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聚焦语言实践,促进读写策略的内化

文摘   2024-07-31 20:00   上海  

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小学语文



一、比赛主题介绍

01

主题阐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同时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其中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实践的核心。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国文》中提及“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

语文核心素养筑基于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必要的学习经历。而必要的学习经历除了要体现由“学”到“习”再到“得”的过程,更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可以效仿、练习,直到独立完成阅读和写作,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这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相应于读写目的而言的读写策略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描述了四类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以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或序列步骤的形式出现。程序性知识反映的是一个学科的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知道何时使用这些程序。读写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如何读写的;二是关于对读写结果的判断的。因此,读写策略是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个读写任务,有意识地选择的一系列步骤或方法。这个行动步骤实质就是对文本的认知过程。根据文本(情境)的不同,学生能够进行调控,选择增加或减少某一个步骤或方法。在教学中,读写策略可以转换为完成文章分析的一组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或转换为指向核心任务完成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若干子任务。

要将外在的读写策略变成读写时的自觉行为,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内化来完成。内化是指学习者对文本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内化读写策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课堂完成的,针对某一个 (或某一类)读写任务,学生通过效仿教师获得一套有效的程序,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入工作记忆状态。工作记忆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保存信息,同时还可以继续加工已获得的信息、控制流程和作出决策的工作空间。第二个阶段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学生要在新的场景中,运用程序完成读写任务、解决读写问题。经过足够的练习和训练,将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效记忆。长效记忆是工作记忆的有效延伸。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要能够运用程序,还要能够辨别场景,对程序进行调控,以增强适应性。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能够在新的场景中及时地反映出相应的有效程序。在这个阶段,学生能自动地启动运用程序来完成任务,只有遇到困难时才会重新调动工作记忆。

02

实施要点

开展“聚焦语言实践,促进读写策略的内化”的主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要明确“任务”“文本”“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

“任务”是指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言文字做某事。“任务”的设计既要聚焦“语言实践”,还要关注“素养导向”,回应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回答所学知识有什么用。任务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复杂问题,或是调用已有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常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指向解决(或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或任务),故常常无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达成。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以单元为单位,可以是一个单元,也可以是多个单元设计的一个核心任务。为完成核心任务,还可以拆解为有内在关联的多个子任务,在单课教学中分步落实。

“文本”是完成任务的载体。完成任务的前提之一就是解读文本,即需要从意思、作用、关系、价值等要素入手解析文本。例如,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主要关注背景(时间、地点)、情节(事件的发展)、人物(言行、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品质)、中心。写景状物类文章需要关注叙述的顺序、事物的特点(景物、动物)、表达方式、表达的感受等。说明文需要关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目的等。解读文本后,还要关注学情和课标要求,考虑各年级之间的层进关系,确定学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比如同是状物类文章,三年级学生阅读《燕子》和《小虾》时,只需要达到“能判断作家的思想感情”即可。到了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猫》《母鸡》《白鹅》时,学生不仅要能判断作家表达的感情,还要能举例说明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感情的,在内容、写法和中心之间建立联系。确定了认知水平后,就能够进行目标的设定,进而确定核心任务。

“策略”同时受到“任务”和“文本”的制约。即使文本类型相同,由于任务不同,策略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阅读和写作的策略往往是互逆的。阅读是从最显性的信息开始,逐步深入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落到对主旨的把握。而写作往往是从确定写作目的开始,接着考虑选材、组材,最后才是具体的表达。

需避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所谓的读写策略,而应该紧紧抓住文本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有所感受、逐步掌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策略,指导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自觉地运用策略,去完成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建构新经验。同时,要适时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提炼、总结,促使他们对相关读写策略的运用变得更加有效和充分。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真实需求,综合考量应用场景、学习目的、学习状态等因素,设计丰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读写策略的内化。

就现行的统编教材而言,语文要素是组织单元教学的“主题”之一,它不一定包含着读写策略的教学要求。但是,语文要素落实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不论阅读或写作哪一类文章,一般都要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读写策略的传递并不矛盾,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

本次比赛还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情,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比如数字资源的融合、再造,运用工具增进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主动性,利用数据的及时收集与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实施等。数字技术应用要能提升学生语言实践的有效性,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数字技术应用的适切性。



二、比赛要点说明

本次比赛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答辩。

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本次比赛中,参赛教师可选择阅读课或习作课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的分数权重占整个活动得分的95%

单元教学设计包含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比赛课的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举隅、单元评价设计举隅。其中需对比赛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要板块、作业设计等作具体的说明,相关说明应体现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课堂教学应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但不是教学设计的再现,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及时调整已有的教学思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节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容量,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且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经验。

参赛教师应严格遵照规定的时间(35分钟)完成课堂教学。

答辩

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学反思,即对已上的课作出自我评价;第二,问题探讨,即从这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如核心任务的设计、读写策略的内化路径、某一环节展开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等。一般由评委提问,参评者依据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答辩的分数权重占整个活动得分的5%

教学比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等第,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提炼汇聚已有经验,探索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