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抑郁撞上过年,在“家的修罗场”寻得温暖和解

健康   2025-02-07 19:20   浙江  


本篇作者 | twinsujs

本篇编辑 | 靖文

插图来源 | Tomoko Hara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2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过年如雷区,家庭风暴来袭



‘‘过年回家,像在拆一颗定时炸弹。’’

电话那头,一位妈妈泣不成声。她的儿子辍学在家,日夜颠倒的生活让作息彻底紊乱,还拒绝和家人交流,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而她的母亲又搬来同住,每天在耳边念叨她“不会当妈”,各种挑剔。

三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压抑的氛围像沉重的乌云,一触即发的紧张感让空气都弥漫着火药味。

这位妈妈满心委屈,忍不住哭诉:“为什么最亲的人,反而伤我最深?”

过年,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时刻,却成了许多家庭的“修罗场”。

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孩子黑白颠倒,怎么劝都不听,越说越逆反;父母一来就唠叨个不停,自己忍不住就发火;伴侣冷着脸玩手机,家里的气氛像冰窖一样冷。

这些场景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真相:我们总想改变对方,可这背后的本质,是无法接纳失控的自己。

就像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说的那样,当我们对孩子的颓废感到愤怒,或许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无法容忍不够完美的自己;对父母的唠叨极度抗拒,是害怕成为他们眼中的失败者;对伴侣的冷漠歇斯底里,其实是源于内心不被爱的恐慌。

过年,就像一面放大镜,把我们和自己的矛盾、战争都照得清清楚楚。

接纳自己才能拥抱亲人



有位事业非常成功的来访者,找到我倾诉。

她一脸憔悴地说,儿子休学后,她每天盯着儿子,就像盯着一面镜子,镜子里全是自己的失败。

她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在说:孩子应该阳光上进,怎么能休学呢?伴侣“应该”体贴入微,父母“应该”通情达理…

其实,是我们习惯用“应该”来绑架自己。

一旦现实和心里的“应该”不一样,焦虑就会像洪水一样决堤。这时,我们得勇敢地问问自己:“如果我就这样‘失败’下去,还值得被爱吗?”“如果孩子永远好不起来,我能不能先放过自己?”

只有解开自己心里的这个结,才能更好地接纳亲人。

自救第一步:找到自己的锚


在心理学里,“锚定效应”告诉我们,风暴来的时候,船得有个沉重的锚,才能不被海浪卷走。

对我们来说,这个“锚”就是对自己的慈悲。

有个妈妈,每天被家里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后来,她试着每天给自己10分钟“摆烂权”。关上卫生间的门,对着镜子说:“我就是很累,就是没办法了,这没关系。”

不再用“必须坚强”来消耗自己,慢慢地,她发现自己没那么焦虑了。

练习“课题分离”,在日记本上写下:“孩子的情绪是他的课题。我的课题是,如何照顾好此刻的自己。”哪怕只是泡杯热茶、看一页喜欢的书,也能让自己放松不少。

找到“安全角落”也很有用,在客厅摆盆绿植,在旁边放把椅子,告诉自己:“当我坐在这里时,全世界都不能审判我。”在这个小角落里,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宁静。

    最难修行:用“不改变”收获真心


一位父亲满脸愁容地问我:“难道我就看着孩子继续堕落吗?”

我告诉他:“不是放弃,而是先让自己成为‘安全的存在’。

就像有个爸爸,以前总追着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不听。后来他试着不再唠叨,有一天深夜,孩子居然主动坐在他身边,和他说了好多心里话。

当我们不再和父母争辩对错,他们或许会心疼地说“你也不容易”;不再要求伴侣“必须懂你”,在沉默里反而能听见真心。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深的信任:先修好自己的课题,才有能量接住亲人的脆弱。

给煎熬中的自己,放下完美的真实


我知道,此刻的你或许正躲在厨房里深呼吸,或许在深夜刷着手机逃避焦虑,又或许在反复怀疑:“我是不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其实,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一个“活着”的榜样。

当你允许自己哭,孩子才敢流露悲伤;当你接纳自己会累,家人才能放下伪装;当你不再试图拯救所有人,真正的改变才会悄然发生。

过年真正的意义,不是表面的团圆,而是练习“破碎着相爱”。

这里还有一份更接地气的自救行动清单,能帮你在日常场景里一步步做出改变(读之前希望爸爸妈妈明白:不劝孩子作息,不喊他起床,也不逼自己笑,你们需要的都不是“变好”,而是“透气” 。具体可参考郁金香实操宝典:三不

