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7 年间,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饮食与抑郁症之间关联性的研究。
他们对 31712 名 42~62 岁的女性做了饮食评估,结果发现,每天摄入某类食物最多的一波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1]。
按严格定义的抑郁症来计算,风险增加了 49%,按宽泛定义的抑郁症计算,风险增加了 34%。
严格定义:自我报告经临床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并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
宽泛定义:有临床诊断,使用或不使用抑郁药物。
超加工食品(UPF),是指在已经加工过的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是高糖、高脂、高盐食品,但维生素和纤维含量较低,长期食用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例如,超加工食品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风险增加相关。
根据Nova食品分类,超加工食品涵盖多种即食产品,包括甜味零食、咸味零食、冰淇淋、含糖饮料等多种即食食品。
说来残酷,饼干、薯片、辣条、奶茶、甜品、肉肠……很多我们认为的快乐食物都属于这个范畴。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暗搓搓地打击我们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近日,圣保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与饮食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越高,患抑郁症的风险越大,抑郁症的持续性越强。与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0%,患持续性抑郁症的风险增加58%。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ELSA-Brasil)队列中13870名参与者,年龄在35-74岁之间,女性占55%,基线时都没有患抑郁症,ELSA-Brasil共分为三期(2008-2010、12-14、17-19),分析了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与抑郁症持续性和发病率之间的关联。
通过饮食信息测量了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根据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四组,每天超加工食品摄入热量分别占总热量的0-19.9%、20-26.7%、26.8-34.1%、34.2-72.7%。
在平均8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31人患上了抑郁症。
结果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量越高,患抑郁症的风险越大,抑郁症的持续性越强。
具体来说,与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第三、四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分别增加32%、30%,第二、三、四组参与者患持续性抑郁症的风险分别增加30%、39%、58%。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替代分析,用未加工/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Nova分类1和2),替代5%、10%和20%的超加工食品,可将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6%、11%和22%。
总之,结果表明,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摄入量越高,患抑郁症的风险越大,抑郁症的持续性越强,用未加工的食品代替超加工食品与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此外,在国内,清华公共卫生学院和健康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更为具体的研究。
5281 名大学生参与试验,报告了自己精神状态,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以及奶茶成瘾症状等。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因素后,奶茶成瘾程度越高,患抑郁症、焦虑症和自杀倾向也越高。
尽管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最近的实验数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引起大脑中的嘌呤能传递,这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另外,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肠道微生物也会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超加工食品低纤维、高糖高脂肪、人工甜味剂这三把大刀,可能会导致不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而把咱的心理健康一顿乱砍。
虽然这些研究多是观察性的,并不能断言超加工食品和抑郁症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但以超加工食品、高糖高热量食物为基础的饮食,可能也意味着一种疲于奔命的生活。
在这样长期的慢性压力中,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健康的食物,换句话说,这些饮食方式可能是一种间接的警告,其背后的压力才是罪魁祸首。
欢迎加入郁金香美食疗愈学堂
通过营养和食疗,疗愈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