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化任务方式开展高中艺术单元教学的教研实践研究

文摘   2024-06-25 20:02   上海  


作者简介

 张之潇 丁雪莹 禹昕 上海市复旦中学


2021年“双新”全面落地以来,上海市高中艺术学科聚焦“双新”推进,以落实高中艺术课程教材为重点,挖掘艺术课程育人价值,以深化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为路径,以作业和评价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同年上海市“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教研”项目也正式推进,上海市复旦中学艺术教研组成为唯一一个艺术学科开展新教研项目的教研组,自此开启了“新教学”与“新教研”的探索。


一、活动背景与设计


(一)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提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艺术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学校艺术组围绕“以单元项目化任务方式展开的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这一教研主题,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教研活动。

教研组通过对我校艺术环境和艺术课程实践力现状水平的分析,围绕国家课程方案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原有艺术课程改革的基础,学校特色文化和各类艺术资源,以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为抓手,优化教研模式,提升教学和课堂效能,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成为该次深度研修的核心问题。

由此,教研组初步确立了学期子主题:以主题化、情境化设计学习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上海市复旦中学艺术教研组以沪教版“艺术与生活”高中艺术课程模块中的第三单元作为研修课例,以项目化任务为载体,从单元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等方面,对整本书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二)活动设计

1.系列教研活动安排(见表1)

2.系列教研活动流程和工具

设计具有“主题化”“情境化”的单元项目化教学活动,教研组通过系列化教研活动,结合真实问题属性表、课例研修记录单、教研活动属性表等工具表,通过课标教材分析→确定单元架构、活动和目标→课例展示、研讨→优化教学活动、再构方案,评定单元项目化阶段成果,形成教研教学成果的系列教研活动流程,推进单元项目化的系列教研。具体如图1所示。

(三)结合教材单元的整本书设计

结合教研系列化主题,在“双新”背景下,通过单元项目化教学,尝试进行深度教学研究,达成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该学期的教研系列活动中,教研组选择了高中艺术必修教材“艺术与生活”作为单元项目化教学研究对象。教材分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展现时代”“艺术赞美生活”“艺术提高生活”四个单元。备课组商议以《2020修订版课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尝试将四个单元进行串联,提炼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主题,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整本书设计”。希望通过各艺术门类实践活动,探索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途径。

(四)基于主题化、情境化的单元项目化设计

为达成单元项目化学习目标,教师需要通过主题化、情境化的单元设计,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结合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经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通过具有主题化的“初见·复见——赞美我们的校园生活”快闪连廊设计,以真实创作的情境,带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来感受校园生活,通过创意实践的过程,逐步熟悉同伴、认识学校,增进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校园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深度学习。

具体落实到教材,设计将第一、第二单元作为整本书学习的基础,在大概念的引领下,通过范例及单元实践活动理解艺术的起源,了解艺术的语言及形式,认识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表现、价值和意义。而第三、第四单元为整本书的实践应用板块,结合“初见·复见”主题,开展“校园快闪连廊设计”单元项目化活动(见图2)。



二、活动推进


结合教研组系列化教研活动,以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民族节庆”为例,围绕单元项目情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观察与分析开展研讨。

(一)教学设计与构思

1.课时任务和教学目标

在该课时中,学生需要完成项目“初见·复见——赞美我们的校园生活”快闪连廊空间设计活动的主题海报创作,结合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收集的关于学校生活、历史、文化的相关素材,学习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提取典型素材,将创作思路迁移运用到快闪连廊空间设计的主题元素和构思中,并通过主题海报的形式进行呈现。

依据项目的任务要求,教研组希望结合教材第三单元“艺术赞美生活”的第二课时“民族节庆”,利用教材中那达慕大会的素材,通过感受节庆、风俗等活动中的美感及文化价值,提取典型素材,感受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民族节庆的赞美和热爱。同时,为项目中学生如何从校园生活中发现素材,激发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化创作提供迁移路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主题推进项目化任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2.主题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构思

为了达成以上的课时要求和目标,在内容 设计上我们进行了以下设计,具体如表2所示。

(二)结合研讨的工具表设计

围绕课例,在研讨过程中我们配合使用了多类工具表。我们利用真实问题属性表、教研主题属性表以及教研活动属性表,对教研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在研讨阶段,工具表的填写以组员轮流的方式进行。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前提前分配好表格填写的任务,以便让参与的教师提前熟悉,从而更有效地对教研活动进行观察。活动结束后,由负责教师回收、整理和统计表格。

通过数据反馈,教师基于单元任务中情境化、主题化设计教学活动的说课活动,提炼出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课时教学设计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

(2)对应单元任务,课时活动怎样围绕单元项目“主题”进行推进,解决主要问题?

