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聚焦学科基本观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文摘   2024-07-24 20:00   上海  

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


2024年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以“聚焦学科基本观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为主题。为了进一步明确此次比赛的主题、流程和相关评价规则,现就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比赛主题介绍

01

背景与目的

本次比赛立足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教师基于“双新”进行教学,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者以下简称“新课标”),善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打好“组合拳”,“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02

内涵与要求

根据主题,所有参选教师均应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依据新课标准确把握统编教材单元主旨及其内含的学科基本观点,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以议题为牵引,通过情境创设、学科任务安排、活动与评价设计等开展单元教学,立足一体化中不同学段定位,以加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为抓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凝心聚力上好思政课。

1.聚焦学科基本观点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里的“道理”主要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好基础教育学段思政课的“道理”,就是要依据课标、用好统编教材,立足一体化中不同学段定位,引导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学科思维方法理解、认同并能够论证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学科基本观点。在开展思政课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聚焦学科基本观点,主要表现为把握好教材单元内含的学科基本观点,即单元中蕴含的学科大观念。

在把握单元学科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首先是学深悟透,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准确把握思政学科基本观点的根本前提和要求,对新思想理解得“准不准”“深不深”“透不透”直接决定了对思政课程理解得“准不准”“深不深”“透不透”。

其次是凝练主旨,即凝练教材单元的内容主旨,这是准确把握思政学科基本观点的中间环节,依托课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材单元导语和栏目等,通过梳理单元内容表述逻辑和核心知识结构,凝练本单元主旨。

第三是提炼观点,这是准确把握思政学科基本观点的关键一步,在凝练单元内容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等方法,提炼出内含的学科基本观点,同时结合前述步骤所梳理的核心知识结构,特别是梳理时所运用的学科思维方法,形成“核心知识—学科方法—基本观点”单元逻辑体系。

2.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亟待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目标和实践表征,也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根本要求。其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关键抓手,只有牢牢把住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才能让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加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让思政课的实效性切实提升,才能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具体来说,在本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关注“思政课单元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针对性”,主要围绕精准分析学情、合理设定目标、科学设计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估。

一是精准分析学情,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主体基础,依托已形成的单元逻辑体系,转换为学情调研的具体问题,通过课前学习单、导学案等预习任务,收集、梳理、归纳和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情况,预估学生的认知起点。

二是合理设定目标,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基本表征,通过对课程目标要求、单元学科基本观点、单元逻辑体系、学生认知情况、课时安排等的综合分析,设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力求素养导向、整体表述、聚焦结果、具体可测、前后关联。

三是科学设计问题,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关键要素,也是联结学情和目标的桥梁纽带,这里所说的“问题”,具体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及其逻辑关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当基于目标、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说、敢说话、说得不一样;教师的一系列教学问题之间应能构成一条“逻辑链”,依托这条“逻辑链”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纵深,指导学生体验学科思维路径,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科思维品质的提升。当然,教师具备了科学的问题观,并不代表学生就能自然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安排学科任务、设计学科活动与评价,用“讲故事”“析案例”“带实践”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有效的学习经历。

同时,要把教学问题设计的价值意蕴尽可能彰显出来,就必须打通课堂实施这个“最后一公里”,其关键则在真实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在充分预设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及时回应。依托情境,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大量琐碎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作共性把握和整体性思考;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比较宏大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解问题,作具体的思考,并尽可能提供“支架”;教师应及时梳理学生问题提出的不同视角,通过提示、追问、反诘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表层问题向深层次问题“挺进”;教师应努力尝试以自身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流程演示,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无论是把握学科基本观点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还是前述提及的各个具体方面和要点,都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彼此之间辩证统一,如何系统观照和整体实施,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力。

此外,在本次评选过程中,我们也将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以及用好现有的“研训一体平台”和“三个助手”等数字化平台工具赋能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通过多样化数字技术手段开展基于学科基本观点的针对性教学,将会激发思政课教学中的要素“耦合效应”,“守正创新”将会在真实的课堂生成中得以充分表达。



二、比赛要点说明

比赛内容

比赛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环节,以及其中对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当由所选课时所在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本课时教学设计共同组成。教师应当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依据新课标,用好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技术与资源应用、教学活动基本流程以及作业与评价设计方案等,并配以简要教学设计说明,同时在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下,重点展现本课时教学设计(可参考发送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整个教学设计应统筹兼顾、详略适当,建议适当采用结构图示、表格等形式有逻辑地展现课堂教学活动安排。本环节占比15%

2.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师依托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等的集中展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贯彻主题要求,根据具体学情把握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并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能力水平保持基本一致。

学习活动的开展,须与教学目标相呼应。教师应当发挥好主导性作用,注重在联系实际、有层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掌握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践能力。本环节占比70%

3.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即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对教学整体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反思不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重复阐述,而是要在阐释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其中有待改进、有待调整的方面开展叙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学科价值观念、学科必备品格、学科专业功底和教育教学能力等都将进一步展现。本环节占比15%

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操作要点

(1)听课和上课。上课时间40分钟,上课学生必须是本校本班所有学生。听课过程中,其他无关人员不应参加。

(2)教学设计。本环节包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授课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文字稿”和“教学课件”等相关资料,教师应按评选活动规定的时间、路径上传。此外,参赛教师于授课当日将相关资料提供给所有评委。

(3)教学反思。本环节以面试答辩的形式进行,参赛教师于课后进行15分钟答辩。

2.注意事项

(1)须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并按照正常教学进度。

(2)各环节如出现明显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实行一票否决。请特别关注涉及意识形态、法律法规、民族宗教、理论观点、师德师风的内容表述;关注教学中使用地图的规范性;关注国旗、国徽等标识的规范性。

(3)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参赛教师等相关人员不得出现以任何形式向比赛组织方、评审人员打招呼、打探消息,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平公正的行为。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