(一)身体先喘气:给疲惫的心放个假。

躲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用水流声掩盖哭声,深呼吸5次,吸气4秒,呼气6秒,心里默念:“我不是神,撑不住也没关系。”这就是“马桶上的5分钟”。具体可参考郁金香急救神器:观呼吸。

下楼扔垃圾,哪怕孩子躺着不动,也不劝孩子一起,就自己慢慢走,抬头看看树,换换气,这就是“下楼扔垃圾权”。

要是实在想吼孩子,就抓起一个冰块握在手心,或者摸摸冰箱冷冻室,让低温刺激大脑冷静,这就是“冷冻愤怒”。

默念这句话:愤怒背后是恐惧——“我怕他永远好不起来”。

(二)关系不断电:用小行动搭建爱的桥梁。

孩子反锁房门时,有的家长会放一碗切好的苹果在门口,微信发一句“放门口了”,不追问吃不吃,这就是“门缝投喂法”,传递着“我还在”的温暖。

孩子刷手机时,家长坐下陪看15分钟短视频,然后说“妈看困了,先撤了”,并肩沉默比教育更有安抚力,这就是“一起摆烂半小时”。

还有家长买彩色便签纸,写些日常小事贴在孩子房门,避免谈学习、未来这些沉重话题,这就是“写信代替说话”。

(三)放过自己: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孩子吃泡面就想“总比没吃好”,家里乱就想“至少垃圾桶没满”,自己哭了就想“眼泪能排毒”,这就是“降低60分标准”,放弃做满分妈妈。

加入家长互助群,能吐槽、能求助,发现有很多和自己情况相似的人,生病的孩子很多,辅导员老师都很尽力……这就是“找替身盟友”。

每天做一件“叛逃”事,比如去超市试吃零食、听大叔拉二胡、买刮刮乐彩票,当10分钟“不负责任的大人”,这就是“每日1件‘叛逃’事”。

(四)紧急按钮:崩溃前及时“踩刹车”。

当孩子说“我想死”时,有个妈妈按照“四步脱困法”做:她先坐下,降低身高,让孩子感受不到压迫;然后说“谢谢你告诉我”,不否定孩子的痛苦;接着问“现在吃XX(他最爱的食物)会不会舒服点?”给孩子具体选择;如果孩子拒绝,就说“我陪你瘫一会儿”,不着急救他。

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陪伴。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家,只需要一个“还能活下去”的妈妈。

过年这几天,把自己当成“不能干的父母”,允许演砸,允许逃跑,也允许对孩子说:“妈妈现在也没电了,我们一起去充电好吗?”

希望这份清单能让你觉得:“好像…我明天就能试试看。”

新的一年,愿我们在“做不到”的时候,都能理直气壮地说:“嗯,这样也可以的。”

即刻预约,和本文陪伴者聊聊吧

▼▼▼


感谢大家对郁金香陪伴者的持续关注
如果你正处于情绪低落中
急需倾诉和他人的陪伴、倾听
更多在线陪伴者正等待着和你的相遇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陪伴者
如您需要更多心理上的专业支持
点击链接进入郁金香陪伴战略合作服务平台
小龟健心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猜你还想看——1月精选 
与26年双相羁绊中,遇见重生的贵人们
三十载抑郁如影随形,一家庭变故改写人生
女儿在抑郁中蜕变,家庭在陪伴中重生
与抑郁症4年抗争,黑暗中一起“打败”它
孩子中度抑郁,丈夫白血病,绝境中破碎的生活
抑郁缠上女儿,在绝望中找到那束光
双相缠上我,自救改写命运
乳腺肿瘤,孩子抑郁,身心疼痛的我找到解药
发生极端行为后,重新领悟和践行三不原则
从抑郁深渊到心灵灯塔,完成师者的逆袭
不再害怕迷茫,与孩子一同破茧,静待花开
14岁划伤自己的小女孩,18岁在大学校园重生
恋恋不舍的不只是这片土地,在一起,就美好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人生 | 专业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专业抑郁测评
图片

郁金香陪伴
民间抗郁引领者,由爱心人士爱咪及志愿者们发起,专注“抑郁康复、心理健康”,致力于搭建互助平台,通过康复监测、心理疗愈、文体活动、关爱帮助、家庭支持、就业指导等,陪伴与助力抑郁康复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