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富贵不能淫 对比阅读
文摘
2024-11-23 08:23
贵州
富贵不能淫
(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军士吏被甲 被:
(2)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兵: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已而之细柳军 B.皆布衣之士也
C.称善者久之 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雎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两文都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1.被:同“披”,穿着;兵:兵器;谢:道歉 2.B 3.(1)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
(2)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4. 信守军规、从严治军(忠于职守)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5.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2)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兵:兵器;
(3)句意: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例句“不闻天子之诏”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A.动词,到,往;
B.助词,的;
C.结构助词,虚指,无实义;
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至(到)”要理解正确;
(2)句中要注意重点词“而(但),以(凭借),徒(只),以(因为)”要理解正确。
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与把握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知,军中戒备森严,可见周亚夫治军严谨;结合“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皇帝到了军营,没有将军的军令也不得入营,可见周亚夫治军恪尽职守,令出如山;结合“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皇帝进了军营也必须按照将军的军令下马徐行,且周亚夫也只以军礼参见他,可见周亚夫治军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据此可知,周亚夫彰显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这一特点;
结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不畏强暴,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使得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而“不辱使命”;据此可知,唐雎也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特点。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将汉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长驱直入受到将士的欢迎与汉文帝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不得入形成鲜明的对比;故【甲】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霸上及棘门军的表现,目的是与细柳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 “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丙】居住在天下这么广阔的空间,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一个人独自走这条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压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
2023·辽宁锦州·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
①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
②
,使为书招张世杰
③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
对
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即张弘范,元初大将。②厓山:山名。③张世杰: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6.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与民由之:______
(2)此之谓大丈夫:______
(3)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
(4)天祥对曰:______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行天下之大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得志/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C.以客礼见之/必以情(《曹刿论战》)
D.可乎/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1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照应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案】6. 遵从 叫作,称为 书信 回答 7.D 8.(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2)(张弘范)坚持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他。 9.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10.威武不能屈。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循。
(2)句意: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谓:叫作,称为。
(3)句意: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书:书信。
(4)句意:文天祥回答说。对:回答。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道:名词,道路/名词,方法;
B.志:名词,理想/动词,做标记;
C.以:动词,用/动词,按照;
D.可:助动词,可以/助动词,可以;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重点词: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2)重点词:索,索要;固,坚持;书,写;与,赠与;之,他。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句句意为: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享年四十七。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拒行叩拜礼;“不食八日”“天祥不寝处坐达旦”,不食不寝;“天祥临刑殊从容”,以死效忠,从容就义,文天祥的行为体现了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待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享年四十七。
(
2023·云南文山·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①庄公奋
①
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
②
,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
③
过,故
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②晏子对曰:“婴闻之,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
④
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
⑤
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戏
⑥
;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
⑦
虎,任之以力,凌轹
⑧
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以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有删改)
【注】①奋:发展。②国:国家法令。③逼迩:接近,指近臣:引:避开。④并国:兼并诸侯国。⑤替罪:诛灭有罪者。⑥推侈、大戏:以及下文中的费仲、恶来,都是勇力之人。⑦兕:sì,犀牛一类的猛兽。⑧轹:lì,欺凌,欺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
(3)逼迩不引过 过:______
(4)故晏子见公 故: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13.两篇选文都用到了记叙和____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甲】文孟子先破后立,论证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一个正义的目标去奋斗”,【乙】文晏子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论证了“_____”。
14.【乙】文的晏子能否和【甲】文的公孙衍、张仪归为一类?为什么?
