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多元支持,精准教学,适宜融合

文摘   2024-09-11 20:00   上海  

2024年度上海市中小学

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说明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多样性,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安置方式、适合的学习内容、个性化的支持和教育服务,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与《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中对促进特殊学生的适宜发展、推进融合教育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们需要深入开展不同教育安置方式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对特殊学生开展科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充分认同并理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丰富适切的教学策略与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


一、比赛主题介绍

本次特殊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主题“多元支持,精准教学,适宜融合”是2020年“信息技术赋能个别化教学”主题的延续和拓展,回应了新时代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多元支持”是基于特殊学生特点的必然学习需求,也是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特殊学生学习赋能的具体体现;“精准教学”是基于特殊学生评估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诉求,也是个别化教育落实的重要抓手;“适宜融合”是融合教育推进中特殊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特殊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在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学生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确保个性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致力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相融,让特殊学生各方面素养落地,实现全面融合与共同发展。

01

多元支持

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学生因其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在学习方面需要获得教学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师应当确保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包括教材、教具、辅助工具、数字化工具等。例如,针对视觉障碍学生,可以提供盲文教材和特殊的听觉教学资源;针对听力障碍学生,可提供更多丰富的视觉教学资源或伴有手语信息的资源;针对自闭症学生,可提供结构化程度较高的视觉材料与丰富的图片沟通系统;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可提供直观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具与趣味性强的互动材料;针对肢体障碍的学生,可提供支持他们操作的辅具或通过高科技产品补偿其运动功能的不足。

(2)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实施。特殊教育目前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面向不同安置方式、不同学段的特殊学生,采用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应按需多样化、多元化。根据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它可以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实施,或采用走班教学的方式实施,也可以小组学习方式或一对二、一对一地实施个别化辅导与训练。在班级授课形式下,教师可根据特殊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差异化目标,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设备与辅具,教学方法上需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同时要充分运用支持性的教学策略,如采用学习任务单、同伴辅助、助教协同等,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

(3)学习支持团队的建立。学校可建立特殊学生支持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家长、康复治疗师、心理辅导教师、生活保健教师等。通过团队合作,在不同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

02

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独特需求。精准教学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材、学校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课堂管理等因素,以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要实现精准教学,需充分考虑以下关键流程。

(1)全面客观的评估。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特殊学生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上,还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精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领域评估与学业评估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学生在学习本科目、本单元、本课时的学习基础、先备能力上的差异,分析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中具有的优势或困难点。

(2)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教师需在评估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其学期、单元以及课时的差异性学习目标。例如,针对语言障碍学生,可以制订特殊的语言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自闭症学生,可以制订特殊的沟通交往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沟通能力,等等。

(3)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教师在关注学生实际的同时需依据各类教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需依据课标中的内容与要求,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要求,探索以单元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重构。

(4)定期追踪评估和调整。教师需定期、纵向追踪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例如,针对某学生在某科目的学习困难,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最适合他的学习方式,以确保教学的精准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落实。

03

适宜融合

(1)教师之间的合作。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融合教学方案,通过团队合作,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教育服务。

(2)包容性教育环境。学校创建包容性教育环境,特殊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各类特教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特殊学生与其他学生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多元支持,精准教学,适宜融合”这个主题不仅是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责任,也是一种融合教育理念的体现,可以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其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合的目标。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特殊学生的适宜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文明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二、比赛要点说明

通过对教师在多元支持、精准教学促进学生适宜发展的实践和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本次比赛将从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答辩三个方面考查参赛教师能力素养,并考查参赛教师将比赛主题落实到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

比赛课范围说明

1.单元教学设计与教案

参赛教师须提供单元教学设计与参赛课教学设计各一份,须凸显本次比赛主题,占总评的15%。普通中小学、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有新教材的年级与科目需使用新教材,其他年级或科目教材使用不做规定但须体现课标精神。

单元教学设计要求达到:①单元规划清晰,有单元名称;②单元目标对应课标要求明确、符合学生实际;③单元内容结构化呈现,并能体现内容之间的联系;④单元活动设计恰当,写明活动内容与要求;⑤单元资源准备体现为特殊学生学习提供的各方面支持;⑥单元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完成的多种方式,如操作、口头表达、书画等;⑦单元学习评价关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多维度,设定可观测、可评量的评价标准。

参赛课教学设计要求达到:①精准学情分析。分析全班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经验、认知与能力基础、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②深研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能力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③设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学生实际,描述学生经历学习实践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④教学重难点准确。⑤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丰富,能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⑥完整设计教学过程,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包含的教师活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运用的方法策略等)与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包含差异性活动),并须写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实践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⑦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规范合理,能体现学习内容的主题结构,能为特殊学生学习提供视觉结构化的支持。⑧巩固练习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不同学生的课业、作业练习的内容、形式设计的针对性。⑨进行教学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的说明,体现如何合理应用多元化支持手段开展教学。⑩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每一名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以单元教学设计中某一课时或某一活动开展,占总评的70%。教学实施要体现差异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任务要呈现递进性、可选择性;教学活动组织有序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支持、人员支持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加强师生沟通,加强协同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赛教师在本校上课,集体教学对象必须是该班所有学生;教学内容应是学校正常教学进度或康复训练的内容。教学形式可以集体教学、小组或个别教学,可配备助教。参赛教师应严格遵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因特殊教育跨多学段且教学形式多样,集体与小组教学一般学前30分钟、小学35分钟、中学40分钟,个训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课堂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标适切、基于学情,体现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容量恰当、多样式呈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教学组织有序,环节清晰、紧凑;教学方法与手段恰当;教学资源和相关技术利用合理、有效;教师基本素养与教学技能好;教学目标落实,学生适宜发展。

3.课后答辩

课堂教学后,参赛教师应参与答辩,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答辩占总评的15%

答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①教学反思,即对已上的课进行自我评价,包括经验与改进两个维度;②问题探讨,即针对本堂课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由评委提问,参赛教师依据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③教学理念体现,即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聚焦比赛主题,阐述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后的思考。教师应充分认识并理解教学比赛主题;对主题落实于课堂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和操作策略;能反思自己所实施教学策略的成效,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官微:聚焦杂志精彩内容,提供投稿和征订方式,培训活动报名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