊犁,奏百年之绩于一朝,受诸部之降于万里”,因取清廷“犁庭扫穴”之意,遂正式定名为“伊犁”。傅恒《西域同文志》称:“伊犁,准语,光明显达之谓也”。清廷设伊犁将军,并在伊犁河北岸建造惠远城等伊犁九城后,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衙署从绥定城移驻惠远。“伊犁”一名从此时而指伊犁河谷地区,时而又指伊犁将军的所在地惠远城。
而“伊宁”一名出现较晚。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今伊宁市域)建固尔扎庙(金顶寺),将从西藏掠回的宝物供器放置庙中。伊宁地方又称固尔扎或金顶寺。查伊·费·巴布科夫《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地名译名对照表”,“伊宁”一词的俄文是“Кульджа”(固尔扎),在巴布科夫所处的年代还没有“伊宁”一名。把“Кульджа”(固尔扎)译为“伊宁”,特别是“伊宁市”,沙俄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译为《伊宁条约》也是造成这种谬误的原因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在固尔扎地方筑城,为宁远城,管理回屯的阿奇木伯克驻扎于此。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宁远县,治宁远城,以惠宁、熙春隶之。二十二年,清廷设伊犁道,道台驻宁远城。1914年,因与湖南省的宁远县重名,才改称伊宁县,1934年,伊犁屯垦使公署由惠远迁至伊宁县,自此人们便将城区称作“伊宁市”。伊犁的名称也由绥定、惠远转移至伊宁市。
(作者单位:伊犁州博物馆)
编校:宋 俐
审校:王文洲
审核:李文博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