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野调查背景
乌珠穆沁是蒙古族古老部族之一,相传他们几百年前生活在阿尔泰山长满野葡萄的地方,从事游牧狩猎的同时还采摘葡萄酿酒为生。后因多种原因辗转迁徙,目前定居在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两个旗和蒙古国境内。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他们自称为“乌珠穆沁”——来自葡萄乡的人。
东西乌珠穆沁旗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还从事游牧生活,是蒙古族长调传承最好的地区。乌珠穆沁长调悠长舒缓,有着精美的装饰技巧和独具风格的演唱方式。这里男女老幼多数人会演唱长调民歌,普及度很高。2021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9月27-30日,非遗学院乌兰其其格老师和查干夫老师带领学生赴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观摩当地民俗仪式与音乐活动。调查一行人包括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业方向的孙玉琪(2022级)李嘉欣(2023级)徐东昌(2024级)书圆(2024级)一行6人。查干夫老师是2024级传承班导师、乌珠穆沁长调自治区级传承人,本次是她创建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传习所”成员民间艺术家哈扎布先生73岁祝寿仪式,据说有很多歌手参加活动,这也是促成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出发路线
图1:行程路线
我们一行人早晨07:30乘坐滴车出发。全程十个小时,途径乌兰察布、锡林郭勒2个盟市的6个旗县——四子王旗、西苏尼特、东苏尼特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
第一站四子王旗:四子王旗前身为四子部落。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卜图·哈撒尔的第十五代孙脑音岱,生有四子。这个四子部落原居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后因连年战争迁居于此。《清史稿·地理志》:“明为阿禄喀尔喀所据,分与四子,号四子部。”四子王旗因此得名。元为净州路。明为厄鲁特蒙古所据。清崇德元年(1636年)置四子部落旗,属乌兰察布盟。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属绥远省。1950年改称四子王旗。
第二站苏尼特右旗和左旗。“苏尼特”系蒙古语,由古代蒙古氏族名称演变而来。苏尼特左旗以该部落来此定居而得名。我们在苏尼特左旗的小餐馆品尝了当地有名的沙葱羊肉包子。
图2:途中的美食
接下来就是阿巴嘎和阿巴哈纳尔草原。阿巴嘎旗:阿巴嘎”为蒙古语,意为“叔叔”,因原部落首领布赫·别力古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得其名。目前锡林浩特市管辖部分地区以前是阿巴哈纳尔旗的领地,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是著名的潮尔道盛行的地方,可惜我们本次只能望着窗外茫茫原野,匆匆而过。途径西乌珠穆沁旗领地后,18:00点左右我们到了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由于本次没有去牧区的机会,因此查干夫老师带领我们下车拍照留念。
图3:途中美景
图4:合照
图5:途中美景
图6:乌兰其其格老师与司机师傅
夜幕降临,临近20:00我们到了乌里雅斯太镇。哈扎布老阿爸家人一路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我们下车定好旅店就去拜访老人家。
图7:到达当晚拜访哈扎布阿爸(右二)
晚上,乌兰其其格老师的朋友塔林图雅阿姨请我们吃了涮羊肉。我们也感受到锡盟饮食特点和热情好客的民风。
图8:塔林图雅阿姨的盛情招待
三、参与仪式前情概述
路上十个小时的车程,乌兰老师和查干夫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一系列长调音乐相关的知识,还有关于我们此行的目的——祝寿仪式。
问到关于祝寿仪式的内容时,两位老师向我们解说:目前老人们为了照顾孙辈读书基本定居在镇里,活动也在乌里雅苏太镇进行。本次祝寿仪式分为两场,头天晚上有一场“乃日”宴会。“乃日nair”在蒙古语中的基本词义是“团结”“和谐”的意思,也是游艺活动、宴会活动的名称。从前人们以游牧为生活,聚会的场合基本都会一起唱歌,尤其是仪式场合的宴会歌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凝聚的氛围和力量。
祝寿仪式的安排根据场合和规模的设置有所区别。有的人家从简办,只有头天晚上的祝寿晚宴;而有的人家办晚宴之余也会举行一些赛马、摔跤和“瑟颖”——掷骨头子(羊的脚踝骨)比赛;有的会在第二天为来宾们另举办一场招待宴会。本次祝寿仪式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老人家祝寿,要设晚宴。早上要在固定时辰去家里送上礼物和祝福,具体时间取决于过寿老人的生辰属相。下半场是第二天答谢宾客的午宴,在城镇饭店举行,也会有相应的节目和游戏。
四、大家想说的话
1.徐东昌:“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村场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九月是踏秋的时节,也是登门会友的好时候。我们乘着清秋的风,踏上由呼和浩特往东乌珠穆沁的田野之旅。
呼和浩特往东乌珠穆沁约900公里,驱车需10-12小时左右。我们先后途经了四子王旗、苏尼特、阿巴嘎、锡林浩特市境内和西乌珠穆沁旗,最终抵达东乌珠穆沁旗。这段由蒙中往蒙东的旅程沿途风景各异,美妙绝伦,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上述地区进行简要介绍。由呼市市区向北,沿209国道行驶约100公里,即到四子王旗。常听人说,大青山是座福山,它挡住南来的暖湿气流,进而使呼市有了丰沛的降水。从地貌上看,四子王旗相较于呼市,确有大风沙、稀疏植被、干旱的气候特点。
四子王旗向东约五小时车程,便是以羊肉著称的苏尼特了。途径时,正是午餐时间,司机师傅说:“苏尼特羊肉是天下第一。”我不解,追问。得到的答案是:苏尼特羊是喝着盐碱水、吃沙葱长大的。当将信将疑的我们真正吃到苏尼特羊肉时,只有幸福的泪水不断从嘴角流出了。
苏尼特再向东100公里,便是阿巴嘎。阿巴嘎地区最著名的,那便是潮尔道《圣主成吉思汗》了。此曲是十首最重要的宫廷潮尔道中的一首,也是在重大的宴会上必唱的曲目。
阿巴嘎向东驱车四小时,便抵达我们的目的地—东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作为乌珠穆沁草原的一部分,有着极美的牧场和草场。美景迫使着我们停车合影,当望着水草丰美的天然草牧场和乌珠穆沁牛羊时,内心怎能不如同天地般开阔起来呢?