【答案】11. 真正,确实 同“汝”,你 过错,错误 所以,因此 1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路。(2)蔑视(轻视)死亡实行礼叫做勇敢,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能力。 13. 议论 真正的勇力者应该遵循仁义、礼义的原则 14.不能,【甲】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地迎合君主的喜好,和妾妇之道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大丈夫”的精神;【乙】文的晏子在权威面前,能够通过历史事实来反驳权威,具有“大丈夫”的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确实、真正。
(2)句意:到了你家里。女:同“汝”,你。
(3)句意:近臣也不避开过错。过:用作名词,过错、错误。
(4)句意:所以晏子去见庄公。故:所以,因此。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由:遵循;之:它;独:独自;行:走;其:代词,他(她、它)们的;道:信念、主张;
(2)轻:轻视;行:实行;谓:叫做,称做;勇:勇敢;诛暴:诛灭凶暴;力:能力。
1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论点。
①空:根据选文【甲】②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根据选文【乙】第②段“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婴未闻有也”可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综上可知,两文除用到了记叙还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②空:根据“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可知,从正面论证讲究仁义、礼义,是有勇有力的形为,是国家得以发展,,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根据“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知,从正反面论证只崇尚勇力,不顾最佳行为方式及道理,不实行仁、礼仪,国家最终将走向灭亡。综上可知,【乙】文晏子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论证了真正的勇力者应该遵循仁义、礼义的原则。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①段“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掌握着天下的安宁与否,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根据【甲】文第②段“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孟子举例论证孙衍、张仪不懂得礼仪,不能算大丈夫;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得出结论: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改变他,威武不能压服他,这样才叫作大丈夫,而公孙衍、张仪做不到这一点,他产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地迎合君主的喜好,和妾妇之道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大丈夫”的精神;
根据选文【乙】第②段“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可知,从正面论证讲究仁义、礼义,是有勇有力的形为,是国家得以发展,,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根据“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以此存者,婴未闻有也”可知,晏子在权威面前,依然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反驳权威,不具权威,崇尚正义,具有“大丈夫”的精神。
【参考译文】
【乙】庄公施展于勇力,不顾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有勇有力的人士,不顾忌国家法令,贵族皇亲不推荐善事,近臣也不避开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庄公说:“从前有仅凭勇力在世上立身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轻视死亡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称之为有勇,诛杀凶暴不畏强悍的称之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商汤王周武王用兵而不是叛逆,兼并其它国家而不是贪婪,这就是仁爱与最佳行为方式的道理。诛杀凶暴不畏强悍,废弃罪恶不不避开大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行为于勇力的人,就是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从前夏国的衰亡,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脚能走千里,手能撕裂猛兽,任用他们的勇力,他们就会侵犯欺凌天下,乱施威势杀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最佳行为方式及道理,所以夏桀商纣因此而灭亡,殷商夏朝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眼睛只看见勇力,不顾及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用这些来求得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
2023·江苏泰州·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单于使卫律召武
①
受辞。武谓惠
②
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
③
并咽之,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子思
④
居于卫,缊袍无表
⑤
,二旬
⑥
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解】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急:常急,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与旃毛并咽之( )
③使人遗狐白之裘( )
④吾假人(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陋室铭》)
B.不忍以身为沟壑 静以修身(《诫子书》)
C. 二旬而九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D.因谓之曰 因曰:“我亦无他……”(《卖油翁》)
1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 幽 武 置 大 窖 中 绝 不 饮 食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18.【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答案】15. 遵从,遵循 一起,一块儿,都 赠送,给予 借,借给 D 16.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17.(1)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18.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贱中不苟取、恪守节操的君子人格。
【解析】1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遵循;
②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并:一起,一块儿,都;
③句意: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遗:赠送,给予,送给;
④句意: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假:借,借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介词,把/介词,用来;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D.连词,都是“于是”的意思;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幽武”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置大窖中”是省略句,省略“于”,表示地点,应划分为一处,“绝不饮食”是动宾短语,放在一处,故断句为: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啮:吃;并:一起;数日:几日;
(2)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结合“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可知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俘虏,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投降,保持了高尚的气节,被扣押之后,他在北海用雪和毡毛充饥,宁愿饿死,也不屈服,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结合“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句可知,他宁愿吃不饱,穿着破旧,也不愿意被人家施舍,这表现出了他“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人格。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杀……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起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丙】子思住在卫国,穿着破破烂烂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后,派人给子思送去白狐裘,又担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对子思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后就会忘记;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子思拒绝,不肯接受。子方说:“我有,而您没有,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说:“我听说,与其胡乱送给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去,我虽然贫困,但还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丢东西的沟壑,所以不敢接受。”
(
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一模)
语文课堂开展“心怀家国情,不改报国志”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激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朝”“夕”写出了贬谪速度之快,“路八千”则写出了贬谪之地之远,写出了诗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境遇和丙文中被发行吟的屈原颇为相似。
