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先生马尾胡琴艺术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一分会场发言综述

文摘   2024-11-11 09:59   内蒙古  

2024年11月2日上午10:40至下午16:50,维力斯酒店贵宾楼二楼6号会议室(第一分会场)成功举办了布林先生马尾胡琴艺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中,第一分会场汇聚了14位学者及学生,他们就布林先生的个人艺术历程、马尾胡琴的表演应用、作品创作,以及教育、教学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学术汇报和研讨。

会议现场

时间:11月2日 10:40-11:55

主持人:杨俊海(内蒙古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院长)

评议人:范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非遗”传保中音乐教育 主体责任的可行性实践》

发言人:马铁英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副院长 教授)

马铁英教授在会议中强调,音乐“非遗”教育项目中,文化传承的主体已从个体转向群体,这一转变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教育责任的承担上,应构建一个具有文化属性、能够系统性传播并具有扩展性的体系。在教育传承过程中,关键的评估指标应聚焦于实际操作性和受众接受度,以此作为可行性的衡量标准。教育传承的媒介和方式应以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为主导。

《裂缝间的桥——布林先生与 21 世纪“马头琴”

与“马尾胡琴”》

发言人:杨玉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杨玉成教授指出,20世纪的马头琴经历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从传统走向现代,并实现了从民间的“马尾胡琴”到专业化的“马头琴”的演变。而21世纪的马头琴,则是对“多样”的尊重和“多元”的重建,标志着从“马头琴”向“马尾胡琴”的历史回溯与重建过程。他盛赞布林先生,认为其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领军人物。在蒙古族马头琴艺术面临传统与现代断裂的关键时刻,布林先生巧妙地构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不仅继承了历史的宝贵遗产,巩固了当代艺术实践,更开辟了马头琴艺术的未来道路。

《一把琴,一部社会关系史》

发言人:哈斯巴特尔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哈斯巴特尔教授认为,布林先生教授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的再生产。根据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文化是由一系列符号和意义构成的。这把马尾胡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代表着北方游牧民族乐器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布林先生不仅传授技艺还传递潮尔琴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常识。学生通过国家考学,顺利考进艺术学院,跟布林老师学习潮尔,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网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认同的建立。

《薪火相传 赓续前行——布林先生音乐传承、

研究述论》

发言人:张劲盛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二级艺术评论)

张劲盛老师指出,在布林先生从艺65周年之际,他从家庭到社会、民间到专业、从声乐到器乐、田野到实践等多个维度和层次的传承学习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逐渐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体系。布林先生在扎实的田野基础和深刻的学理思考基础上,提出“马尾胡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理论体系,摒弃了过去以乐器表层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法,尝试从“定弦传统与音程性质”“部落传统与流布区域”“指法系统与典型曲目”等角度重构蒙古族弓弦乐器分布、分类、分野,为我国乐器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时间:11月2日 14:00-15:00

主持人:师占成 内蒙古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院长、教授

评议人:金铁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教授


《察哈尔黑力协奏曲<远去的乡影>的创作背景

与技法诠释》

发言人:苏立德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研究生)

苏立德认为,马尾胡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而察哈尔黑力,作为马尾胡琴家族中三种定弦方式和五种演奏技巧的佼佼者,尤其引人注目。这种乐器主要流传于察哈尔地区,是马尾胡琴类乐器中唯一采用正五度定弦的乐器。国家级马头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布林先生曾指出:“察哈尔黑力的主用弦(高音弦)位于左侧,这与现代马头琴不同,后者需要跨过外弦(低音弦)才能触及主用弦。因此,在实际演奏中,察哈尔黑力更便于运用各种指法和技巧,展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马头琴伴奏之思考》

发言人:齐占柱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院长、教授)

齐占柱教授提到,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调民歌是由马头琴乐器来伴奏,即马头琴除了拉奏指定的独奏曲目外,还可以伴奏长调民歌,或其他类歌曲,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弦乐器之功能,体现其既美妙又浑厚的音色特征。马头琴虽然有以上特点,但在专业人士的眼里,它不仅仅伴奏简单的长调歌曲和演奏那些非常普通的、完全跟随旋律的音符,而是需要一定的伴奏技术(专业技能),使用高超的伴奏手法才算得上是一种好的伴奏能力。

《蒙古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

以科尔沁民歌<乌云珊丹>改编版本为例》

发言人:宋莹 巴特尔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

巴特尔指出,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流行音乐时代的到来,众多音乐创作者开始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传统音乐之中,从而促进了其广泛传播。他的研究选取了一位蒙古族青年独立音乐人对科尔沁民歌《乌云珊丹》的两次改编作为分析案例,首先揭示了音乐创新微观过程的面貌,即青年音乐创作者在改编蒙古族音乐时的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从价值层面探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创新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音乐媒介与文化传播的相关议题。

《马头琴独奏曲<青松>的演奏艺术特点分析》

发言人:海日 (内蒙古艺术学院 研究生)

