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文摘   2024-08-28 20:00   上海  

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中学地理


在2024年举行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中学地理学科基于“素养落地,技术赋能”年度比赛主题,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关教学建议,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学科主题,旨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好地凸显学科特质,丰富学习体验,提升课堂管理,在推动学科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延展学科育人功能,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具体说明如下。



一、比赛主题介绍

01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英语缩写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关于信息的采集、发送、传输、接受、存储、交换、识别、处理及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一般包含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智能化等领域。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从早期使用传统多媒体工具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辅助教学应用,到之后各种有关学科类软硬件新技术的教学实践,以及发展到目前有关热门、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尝试,其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应用过程。

从涉及软硬件角度,目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教学辅助设备、课堂管理方面的软件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通识信息技术;另一类是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遥感技术等获取、整合、处理、生成地理信息的技术综合,具体包括遥感技术 (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三方面核心技术,此类地理信息技术既体现地理课程内容,也是地理学习工具。

02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深化应用中技术本身的更替发展外,技术应用的关注点也需从工具技术转为学科育人;从学科知识的落实转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师预设性设计的实施转为学生生成性学习的满足;从教学单环节的结合转为教学全过程的融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说明。

1.凸显地理学科特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地理空间分析、综合分析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过程,搜集适用的专题网站、专用软件、数据模型、应用程序等,筛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趣味性的资源,来模拟各类地理事象,演示其形成过程,探究相应的地理原理与影响,在直观、实时地理情境的营造中感知地理环境,探寻地理规律,认识地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2.丰富地理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课程标准提出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基于全媒体资源的探究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模拟学习,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的学习等多种具体方式。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在跨时空仿真环境中进行地理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为不能外出的学生提供地理实践的替代性体验;计算机软件可以应用大数据提供复杂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选择,使得地理模拟决策学习更接近真实世界以及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式学习之外的补充学习方式体验;在网络学习平台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体验基于互联网资源共享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促进地理素养习得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作为学科知识来教,又可作为学科工具来用,尤其是后者“会应用”,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其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实效。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中图层叠加、数据处理、地图渲染等功能将区域可视化,以区域视角分析地理环境,归纳区域特征,总结区域联系与差异,可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此外,图层叠加、动态模拟等涉及多地理要素空间关系的可视化,涉及地理时空信息的整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也通过亲自操作相关软件,利用地理数据绘图,图像分析和处理,再结合有关网络查询、社会调查等过程,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力;最后,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模型演示、数据缓冲区等功能开展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可指向人地协调观的习得。

4.延展学科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在助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还可力求进一步尝试功能的外延,如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如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呼应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当然,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度的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5.助力课堂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还可从更全面的教学应用场景出发,构建信息化的辅助教学管理系统,帮助教师形成完备的课前学情诊断、课中教学互动以及课后即时反馈等。

如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调查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学习水平与兴趣,以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帮助教师把握学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借助网络交流工具或创设虚拟合作空间,实现全体学生的协作与思维互动。教师可通过平台教师端实时查看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师生间即时沟通、协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有关AI尝试交流,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借助专门的智能教育平台或网络小工具处理作业,获得准确反馈与精准分析。在信息化条件较好地区,这些功能往往集成于类似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等网络智能教育平台中统整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与高品质的教学互动密切相关,因此判断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前提也在于教学的互动品质,即能否创设更多的积极互动的机会,能否解决互动中的学习问题,能否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疑问。若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参与度低、技术与教学割裂,素养习得欠缺,那么即使“信息技术”多么出彩,也不能与“教学”的先进画上等号。



二、比赛要点说明

在市级评选活动的总体要求下,参加教师要撰写一份教案与一份教学说明执教一堂课及参加一次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若干说明如下。

教案

教案可以是简案,还应包括:“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作业与评价”等方面。“教学任务分析”应包含课程标准分析与学情分析两方面;“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中应罗列所需的具体技术和资源的名称或类别;“教学流程图”中应包含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信息;“教学过程”应简明扼要地对重要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为呈现教学整体化构想,在“教学任务分析”前需要对课例所在单元作整体教学说明,具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规划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可从学科素养习得、教学价值指向角度作概述;单元规划可采用图表形式呈现单元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和单元实施的课时安排,并指出执教课例在单元规划中的相应位置。

说明

教学说明应围绕主题关键词,重点介绍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特点及目标达成等方面的想法与做法。具体而言,教材处理可相应介绍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策略可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介绍多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协同;教学特点可立足主题关键词作有针对性、特色性的说明;目标达成应围绕“素养习得”的理念来介绍期望目标的达成。此外,还可以对课时设计中所蕴含的单元设计构想作简要补充说明。

授课

由参加评选的教师对本人所教的教学班全体学生,按选定教学内容在本校上课,学科评委小组前来听课。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呈现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素养的习得,更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与师生的有效沟通。力争凸显教学的实效。

考核

考核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时间为15—20分钟。主要围绕活动的主题对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与问题探讨。对专家的提问,应实事求是地作答。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