B.颔联中交代了被贬的原因,照应了诗歌的上联,明确写出了诗人的态度和选择,并表达出对命运变化的愤怒,与见放的屈原同样表达出对朝廷的不满。
C.颈联描写了诗人前行之路中的景物,“横”“拥”描写了道路的坎坷,此句与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是对自己的侄儿说的话,表达了作者坦然面对自己命运的清醒,同时表达了自己为朝廷尽忠之心,与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决绝之心如出一辙。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父命之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________
(3)颜色憔悴________
(4)被发行吟________
2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夫 圣 人 者 不 凝 滞 于 物 而 能 与 世 推 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请结合甲文中的颔联和丙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作者们相似的境遇和感情。
24.从《孟子》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个角度出发,结合两篇诗文谈谈你对韩愈和屈原的“志”的理解。
【答案】19.B 20. 教导,训诲 使惑乱,使迷惑 神情 被同“披”,披散 21.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2.(1)住进天下最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为何还要怀揣着美玉那样的品质(坚守那份贞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3.①诗歌的颔联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因尽忠职守而无端获罪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自己虽死不悔的决心;②丙文中的屈原面对浑浊的世道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两位文人都能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生死之上,尽忠报国。 24.《孟子》中的话是指君子(知识分子)在顺境中不忘济世报国之心,在困境中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①韩愈在人生暮年能够直言进谏,陈述利弊,虽然因此受到贬谪,但仍然不改忠君报国之心,为了国家利益无畏生死。②屈原在黑暗的世道中始终保持着一个士大夫的清醒,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并愿意以死明志,企图唤醒这个污浊的朝廷。
【解析】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B.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意为: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首联直接交代了诗人被贬的原因,颔联则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表现诗人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选项中“颔联中交代了被贬的原因”理解有误;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2)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乱,使迷惑。
(3)句意为:他的脸上的神情憔悴。色:神情。
(4)句意为: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被:同“披”,披散。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故可断句为: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住宅;位:位置;行:走着。
(2)句重点词:故:原因;瑾、瑜:都是美玉,这里指美玉般的品质;见:表被动;放:放逐。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
甲文颔联意为: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作者直抒胸臆,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刚直不阿,老而弥坚,虽遭获罪罚也无怨悔。表达了自己因尽忠职守而无端获罪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自己虽死不悔的决心;
根据丙文“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知,屈原不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躯沾染外界的污浊,宁可投入滚滚的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其蒙受世俗的尘垢。由此可知:屈原面对浑浊的世道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据此可知,韩愈面对国家弊病,即使明知会招致祸患,也不愿怜惜自己残余的生命;而屈原宁愿死于江鱼腹之中,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污浊。据此可知:两位文人都能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生死之上,尽忠报国。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孟子》中认为志指的是君子应在顺境中不忘济世报国之心,在困境中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根据甲文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一句可知,韩愈即使在人生暮年,敢于直言进谏、陈述利弊,哪怕因此被贬官至偏远之地,也不改变自己忠君报国之心,为国家利益不畏惧死亡,这是韩愈的志;
根据丙文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及“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知,屈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清醒,坚守道德底线。甚至愿意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世间污浊,表现了他愿意以死明志,企图唤醒污浊朝廷的志。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丙】屈原来到了湘水边上,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上的神情憔悴,形体与容貌如同枯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弄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去沾染外界的污浊呢!我宁可投入滚滚的江流而葬身于江鱼的腹,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
2023·安徽合肥·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①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
②
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
③
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月氏(yuè zhī):是古代游牧民族。③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富贵不能淫 淫:( )
(2)与民由之 由:( )
(3)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俱:( )
(4)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亡:( )
2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月氏遁而怨匈奴。
27.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28.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25. 使……迷惑 (惑乱) 遵循 都 逃跑,逃亡 26.(1)(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2)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 27.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28.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惑乱)。
(2)句意: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3)句意: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俱:都。
(4)句意: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亡:逃跑,逃亡。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惧:害怕;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遁:指逃亡;怨:怨恨。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来进行划分。
大意为: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
根据句意断句为: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2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具体是什么;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点明“大丈夫”的标准,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接下来我们去乙文中找张骞的行为有哪些与之对应。
乙文“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写匈奴抓住了张骞,在有了匈奴女子做妻子,有了儿子的情况下依旧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不屈服于匈奴人,也不因生活上的满足而归顺匈奴,心中仍存家国大义;可见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乙文“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写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参考译文】
【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都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
2023·江苏泰州·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即事(其一)
