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先生马尾胡琴艺术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顺利开幕

文摘   2024-11-08 07:31   内蒙古  

2024年11月2日上午,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内蒙古潮尔协会、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口传音乐与数字化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数字文化音像出版社、通辽科尔沁潮尔协会、内蒙古胡尔协会、内蒙古四胡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布林先生马尾胡琴艺术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维力斯酒店贵宾楼会议室开幕。

(开幕式与会嘉宾合影)

01

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史永清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史永清表示,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蒙古马”精神,坚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以当下学术语境和多元文化视野开展对马尾胡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传播,并进行研讨交流。

(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史永清主持开幕式)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海忠,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乌兰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李波,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尔达,内蒙古电影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原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苏雅拉其其格等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海忠,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尔达在开幕式上致辞。

赵海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布林先生的艺术生涯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布林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全面系统的传承和保留了蒙古族各流派马尾胡琴类乐器传统演奏风格的核心技艺,布林先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作为马头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布林先生首次提出马尾胡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的理论体系。布林先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引路人,通过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中开设潮尔琴传承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承、传、演、研、用的综合能力,使马尾胡琴艺术得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布林先生身体力行地呵护、弘扬和发展马尾胡琴艺术,让传统马尾胡琴艺术走进专业教育、走上舞台、走向传播等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让文化遗产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马尾胡琴艺术活起来、火起来。

(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海忠致辞)

叶尔达在致辞中指出,布林先生是唯一一位完整传承马尾胡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各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并始终关注于重大主题与现实题材,创作出《牧马人之歌》《在戈壁高原上》《怀念》《叙事曲》等作品,无不反应出布林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的理念。布林先生在马尾胡琴音乐创作上做出的贡献时至今日,仍是激励着新时代人们昂扬奋发的精神旗帜。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应以布林先生为学习榜样,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以精品奉献人民,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尔达致辞)

(研讨会现场)

02

开幕式第二项议程,由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乌兰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呼格吉勒图,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徐欣,分别以《扎根草原沃土,掬饮源泉之水——布林的青少年时代》《“胡琴”考辨——以“马尾胡琴”为核心》《我与抄儿大师布林老师的恩缘——从老师的一篇论文、一个学说、一把琴说起》《布林先生与科尔沁潮尔研究》为主题作精彩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各地的马头琴艺术家、作曲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内蒙古马尾胡琴音乐事业发展,学术成果研究进行深入交流。内蒙古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玉成主持上述系列主旨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玉成主持上述系列主旨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乌兰杰以《扎根草原沃土,掬饮源泉之水——布林的青少年时代》为题,对布林巴雅尔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其音乐艺术成就的回顾与总结。通过追溯布林先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音乐启蒙,以及早期的音乐实践,阐述了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民间音乐实践,对日后音乐事业的成功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份主旨发言中,布林先生热爱草原音乐、社会主义祖国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主题贯穿始终。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

乌兰杰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以《“胡琴”考辨——以“马尾胡琴”为核心》为题,就胡琴这一乐器名称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历史变化加以辨析和考论,希望有助于我国多民族乐器史的研究。范子烨认为,马尾胡琴产生于北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是蒙古民族的艺术创造。就专属性而言,“胡琴”之名首先产生在唐代,通常是指琵琶这种抱弹乐器;至宋元时代,其内涵则发生了变化,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叶克勒,即所谓“马尾胡琴”(潮尔琴)。而清代则是胡琴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各种制式的胡琴最为完备,相关的历史记载也最为详实明晰。其乐器形制结构主要是箱体板(膜)振动共鸣体,而筒状膜(板)振动共鸣体结构的“胡琴”(二胡、四胡)则出现于清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作主旨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呼格吉勒图以《我与抄儿大师布林老师的恩缘——从老师的一篇论文、一个学说、一把琴说起》为题,主要讲述了通过抄儿大师布林老师的一篇论文和一个学说作为切入点,这篇论文的题目为《概论马头琴的生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抄儿、马头琴风格流派及艺术特点,为当代传承和发展抄儿、马头琴提出了理论依据,这正是“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的理论支点,是这篇论文的核心所在、灵魂所在、价值所在。2006年布林老师受聘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点客座教授,他用手中的一把抄儿在高等艺术院校里重新走上了对马尾胡琴的复兴之路,让这些传统乐器再次奏响起来、传播开来,让它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且硕果累累。历经近二十年的接力传承、指导栽培,布林先生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点共培养了11名第一代和第二代抄儿、马头琴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呼格吉勒图作主旨发言)

最后做主旨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徐欣,她以《布林先生与科尔沁潮尔研究》为题,讲述自己从2009年8月开始踏上了潮尔音乐的考察之路,并出版了专著《草原回音:“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书中提到与布林老师学习探讨时受到的启发颇多。接着徐欣从“局内的潮尔声音观”的视角对比潮尔与马头琴的音色,通过丰富的数据资料,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两类乐器的区别。最后,徐欣以科尔沁潮尔中的泛音“HIANG” 展开论述,认为HIANG不仅仅应该从听觉审美的角度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声音风格,还应该从演奏者的视角理解为一种指法、乃至一整套身体操演中的一个环节。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徐欣作主旨发言)

03

本次活动对提高内蒙古地区马尾胡琴类乐器艺术的教学水平,提升马尾胡琴创作、研究、表演水平,推动马尾胡琴音乐事业繁荣发展,均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开幕式现场的到场嘉宾与学者还有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师占成、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俊海、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韩木兰、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王宏伟、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校长布仁白乙、内蒙古潮尔协会会长纳·呼和等各主办单位领导,以及内蒙古胡尔协会会长包连才、内蒙古四胡协会会长纳·格日乐图等协办单位领导和160余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日本千叶大学、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参会代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等自治区各研究院所和各单位的代表,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  END >>>


撰稿丨2023级音乐与舞蹈学 董昊哲

编辑丨季怡涵

审核丨史永清 侯燕




草原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驿站联盟
致力于蒙古族及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以及传统音乐的文化互动、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