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其三)》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文摘   2024-11-11 11:16   山东  

前出塞(其三)①

杜甫

磨刀鸣咽水②,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③,战骨当速朽。

【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

C. 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

D. 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16. “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16.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悲伤场景,引出后文情感抒发,为情感转折做铺垫。

②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展现诗人内心复杂矛盾。

③主题上:深化诗歌主题,反映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凸显报国之志的厚重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错误。“丈夫誓许国”表达了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但同时也透露出战士们对于战争的不满和愤怒。“愤惋”指的是对不义战争的愤慨和对战争造成无辜百姓痛苦的惋惜。因此,颈联并没有体现出战士们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而是表达了战士们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既有爱国之心,也有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怒。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①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磨刀于陇水旁,水被血染赤且刃伤手的悲伤场景。“心绪乱已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悲伤场景,因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自身在战争环境中的遭遇,所以心绪才会乱。同时,又引出后文的情感抒发,为后文从悲伤、矛盾的情绪转向表达报国之志做了铺垫。后文“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正是在“心绪乱已久”的基础上,展现了诗人在复杂心绪下对报国的思考和抉择。

②“心绪乱已久”丰富了人物形象。一方面,它表明诗人并非单一的、坚定的形象,而是有着复杂内心的人。诗人看到战争带来的伤害,如“水赤刃伤手”,内心充满悲伤,心绪紊乱,展现出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敏感和不忍。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他在矛盾中坚定报国之志做了铺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③此句深化了诗歌主题。诗歌通过描写战争场景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心绪乱已久”直接体现了诗人因战争而长久处于混乱的心绪状态,凸显了战争对人的精神的巨大影响。同时,后文诗人又表达了“丈夫誓许国”的报国之志,这种从心灵创伤到报国之志的转变,使诗歌主题更加厚重,展现了在战争背景下,人们在痛苦与责任之间的挣扎和抉择。

译文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简析

杜甫的《前出塞(其三)》通过描绘战士准备出征时的场景,展现了战士内心的悲凉与矛盾。诗人用“磨刀鸣咽水”声象征着愁苦,刻画了战士虽有报国之志,却面临死亡威胁与战争残酷现实的内心冲突,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批判和对战士命运的关切。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