夏完淳(明)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
①
,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①酬家国:报家国之仇。家仇,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国仇,指明朝灭亡。
【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
①
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
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
②
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选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29.(1)下列关于【甲】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开篇定下全词悲壮激越的基调。
B.颈联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C.尾联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D.本诗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的气韵。
(2)请赏析颔联“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往之女家( )
③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 )
④被执至留都( )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承畴无以应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停两处。
时 完 淳 妇 翁 职 方 主 事 钱 栴 同 在 讯
32.翻译文中划线句。
(1)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3.请结合【甲】【乙】内容分析:【丙】段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29. B 诗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下句从视觉角度写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该句突出了起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表达出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或:“明”字一语双关,既指落日里战旗鲜艳明亮,也指明朝复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或: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角”与“旗”两个意象,“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了起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表达出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 30. 遵从 同“汝”,你 跟随 捉拿,拘捕 C 31.时/ 完 淳 妇 翁 职 方 主 事 钱 栴/ 同 在 讯 32.(1)我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可以牺牲生命报效国家(以身殉国),怎么能够退让呢?
(2)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33.夏完淳兵败时,洪承畴劝说夏完淳投降时,说道若投降则仍会有官职,夏完淳完全不为所动,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甲诗中夏完淳驾着战船与敌人决一死战;乙文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这些都是体现他的“威武不能屈”。
【解析】29.(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缟素”意为白色衣服,指丧服。选项表述“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意为: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
示例:“雄风”写出了风的强劲有力,进而突出了号角声音的洪亮;红色的“落日”和“大旗”这两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这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共同展现了一种充满力量、苍凉、悲壮的氛围,表现了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
30.(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②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③句意:跟随他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从:跟随;
④句意:被逮捕后押解到金陵。执:捉拿,拘捕;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洪承畴无言以对。“以”为连词,用来。
A.介词,用;
B.介词,凭借;
C.连词,用来;
D.连词,因为;
故选C。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当时,夏完淳的岳父钱栴也被捕了。
故断句为:时/完淳妇翁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
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岂:难道、怎么;让:退让。
(2)冠:举行加冠礼;命:教导。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等内容可知,夏完淳兵被俘,叛臣洪承畴劝说他投降归顺,并以官职进行诱惑,夏完淳严词拒绝,这体现出夏完淳“富贵不能淫”的精神;由“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可知,夏完淳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由此可见其“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
【参考译文】
【乙】夏完淳,字存古,是华亭人。他十六时,跟随他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陈子龙战败后,夏完淳逃到吴易的部队做了参谋。吴易兵败后,夏完淳又和吴圣兆多次策划革命,被逮捕后押解到金陵。叛臣洪承畴想把他放了,找了一个借口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说他是率军作乱呢?只是凑巧被带到军队里面而已。如果他能归顺朝廷,还能保住官职。”完淳大声说:“我听说洪承畴原来是大明的杰出人物,在嵩山、杏山之战中,血溅征袍。皇帝都被深深感动,下令褒奖,他的壮举感动天下。我应当学习他忠诚英勇的精神,我虽然年少,以死报国,怎么可以不如别人呢。”洪承畴无言以对,神色黯然。
当时,夏完淳的岳父钱栴也被捕了,意志沮丧。夏完淳在旁勉励说:“今天我和你慷慨赴死,一起在地府拜见陈公,这不也是大丈夫所为吗!”钱栴于是宁死不屈,和夏完淳一同被杀,夏完淳当时才十八岁。
【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
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札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同敞
①
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
②
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
(3)或败奔 或:______
(4)适同敞自灵川至 适:______
3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6.[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34. (1)行冠礼 (2)同“汝”,你 (3)有时 (4)恰逢 35.(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6.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2)句意为: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3)句意为: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或:有时。
(4)句意为: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适:恰逢。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阅,经过。余,多。就,接近。刃,刀。颜色,脸色。
36.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先表达观点,能作为事实论据。“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形容不畏强暴,是大丈夫的表现。从【乙】文“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可以看出,张同敞在兵败后没有逃跑,而是愿意留下来赴死;被捕后,坚决不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式耜。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后,(二人)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
2023·陕西·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①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申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②
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注释】①拜礼:接受聘礼,前往拜谢。②滥:不能克制自己。
3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贤者( )
(2)子路愠见曰( )
(3)丈夫之冠也( )
(4)戒之曰( )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闻孔子在陈、蔡之间 女子之嫁也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以顺为正者 以其境过清
3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0.君子和大丈夫面对困境都有哪些共同表现?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原句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37. 有贤德 恼怒,生气 行冠礼 告诫 38.C 39.(1)(而)孔子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间断。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0.【甲】君子固穷。【乙】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孔子是个有贤德的人。贤:有贤德。
