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初中语文
★
一、比赛主题介绍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其中必备品格的养成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不仅依托于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也有赖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如理性精神的培养、实证意识的形成等。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如果认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听9就是用耳朵‘读9,‘说9就是用嘴巴‘写9”,那么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可以化约为阅读、写作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是顺利完成某种读写活动并直接影响读写活动效率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阅读、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读写能力的形成依赖读写技能的掌握。读写技能是个体为完成读写任务,以一定方式、程序组织起来的智力动作系统,表征为在完成具体情境(或文本)中的读写任务时能顺畅甚至自动化地提取相关的读写策略。因此,读写技能的形成依赖于熟练掌握一定的读写策略。读写策略是个体为了完成某一具体读写任务,经过慎重思考后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表现为一定的读写思考方式或思考程序。思考源于问题,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走向纵深。在解决读写任务的过程中,根据目的,首先要形成一个核心问题,然后分解这个核心问题,产生若干个下位问题,构建起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一条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链。每一个问题都承载了一个思考要素,这一条问题链反映了解决核心问题、达成读写目的的思考过程及伴随过程的思考方法。因此,读写策略可以表征为一系列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
读写策略的掌握依赖于“做中学”,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读写策略需要设计相应的语言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加强读写策略的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是将读写策略转化为读写技能的关键。指导学生将解决单一具体任务的读写策略直接运用于后续学习所面对的更多任务中,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后续学习面对的任务是多变的、复杂的,这种机械的运用是一种缺乏“弹性”的迁移。有效的“迁移”应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过程,即能根据新的任务对已有的读写策略采取一定的损益。增加“弹性迁移”的途径既可以是指导学生解决一个具体读写任务后为他们提供相似的读写任务,帮助他们归纳出解决这一类任务的读写策略,进而抽象为一种思维图式;也可以是指导学生从已解决的读写任务案例中抽象出解决这一类任务的思维图式,并在类似读写任务中进行实践、内化。有效的迁移还应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动态过程,主动分析任务,探寻策略,监控实施,评估结果,反思调整。因此,需要强化单元教学设计,聚焦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设计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抽象、迁移、反思、修正、内化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迁移、内化某一类文体的读写策略创设必要的学习经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而单课时的语言实践任务的设计与读写策略的指导需要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某一类文体读写策略的实践、迁移、内化。
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读写策略指导的效率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202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该文件指出“坚持全面赋能。以信息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治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变革”。因此,本次教学比赛也倡导参赛教师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语言实践任务的设计,提升读写策略指导的有效性,探索“技术赋能,素养落地”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比赛要点说明
这次比赛的主题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评选活动包括笔试、教学设计、教学展开过程、答辩。
自2012年开始,中学语文教学评选活动已运用了笔试的形式,本次初中语文教学比赛继续采用这一形式,检测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语言实践任务”“读写策略指导”的理解力,有阅读,也有写作,分数权重约占整个活动得分的20%。
教学设计(教案)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本次比赛中,参赛教师可以上阅读课,也可以上写作课。参赛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单元教学设计”与参赛课的“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应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课时建议、单元学习内容、单元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应聚焦单元教学目标以读写策略为主线建立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化设计,应强化单元学习活动的结构化设计,应强化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作业目标、单元评价目标的一致性。
参赛课的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材因素,更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课时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过程、语言实践任务、练习举隅等,都需作具体的说明,每一说明都应体现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环节的设计,不要只是罗列几个问题或几个语言实践任务,要说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或为什么要设计这些语言实践任务,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或语言实践任务的基本路径是什么,问题或任务的思考与解决怎样体现读写策略的指导。教学实施自当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但不是教学设计的再现,而是要依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及时地调整已有的教学思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节奏,尤其是学生的活动量与思维容量,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参赛教师应严格遵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中学40分钟。
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时间为20—30分钟。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学反思,即对已上的课作出自我评价。第二,问题探讨,即从这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如文本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语言实践任务的设计、读写策略的指导与课堂中提出的主要问题的关系、某一环节展开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等。一般由评委提问,参评者依据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第三,思想认识水平体现,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已有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认识,如怎么理解和体现“语言实践任务”“读写策略指导”等。
教学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不同的等第,而是为了深入思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炼汇聚已有经验,探索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