从呼市到东乌珠穆沁,行驶了13小时。我们用一天的时间经历了由戈壁—戈壁草原—草原的奇妙空间之旅。我们不得不赞叹,内蒙是个好地方。
图9:徐东昌(2024级)
2.白书圆:在去东乌珠穆沁路上我们跟查干夫老师聊了很多关于乌珠穆沁长调和乌珠穆沁长调 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路上查干夫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自己的长调音乐访谈和他的学生演唱的长调歌曲,最值得欣赏的是查干夫老师在北京语言学的学生们教学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那林呼和》(《修长的青马》)这首经典歌曲。随后给我们大家讲述了长调民歌的教学经验与模式。查干夫老师说学习长调有三个阶段,小学生的孩子刚开始学习长调的话就从最简单歌曲开始学习,所以《那林呼和》这首长调民歌就是初级的孩子学习的歌曲。到初中孩子们的变声期过后开始学习《金翅鸟》《乌力岭》等长调民歌,在到高中大学的时候往往唱最难的歌曲。
所以查干夫老师现场表演了一首《那林呼和》这首乌珠穆沁的长调民歌,悠扬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不知不觉跟着老师哼唱了起来。在车上查老师传授了长调民歌的韵律,不足的地方传授了给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就是田野的魅力,无时无刻关注和学习,那些照片和视频都不能记录我那一份内心的感动。只有亲身体会才会可以证明的,这一天的的学习拓宽了我的思维与视野。
图10:乌兰其其格老师、查干夫老师、书圆(2024级)
3.李嘉欣:一天的路程身体疲惫,却收获颇丰!
随着一路向北,知识逐渐充盈。有问答、有歌声,更有满满干货。路途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查老师悠扬的长调歌声和紧随其后的知识拓展,查老师提到了蒙古族的小可爱们在各个不同年龄段需对应学习不同的民歌内容。最初阶段即小学阶段所学第一首民歌叫《那林呼和》这是一首关于骏马的歌曲。从这首歌曲中又延伸出,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当中,这类骏马的歌曲一般是由男性演唱的,男孩子更能从中唱出与马相关的力量感。另外,查老师还提到了宗教歌曲的演唱,以前的女性是不演唱,只有男性的演唱。
途中老师还为我们讲了一个学习民歌的实例:
有位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老师,曾经是阿拉善传承班的学生,他拜师要学习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查老师帮他选择长调民歌《冰球宝石》。第一天传授给他这首歌曲后,第二天再见面时他已经能够唱出作品的大致框架结构了。老师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又自信,将老师的信任转化成动力,不断激励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图11:李嘉欣(2023级)
4.孙玉琪:这一次的田野对于我个人来说,开始的原因不充分,满是问号。而当你不清楚去路和目标时候,剩余的唯有尽力寻找。
十个小时的车程何其漫长又何其短暂,当老师说到“音乐生活”的时候,一切于我都有了答案。在《表演与社会》当中,李亚老师呈现了老上海江南丝竹乐手们在生活、闲暇、交友品茶时的“音乐社交”,演奏过程中的每个人都输出自己的观点,与围坐的老友对话,互相拉扯谦让共通完成合乐,音乐为娱己,审美从自身出发,这何尝不是蕴于音乐中的他们的生活。或许对我们来说,音乐表演的场域在舞台,在剧场,在观众井然有序演员兢兢业业但二者没有交流的地方,但我们忽略了,对曾经的人们来说音乐就是生活。
“乃日”因人们相聚而得名,亲朋好友星夜兼程赶来相聚,歌唱舞蹈并弹奏。人们为欢聚而唱歌,作为外来者的我们欲探究这一仪式,那么与其争论“诗乃心声”还是“诗乃文道”,不如先入乡随俗的沉浸入这仪式当中,体会简单的音乐生活。
图12:田野小队合影
END.
撰稿 | 孙玉琪
摄影 | 田野小队全体成员
编辑 | 季怡涵
审核 | 师占成 乌兰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