在授课前的说课阶段,执教教师对单元内容、课时安排及单课时教学框架设计,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介绍。教研组采用了活动研讨记录单促使参与活动的教师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观测重点。大部分教师能够明确各自的观测点,并对执教教师的说课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例如,有教师强调课时问题链的逻辑必须流畅,教学目标需要明细,主题化应突出。也有教师提出,内容偏向技能,与单元的关联度不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此,建议情境化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展开学习。

说课教师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在导入环节明确了课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修订了问题链,明确了目标维度的基本问题,突出了主题,设计了适合的身份背景,以使情境化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表格反馈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研讨内容不了解,对活动目标不明确,对表格填写不确定,针对以上反映出的问题,教研组及时提出修改方案。

(1)提前下发活动预告单,告知教研主题、教研流程、活动资料。

(2)补充调整活动研讨记录单,适应学科个性化的活动使用。

(3)添加、备注填写说明,明晰填写要点。

在说课活动反思的课例展示活动中,执教教师借助课例研修记录单的观察指标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的项目作业反馈后,很快通过驱动问题引发思考,逻辑顺畅。带领学生对那达慕大会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表达进行探究,从而发现如何捕捉生活中的艺术素材,并进一步进行艺术化创作,同时结合项目任务,创作艺术作品。

课例展示后,教研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结合工具表课例研修记录单和活动研讨记录单,针对课时主题化表现性任务与教学情境、学习内容关联是否密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评”是否一致?两个问题进行研讨。

课例研修记录单“活动任务”一栏,教师对教学任务和教研主题都有清晰的认知,活动中有教师提出:分析“那达慕”大会的审美感知部分,只通过活动照片的分析,未能结合情境设计,帮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建议可以增加课堂情境氛围的营造,或是增加体验环节。大部分教师认为:执教教师问题设置,目标基本达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偏重创作路径的引导,而忽视了实践海报创作的教学,使“教”与“学”的一致性存在一定问题。教研组结合研讨意见,对教学设计形成修改方案。

1.课题导入及情境创设

通过让学生体验那达慕项目或是舞蹈动作等,感受民族精神和特有的呈现方式。通过课堂的实践体验来丰富感知,提升情境氛围。

2.“教、学、评”一致性

为解决结合主题化、情境化的学生单元项

目化任务推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在美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建议下,增加海报范例,供学生主题海报创作学习与借鉴。

在阶段性的教研教学实践后,教研组进行复盘反思。在教学上形成以下共识。

(1)要关注课堂活动任务设置的合理性,要能够回应主题,解决实际问题。

(2)要围绕大单元学习活动任务设计课时作业设计,围绕主题开展学生活动。

(3)要重视课堂大单元学习目标及任务,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同时,教研组针对教研目标,围绕教师经历与教研路径开展总结梳理,梳理研讨路径,运用评估工具反思阶段性的教研活动得失,并对相关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形成后续教研及教学活动的改进措施。

高中艺术学科“围绕核心素养,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展开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主题教研课例研修记录单如表3所示。



三、活动收获与展望


(一)收效

艺术教研组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借用工具构建了一条从“个别经验—集体验证—问题深化—合作提升”的教研迭代通道。通过新教研项目、教研工具,我校艺术组日益走向一条规范、高效、品质的教研之路,并在区内多次开展系列化教研展示活动,得到市区艺术教研员、新教研项目负责教师的一致好评与肯定。与此同时,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师们的研究能力也逐步提高,形成了教研、教师、学生、教材“四维互动”的教研机制,并且以其内驱力、凝聚力、教学力,“三力”合一反哺教学,逐渐形成具有复旦中学特色的艺术教研组教研文化。

(二)展望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教育的变革和重塑。在深度教研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从广度、深度、参与度三个维度来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转变教研方式,加强教研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利用“长宁教育数字基座”实现教研工作方式的创新,借助智慧平台开展专题研讨,上传各类学习资料;利用多种备课资源,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进行课例研修,扩大区域讨论范围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教研组以“双新”为依据,以单元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教研为支架,以深度教研的探索为行动依据,以教师和学生为落脚点,逐渐形成了复旦中学艺术组教育教研新样态。教研走向深度,教学走向深度,让学生真正得有所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相信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期盼,就让我们共同守望,相约美好和未来!

本文内容源自《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幼儿发展优先的新教研”专刊。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