海日在会议中提到,马头琴的改革与发展历久弥新,巴依尔的《青松》就是诞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巴依尔以马头琴技巧为中心创作了独奏曲《青松》,并在此曲中创新了马头琴演奏技法,为开发马头琴现代演奏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继桑都仍的《走马》和《鄂尔多斯春天》之后我国最早的现代与传统技巧比较全方位紧密结合的成功之作,是马头琴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和象征意义的作品。

《传统创新之路上的探索——基于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

专场演出的思考》

发言人:刘佳龙 (内蒙古艺术学院 研究生)

刘佳龙表示,马头琴这一独特的蒙古族传统乐器,承载了蒙古族深厚的音乐文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马头琴已经展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入了新的元素。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作为这一发展历程中的佼佼者,完美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它不仅继承了蒙古族传统马头琴演奏的精髓,还通过交响化演奏的创新形式,赋予了这一传统乐器新的生命力。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目前的成功也恰恰证明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间:11 月 2 日 15:35-16:50

主持人:包赛吉拉夫 呼和浩特民族

学院 二级教授

评议人:哈斯巴特尔 江西科技师范

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在“现代化”语境下谈马头琴的现状与未来》

发言人:通拉嘎 (荣耀世纪国际文化传媒北京 

有限公司 导演、制作人)

通拉嘎深入探讨了马头琴的材质与工艺革新,特别强调了采用日本鱼线替代传统马尾弦等技术,如何显著提升了乐器的音准和音量。他分析了现代技术如拾音器的应用,以及“超级马头琴”发展路径的重要性。在曲目创作与演奏方面,马头琴展现了与流行、摇滚等音乐风格的融合与适应性,彰显了其跨文化的动态特征。展望未来,马头琴将从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演变为全球音乐语言的一部分,进一步强化其文化符号的特性,并在音乐教育、影视创作等多元领域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音乐全球化的重要符号。

《马尾胡琴传统演奏法学院派传承研究》

发言人:海日罕 (内蒙古师范大学 讲师)

海日罕指出,马尾胡琴这一流传千年的弓弦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其传统演奏法的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现代音乐发展的冲击与挑战。马尾胡琴的四种乐器,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定弦法、演奏法以及相关的传统曲目等艺术特征。通过分析马尾胡琴学院派的传承脉络与现状,我们可以揭示学院派传承的优势与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强调在国家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推动马尾胡琴传统演奏法的学院派传承,对于保护马尾胡琴音乐的多样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个人 一支队伍 三大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以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调查为例》

发言人:萨出拉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讲师)

萨出拉在近年来的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大多数乌兰牧骑队伍中都拥有精通马头琴、呼麦和长调民歌的多才多艺的核心成员。她选择的考察地点——土默特左旗,是一个汉蒙民族和谐共处的典型地区。通过对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的田野观察,她重新审视和反思了乌兰牧骑在传承和传播内蒙古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马头琴、呼麦方面所面临的现状问题。新一代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队员将长调、马头琴、呼麦带到了广大汉蒙民族群众中,从最初的陌生感到逐渐接受和认同,再到后来的喜爱和学习传承,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乌兰牧骑在内蒙古三大非遗传承与传播方面的实践和贡献。

《马头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布林大师的教育思想

与实践研究》

发言人:万希诺(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博士)

万希诺强调,布林先生是20至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马头琴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之一。在超过70年的学习与职业生涯中,他全面精通了马头琴、潮尔琴、卫拉特叶克勒、察哈尔黑力等多种蒙古族马尾胡琴的传统演奏风格和技巧。布林先生为保护、传承和推广以马头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当今的学术语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布林大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对于完整地传承和弘扬蒙古族马尾胡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这将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蒙古族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和保护研究》

发言人:董超(内蒙古艺术学院 研究生)

董超指出,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卓越艺术价值是其他国家的音乐所无法替代的,它与西洋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审视传统音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部分的艺术价值极高,它们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独有的,或是经典的历史文化体现,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水平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有部分音乐源于民间的持续创作与传承,凝聚了民间生活与历史的印记。蒙古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其表现手法独特,凸显了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本次会议(第一分会场)的发言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音乐学的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乐器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等。在会议研讨中,14位学者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深入探讨了布林先生及其马尾胡琴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他们的发言不仅涉及乐器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还探讨了马尾胡琴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与影响。此外,学者们还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马尾胡琴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本会场的学术讨论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涉及实际应用和非遗保护措施等内容。学者们提出了多项关于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马尾胡琴艺术的建议。通过这些多维度、多角度的探讨,本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见解,使我们对马尾胡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END >>>


撰稿丨2023级音乐与舞蹈学 刘佳龙

拍摄丨刘佳龙 董昊哲

编辑丨季怡涵

审核丨史永清 侯燕

草原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驿站联盟
致力于蒙古族及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以及传统音乐的文化互动、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