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共同商议,制定一份详细且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表。例如,平日上学期间,每天允许孩子在完成作业后使用15-20分钟,周末可适当放宽,时间一到,必须停止使用。这能让孩子清晰知道界限所在,培养其自律性与时间管理能力。
界定好哪些地方、何种情境下可以使用电子产品。比如,吃饭、睡觉、写作业时,禁止使用手机、平板等,像卧室是休息 “无电子设备区”,餐厅是用餐的地方,减少电子产品对正常生活节奏与学习的干扰。家长自己也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定期检查电子设备上的应用程序,开启“青少年模式”(“儿童模式”)。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在“青少年模式”下,平台会在内容、使用时长以及消费等方面对青少年用户做出限制。同时,引导孩子关注并多使用优质学习类、知识拓展类平台,像科普类 APP、线上图书馆等,拓宽孩子视野,让他们从电子产品中汲取有益养分。
闲暇时,和孩子一起挑选合适的影片、纪录片、有声读物等电子内容。比如挑选一部自然纪录片,观看后和孩子讨论片中知识与感悟,既增进亲子感情,又确保孩子接触内容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
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线下活动,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例如,周末安排孩子参加足球班、绘画兴趣小组,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体验中收获快乐、提升能力,发现比虚拟世界更精彩丰富的乐趣所在。
家长们可以试着转换视角,以平等、尊重且坦诚的姿态,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促膝长谈。孩子们热衷于电子产品,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亟待被关注、被理解的心理需求。若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家长需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去熟悉孩子爱玩的游戏规则玩法、常刷的视频类别、热衷的学习软件功能。唯有如此,当亲子间围绕电子产品展开对话时,才能以理性的思维、平和的态度深入探讨,提出契合孩子实际、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