②句意: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愠:生气,恼怒。
③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行冠礼。
④句意:告诫她说。诫:告诫。
38.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
A.之:助词,的/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则:连词,那么/副词,就是;
C.于:都是介词“在”;
D.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讲,讲诗书;诵;读文章;衰,停止,间断。
②“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动词,居住;后一个“居”名词,住宅;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
甲文中“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境,但他还在给弟子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间断,子路生气地问“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面临的困境是“君子固穷”;
乙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说能实现其志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可知大丈夫面对的困境是“不得志,独行其道”。
【参考译文】
【甲】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有贤德的人,他所指责坪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而)孔子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
2023·内蒙古通辽·模拟预测)
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①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②
,受物之汶汶
③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
④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⑤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4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③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________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3.【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4.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___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1. 真正,确实 标准,准则 同“披”,披散 于是,就 42.①(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43.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4. 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解析】4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通假字,通“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42.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4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如:夏明翰拒绝诱惑,誓死不变节。
【参考译文】
(乙)文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诵。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能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他的酒糟喝他的薄酒呢?为什么怀抱着美玉一般的品质而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的头,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遭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前往长流的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俗世蒙上尘渣呢?”就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投汨罗江而死了。
(
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3)富贵不能淫
46.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乙)
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7.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
1)
白
单于
(
2)乃
幽
武
48.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49.结合文本,说说苏武符不符合孟子在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
【答案】45.(1)女:同“汝”,你。(2)由:遵从。(3)淫:使……惑乱,使……迷惑。 46.(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7.(1)白:报告,禀告。
(2)幽:囚禁。 48.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49.①苏武符合孟子在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②乙文中,“律知武终不可胁”,可看出苏武不屈服于别人的威胁,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一个标准。③乙文中,“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看出苏武在条件非常刻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忘自己汉使的身份,完全体现出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风格,这也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一个标准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
(2)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3)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淫:使……惑乱,使……迷惑。
4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住宅;广居,宽广的住宅,喻指“仁”;正位,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大道,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义”。
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白:报告,禀告。
(2)幽:幽禁,囚禁。
4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句意: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故断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4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律知武终不可胁”,可看出苏武不屈服于别人的威胁,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看出苏武在条件非常刻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忘自己汉使的身份,完全体现出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风格,这也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一个标准。因此,苏武符合孟子在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
【参考译文】
(乙)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
2023·广东·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0.解释加点词语。
岂不诚大丈夫哉( )
必敬必戒( )
父命之( )
富贵不能淫( )
51.翻译下列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乙】
《郭永传》
刘豫
①
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
②
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或劝益谦
③
委城遁,因募士赍帛书夜缒城出,告急朝廷,乞先为备。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
④
。”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
⑤
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永曰:“
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
?兹命也,奚惧。”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而入,黏罕
⑥
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
⑦
永,永瞋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
⑧
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
⑨
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
⑩
之。
注释: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战中降金。④噍类: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黏罕:金朝名将。⑦啖:用利益引诱人。⑧醢: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⑨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埋葬。
5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或劝益谦委城遁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
C.为之出涕 母命之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53.文中有一个句子没有标点符号,影响阅读,请为它断句。
吾 世 受 国 恩 当 以 死 报 然 巢 倾 卵 覆 汝 辈 亦 何 之?
