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穆沁田野考察(二)——传习所篇

文摘   2024-11-21 16:12   内蒙古  

2024年9月28日中午至下午,乌兰其其格老师带领孙玉琪、李嘉欣、书圆、徐东昌4名研究生前往查干夫老师建设成立的东乌珠穆沁传习所,并于下午在东乌珠穆沁传习所蒙古包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
图1 传习所部分牧民成员
中午12点我们与查干夫老师及其传习所成员共进午餐。期间传习所成员们为我们演唱了两首长调歌曲。祝寿的老人哈扎布也是传习所核心成员之一,歌曲结束后他演唱了曾出现于文献中的“图日勒格”——宴会演唱习俗中具有特殊功能的演唱形式。“图日勒格”:从字面上看,蒙古语“图日勒格”(trdge)一词字根“图日”(ur),有三个层面的意思:是“嵌入”或“闯入”二是“派生”;三为”暂时”。该字的多层含义恰好说明了蒙古宴歌之“图日勒格”所表示的丰富蕴含:首先,当歌手唱完一首歌后,所有参加宴礼的人马上接唱“围日勒格”,“图日勒格"结束后,歌手起唱下一首歌,因此,“图日勒格”是“嵌入”到歌和歌之间的连接部分;其次,“图日勒格"在歌与歌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前一首歌“派生”出来的,也是“派生”下一首歌的结构形态;其三,与“正歌”相比,“图日勒格”处于次要的、陪衬的地位,它只是歌与歌间暂时嵌入的附属部分。(该释义源于博特乐图主编 《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437页)

图2 传习所成员演唱现场
9月28日下午,我们一行人跟随查干夫老师前往其名家工作室参观。作为自治区级长调传承人、长调协会主席,她建设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传习所”每年在冬季和夏季假期定期举行传习活动,期间也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参观团,进行宴会仪式与长调民歌的表演。每年还不定期举行微信群传习活动、中小学、高校长调进校园活动,拓展长调演唱的空间与领域。2021年锡林郭勒盟《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建设工程选拔中《查干夫长调名家工作室》批准成立。

图3 名家工作室牌匾

图4 工作室内部
从广电楼名家工作室出来,我们继续跟随查干夫老师到传习所的蒙古包去参观。蒙古包传习所坐落在乌里雅苏太镇近郊的旅游点,到达后首先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色的蒙古包,但是它与传统的蒙古包外观形状却有所不同。据查老师所说这里是夏天所用的传习地点,在每年打完草之后就不使用了。我们参观时传习所的蒙古包已经封闭,为我们暂时开启。
进入蒙古包后,乌兰老师为我们田野小组介绍了在蒙古族中不同年龄层所要落座的位置:即男性通常落座于蒙古包内的西侧,女性通常落座于东侧,长者落座于中间位置,小孩子一般位于蒙古包门口位置。蒙古人特别尊敬老人们,老人一般都坐于正位上,一旦进入蒙古包中,所有的站位、所有的礼俗,都要按照长幼尊卑来调整。另外在蒙古包中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宴会礼俗中歌声出现即代表着敬献,一首歌曲完结,长者们会回唱“图日勒格”,感谢大家的同时寓意歌声不断,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
在这里查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许多传习所活动的细节,解答田野小组也提出的问题。

图5 东乌珠穆沁蒙古包传习所
在交流中还提到了:习俗空间的改变,会导致习俗的表达也会变。例如:在蒙古包中,大家会围绕成一圈一圈坐下来,歌声不断唱歌。如遇到有人醉酒唱不合时宜的歌曲,大家则可以换歌将其声音盖过去。但是到饭店中,空间就会分成台上台下,台上拿话筒的人则掌控了歌唱权,话筒一开,全场只有演唱者一人的声音,无法纠正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随后查老师与乌兰老师又为我们讲述了传习所存在的重要性:即有的歌曲在现如今语境、文化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传唱的路径越来越窄,其生存环境的消失而逐渐失传,这样情况的出现就需要人为的干预去进行调整,最好的途径就是传习所的建设,通过人为创造环境,将音乐归还生活之中,星星之火,悉心传承。

