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高中语文
★
一、比赛主题介绍
落实单元任务,是上海高中语文自2019年9月以来“使用统编教材,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这里的“单元任务”特指教材必修两册、选择性必修三册在单元最后所呈现的单元学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它们在呼应任务群目标与内容、体现单元重点、整合语文三大实践活动、构建更为复杂的情境方面,确有示范性与启发性。
“创设任务”则是要求教师调动过去五年在落实单元任务的教学、教研中形成的各类经验,其中必然包括对于任务群所涉单元的教学目标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学生面对复杂任务所表现出的多样态学情的更为细腻的体察,依托上海在教学基本要求方面的持续思考,借助《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要点与单元实施》等同类型资源,设计具有原创性的任务。这一任务不应是“活动”“问题”的翻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一件事”,而是作为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单元,直指目标,不琐碎,不离散;它整合三项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复杂而适切的、作用于学生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情境。
教师要寻找任务完成的关键点——它既决定着任务完成的最终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又是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遭遇到的或显或隐的障碍,针对这个来提炼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此来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推进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互相激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能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并且在这一学习经历中,进一步地丰富、深化对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认识,发展思维,滋养审美,积淀文化。
所谓“促进互学”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地认识与发现针对某一类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它们既与鲜活的听说读写经验相融合,而不再只是抽象化的策略性知识,又来自同龄人,其共情启智的可能性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得以增强。引导学生在研讨交流活动中,学习倾听,关注他人表述中的那些不同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思考,理解其合理性,吸取他人之长,同时留存疑惑;尝试沟通,专注于共同话题,围绕分歧点、置疑处,表达自己的困惑、怀疑以及见解,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指导学生在梳理展示活动中,审视任务完成的过程与结果,一方面要关注过程中或未能直面、或浅尝辄止、或遗漏未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任务结果所呈现的已有认识,分析其局限性,即尚存在的不足有哪些,探究其可能性,即还可以做哪些思考,还可以形成什么假设。
无论是“创设任务”,还是“促进互学”,都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水平,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有规划、创造性地设计与实施教学。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可联系,明主次,慎统整;要关注共同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学习重点、呈现方式和深度广度的差异。
同时,又要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鼓励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信息技术。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在更广阔更多样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创设任务”,贵在创新,重在落实。“促进互学”,是在围绕单元任务落实、关键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中,教师借助环节设计安排、资源组合转化、对话穿针引线等,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通过体验、分享、借鉴,实现经验的彼此联系、相互激发,乃至于逐步丰富与提升。
二、比赛要点说明
这次比赛主题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评选活动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答辩。
参赛教师须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而不仅仅是参赛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又要深入统编教材,而尤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加强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应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无论是目标的确定也好,还是作业的设计也好,都离不开从不同维度出发的、对于学情的分析。
单元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如“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任务框架”“单元课时安排”,以及单课时(每单元8—9课时)教案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需作具体的说明,每一说明都应体现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不要只是罗列几个问题,要说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单元任务是怎样的关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怎样体现读写思路、方法乃至于策略的指导。单元教学设计分数权重,占评选活动总分的20%。
课堂教学实施自当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但不是教学设计的简单再现,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及时地调整已有的教学思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节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容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且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提炼经验,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彼此分享,接力借力,取长补短。参赛教师应严格遵照规定的时间(一课时40分钟)完成教学。课堂教学分数权重占评选活动总分的75%。
参赛教师须参加答辩,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不超过20分钟。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学反思,即针对已上的这堂课,结合全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就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落实、策略方法的指导等,作出自我评价。第二,问题探讨,即从这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如文本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单元任务与课堂中提出的主要问题的关系、某一环节展开中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等,一般由评委提问,参评者依据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第三,思想认识水平体现,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已有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认识,如怎么理解和体现“单元教学”“学习经历”等。答辩分数权重占评选活动总分的5%。
教学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出不同的等第,而是要深入思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炼汇聚已有经验,探索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