54.对比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人物的事迹和品格进行理解。现在有一份对比阅读的表格,人物的做事原则和事迹分别对应,并形成了对比。请根据甲乙两篇文章将表格补充完整。
《富贵不能淫》中人物的做事原则
《郭永传》中人物的事迹
公孙衍、张仪
(1)________
张益谦
面对金人的围攻,张益谦招募士兵告急朝廷,打算弃城而逃,敌人使他害怕屈服了;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张益谦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选择了顺从、投降。
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郭永
(2)________
【答案】
50. 真正,确实 谨慎 教导,训诲。 使……惑乱/迷惑。
51.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52.D
53.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
54.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强敌压境,郭永为国尽忠,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解析】5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3)句意为: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4)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迷惑。淫:使……惑乱/迷惑。
5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居(住)”“广居(宽广的住宅)”“正位(最正确的位置)”“大道(最正确的道路)”等。
5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放弃;
B.背;
C.人称代词;
D.降下/投降;
故选D。
5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思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座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以幸存,你们又能怎么样呢?因此断句为: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
5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1)结合“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公孙衍、张仪遵循的是以顺从为原则的妾妇之道。
(2)“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写强敌压境,郭永为国尽忠,亲率士卒倾力抗击;“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写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瞋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⑧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写郭永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参考译文】
【乙】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有人劝张益谦委弃城池而逃走,于是招募士兵携带书信夜里用绳索拴住人从上往下放,告急朝廷,请朝廷先做准备。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东平、济南人在城下大声呼喊:“两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就没有活下来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等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的人拽着别人的胳膊返回,众人环绕哭泣着请求离去。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思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座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以幸存,你们又能怎么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会惧怕。”金国派遣骑兵来召见郭永,郭永端正衣冠,面向南方朝廷的方向再拜,礼毕,戴好头巾而进入。黏罕说:“阻止投降的人是谁?”郭永注视着粘罕说:“不愿意投降的人是我。”金人很奇怪郭永的相貌,而且一向听说他的才能,于是互相交谈,想以富贵引诱郭永,郭永瞪着眼睛口吐唾沫说:“不知道羞耻的狗和猪,遗憾的是,没有把你剁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还说什么投降?!”郭永怒骂不止。金人不爱听郭永的话,挥手让他离去,郭永又厉声说:“为什么不赶快杀了我?我就是变成鬼也要率领义鬼灭掉汝辈。”大名城在场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涕落泪,金军愤怒斩断郭永双手,然后才杀了他。郭永一家人全部遇害。虽然一向与郭永不和善的人都脸上带着悲痛。金军离开以后,大家才把郭永的尸体掩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A2Nzg0Ng==&mid=2247490930&idx=3&sn=ccada022dbbe63435ae1f27c6edda73e
种稻语文
95后语文教师,分享初中语文教育内容!
最新文章
任何写作都要有一个中心
初中语文 病句分类与解析
八上 说明文 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 对比阅读
生长吧,树儿
记叙文常见题型答题公式参考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中国石拱桥 知识
中国神作!短短几句,治愈精神内耗,低谷亦成转机
有人把97部世界名著画成了连环画。
八上名著《昆虫记》填空导读(1-5章)
他是民国风流段子手,至今无人可敌
中考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私信获文档)
跟着教材学写作(三)审题立意之以小见大
如何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跟着课文学写作(二)审题立意之托物言志
跟着课文学写作—— 审题立意之托物言志
写作课——话题作文审题注意事项和方法
写作课——作文如何点题
跟着课文学写作(一) 审题立意之化实为虚
写作课——如何给作文列提纲(二)
写作课—如何给作文拟写提纲(一)
病句基本类型及实例说明
《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
《一千零一夜》阅读分享。
简答《孟子》散文的特征。
围绕中心写作,以《列夫 · 托尔斯泰》为例
八上语文 第二单元知识复习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
八年级 病句辨析与修改
你独特而可爱,我绝不放弃你!
《孟子》三章 预习 复习单
这部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值得一看
八上语文每课中心主旨汇总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预习、复习可用)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诗词默写背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背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诗词默写背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诗词默写背诵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知识
《昆虫记》介绍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默写背诵
描绘题:一起来做题,看谁最正确
如何提高我的“展示,而不是讲述”技能
回忆性散文有双重视角
写景示例:怎么写一个景物?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