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活用历史叙述,提升历史素养

文摘   2024-08-22 20:00   上海  

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中学历史


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中学历史学科比赛的主题是“活用历史叙述,提升历史素养”

自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先后组织了三场主题为“叙事见人,论史求通,学史重法”的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对“叙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与运用策略,形成了初步的共识。近年来,也开始将这些共识逐步运用到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反响。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两本历史课程标准的颁行,尤其是统编历史教材在全市的推广使用,广大教师对于历史叙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一则是因为历史叙述作为教学目标,已被写入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成为教学乃至评价的一种导向;二则是考虑到无论是初中的“通史”教学,还是高中必修的“纲要”教学、高中选择性必修的“专题”教学,都要从长期以来满足于“开中药铺”罗列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向由历史过程的叙述揭示历史认识的路径与方法,这一“转变”颇具挑战。因此,有必要借助本次比赛,推动关于“历史叙述”及其对于提升历史素养的深入研究与探索,以期在原有认识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进步。


一、比赛主题介绍

01

历史叙述的史学定位和课程导向

中外传统史学关注人物、事件的叙史方式,大家比较熟悉。近代以来史学的发展呈现出丰富的面向,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也曾受到过挑战,但从最近几十年的趋势来看,历史叙述又因史学方法论的拓展和历史认识的深化被赋予新的内涵。以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一种历史上的组织或制度等为对象所做考证、排比、叙述性的历史研究方式,也就是微观史学的这种研究方式及技巧,给予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诸多启示,尤其是这种叙述方式隐含的史学思想方法意义,比如更为关注人、生活与社会图景之间的关联;在事例选择、表达逻辑等方面更趋严谨,不少采用“排除了……,便可说明……”“如还能提供……,则可证明……”“即便无法……,也可见到……”等表达句式,论史的证据意味更为突出,较为充分地彰显出历史解释讲求自身逻辑的特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肯定了历史叙述的价值意义,对历史叙述提出了新的诠释及要求。《2020修订版课标》《2022版课标》都指出“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这一诠释赋予历史叙述双重的含义,即这种叙述既是对历史本来面目力求客观的表达,又隐含着表达者对历史的认识。相应地,两本历史课程标准都在事关教学、评价的“学业质量”中进一步强调了叙述的重要意义。《2022版课标》在学业质量的第三层级 (其实也是最高层级)“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中提出:“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这里的叙述当不只是指向包含了概述、论述等一般意义上宽泛的表述,而是指向对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表述,且这种表述中隐含着对时代特征与基本线索、规律的认识。

《2020修订版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中提到“能够运用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等,不仅强调了叙述,也强调了更为细致且带有细节色彩的描述要求,这种要求均被置于水平2而非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叙述这一要求的基础特征。可见,历史叙述已被抬升到培养历史素养的层面作出了审视。

02

历史叙述赋予历史教学新的价值

强调历史发展的过程,并非这次课程改革新出机杼,它本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秀传统。重视叙史见人、以人系事,强调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现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而凸显历史的丰富多彩以及历史人物的品格、智慧、作用等,本是常态。但也不可否认,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仅以背景、条件、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等“开中药铺”般的罗列结论,忽视历史发展过程,忽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位作用的现象。应该说,历史固然不止于某年某月某日发生某事,历史固然需要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成果等作追本溯源的探究和富有前瞻意义的价值判断,但这种“探究”和“判断”都是隐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从“过程”中分析、归纳、提取、总结而来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忽视了历史过程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了历史过程中“人”的教学,空谈历史认识的要素及结论,不符合历史学习及认识的本质内涵。

所谓历史过程中的“人”,既是指创造历史的人,也是指认识历史的人。因而这个历史过程,不只是历史本身的发展进程,也指向历史认识的历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叙述,不仅是为了展现历史进程中人的情感、行为、智慧、思想、品格等,更是为了穿透历史认识过程中人的态度、立场、观念及其内含的逻辑。也可以这样说,叙史见人中的这个“叙”,其实是隐含着“论”的,是“叙”与“论”的有机结合,是包含着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甚至也是有助于达成家国情怀的素养目标的。

03

活用历史叙述需处理好三组关系

(1)个体与群像。历史叙述可以根据教学立意与组织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中选取一个核心人物,或是集合几个重要且互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姑且称为“群像”),以其“所见”“所闻”“所思”“所为”组成教学的主要线索,或是直接架构成突破内容主旨的主体结构。无论是人物个体还是群像,无论是主要线索还是主体结构,都应尽可能考量叙述语言在规范准确的同时做到生动形象,凸显其“活泼”性。

(2)叙史与论史。叙史在选材上应立足基于史实、典型恰当、详略得当,注重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叙史的“叙”不是狭义上的教师或学生讲述,也应该包含着问题的设计,在设问上应紧扣内容主旨,抓住关键细节,注重设疑激趣,其实,这种问题的设计多半指向的是“论”,因为叙史中蕴含着论史,本质上也体现了教师的“学史”示范,透过“叙”可以窥见叙述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单方面的叙史不是终极目的,引导学生模仿、迁移史学思想方法才是归宿,或者说,由教师的“叙”走向学生的“叙”才是教学的应有之路。借助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迁移的师生行为模式处理好教学中叙史与论史的关系,可以使历史叙述在教学中展现出“活动”的特点,即以师生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学史方式,完善学生的学史经历。

(3)主旨与目标。历史叙述的前提是对于课程内容主旨的准确把握,叙史的过程隐含着史学思想方法目标。不是为叙述而叙述、为过程而过程,叙述有中心,主旨就是中心;过程有方法,遣词造句、条理结构,乃至以个体或群体命运隐含着历史发展的大势,这就是方法。处理好主旨与目标的关系,是历史叙述的前提,也是使历史叙述呈现出“活力”的关键。

基于上述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叙述价值定位和实践探索的认识,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中学历史学科将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历史叙述的认识及运用水平、提升历史素养的达成度,作为考量历史教师史学及教学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本次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比赛的评选标准既要看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精准程度,又要看确定教学目标的合理程度,更要看基于主旨和目标的历史叙述所显示出课堂“活泼”“活动”“活力”的效度,进而考察这种效度是否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同时,鼓励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我们将以此作为衡量一堂历史课是否优秀的标准,作为衡量历史教师“叙述”背后所呈现出的史学品质和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二、比赛要点说明

本次教学比赛包括撰写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与参加专业能力考核。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包含参赛课所属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参赛课的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应包括单元内容主旨、单元教学目标、单元课时建议、单元内容结构图示、单元活动设计和单元作业设计六个栏目。“课时教学设计”应包括内容主旨、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结构板书、作业设计和资料附录八个栏目等。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历史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所显示的“活泼”“活动”“活力”的效度。同时,参赛教师应严格遵照规定的时间(中学为40分钟)完成课堂教学。

专业能力考核

专业能力考核的主要形式为答辩,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后,时间为15—20分钟。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反思;二是问题探讨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