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在思政课堂上
如何选好“食材”,让思政“如盐入味”
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
补足“精神之钙”
这三场活动给你答案
近日,上海市第四中学、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分别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展示活动,共同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崭新路径,推动思政教育在“思”行与“政”道协同中研新而致远。
在位育初级中学,高蓉蓉老师的《织梦千秋》展示课,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学生带入黄道婆纪念馆的探访之旅中。这堂课巧妙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视角获取的资源,搭建起课堂的整体框架。高老师由“汉黎两族”手足情深的“点”,讲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面”,同时融合信息化技术、智慧课堂,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更在他们心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位育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焦爽表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改革创新教学手段,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地办好“大思政”。这一理念,也在位育初中的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部副部长俞慧文主持活动,她认为展示课及时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有效尝试数字化与思政课的结合,是一堂高质量的课。
徐汇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瑞梅从“中华民族”到“大团结”,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棉女神黄道婆故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释课堂设计的逻辑理路。
徐汇区特级书记工作坊主持人陈宏观用“一高二融”精准概括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即“站位立意高,五育融合、融会贯通”。
在市四中学,第六期上海市思想政治课研究实训基地、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徐汇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市四中学徐思宇老师以《从百年奥运历程看做自信的中国人》为主题,带领学生从百年奥运的历史逻辑中,感悟国家实力决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民办南模中学吴语祺老师围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说课,将诺奖得主屠呦呦故事、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等要素融入课堂,把彰显思政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市四中学校长史晓燕表示,学校作为区大思政课建设试点校,注重加强“四个自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双新”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孟祥萍从思政课的“真”“信”“情”“行”四个维度高度评价两堂课。从情感到情怀,以情动人,授课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听课教师的情感达到共鸣,点燃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实践能力。
徐汇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晓艳在讲话中表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市级试验区,学校致力于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推动区域龙头项目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
而在西南位育中学,来自第六期上海市思想政治课研究实训基地、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等70余名思政课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探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奥秘。
西南位育中学王红妹老师以《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跨界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用哲学视角观察社会,体悟社会发展。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
西南位育中学校长陈勇表示,学校将中学教育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相融合,构建起具有民办特色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思政课建设格局,分享了学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
徐汇区高中思政教研员王志安认为,新时代的思政课要从知识到素养,从做题到解决问题,深入贯彻“双新”理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三场活动不仅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更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中,“研”得深入,“教”得有效,让“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在一次次研讨交流中赋能聚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