图6 查干夫老师与田野小组交谈
提问环节部分田野摘录:(查老师蒙古语回答,乌老师翻译)
孙玉琪:关于传习所的仪式音乐教学是什么样的模式,是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完整模拟仪式并学唱,还是单独学习仪式中的歌曲?
查老师(乌兰老师转述):我们夏天举行传习活动的时候,会邀请四代人一起共同传习,老人们来了以后,不单独唱,传习都是大家一起唱,也会要求老人们将自身所需干的活儿都带入传习所,比如说是纺线、织线、刺绣等一些缝制活,边做活儿边唱。在这里,许多习俗上的东西,会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去了解到。因为查老师觉得音乐就是生活,在这个生活当中,不让它去抽离于生活当中,这就是传习所。在这里它不属于模拟,而是在零零散散的生活当中,人们还在缝制蒙古袍,只不过传习所将这些都集中在一起,以音乐为主题,专门要求将生活带来,融入音乐的同时,让孩子学习缝制、刺绣等手工,在传承音乐同时,也能传承民俗文化。

图7 孙玉琪同学提问
李嘉欣:每次传习所活动开展的时,大家每次都是唱固定的歌曲,还是在干活的时,随意的起头唱呢?
查老师(乌兰老师转述):传习所的活动很多,比如新年晚会,展演活动,就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做调整。蒙古族民歌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宴会当中开始曲目、结束曲目以前都有固定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习俗,选择的歌曲库也不一样。比如祝寿仪式中不会唱爱情歌曲,婚礼的话,也许会有一些婚礼歌曲去选择。最近几年传习所的主题活动,重点是把一些民间已经不怎么传唱的、民间快要遗失歌曲恢复演唱,进而播撒到民间。我把搜集到歌曲在传习所去唱,如果大家聚集不了的时候,就会通过微信撒出去,使得大家在家里边干活边学。等到再次大家聚在一起时,再一起来唱。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把搜集到的民歌再次撒到民间,再去播种。

图8 李嘉欣同学提问
徐东昌:从咱们过来之后,我发现这边像我们这么大的年轻人,基本没有看到过,我就想问查老师咱们传习所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比例大概有多少?或者说他们年轻人对于长调的看法和以往年纪稍微长一点的人有什么不同?
查老师: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在学校,没有机会过来学习。
乌兰老师:所以说以前专家们提倡把民间音乐都要纳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高校也特别强调纳入教学体系中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地方在小学、初中、高中就已经都开始教授了,都有专门教长调的老师。到假期时,牧民们也愿意把孩子们送到传习所学习,像这样的传习所不光是查老师的所办有,只是查老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甚至还有一些年轻长调传承人会在牧区去搭建蒙古包,举行10天半个月的传习活动,孩子们一起劳动、一起唱歌、一起参加锻炼、学习相关的习俗文化等等,通过音乐去有意识地将习俗文化串联于生活当中。

图9 徐东昌同学提问
书圆:我在学校听到这种长调有时候会犯困,但是在这里听到长调的时候,心里头就好像是很感动,这是为什么呢?
乌兰老师:查老师刚才说歌曲,不光只是唱歌,在歌曲里面你付出了多少的情感,它就会回馈你多少。真的付出了情感的歌里面会有生活经历,有你的真情,这样才能从歌曲这个艺术当中有所收获。对于蒙古人来说发自真心演唱歌声才能真正送到别人的心里。

图10 书圆同学提问
最后,传习所一位美丽的姐姐为我们献上了一首悠扬的长调歌曲。

图11 传习所艺人演唱长调歌曲
在传习所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负责人查老师希望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传承的不仅是民歌,在假期几世同堂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民俗礼仪、民族手工艺等也得到传承。在我看来,长调传习所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传承,更是东乌珠穆沁人民内心情感和文化认同的体现。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并继承祖先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让老一辈人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通过教授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组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

图12 东乌珠穆沁传习所合照


END.


撰稿 | 李嘉欣

摄影 | 田野小队成员

编辑 | 敖艳

审核 | 师占成 乌兰其其格



草原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驿站联盟
致力于蒙古族及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以及传统音乐的文化互动、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