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6岁/男孩
指导老师:靳传芳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去年查出有焦虑、抑郁、强迫现象,现在不上学,宅在家黑白颠倒,刷视频、玩游戏;
情绪不稳,激动时摔东西、吼叫,恐吓家人自己不活家人也别想活;
胆小自卑,社恐,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
指导后,孩子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家庭氛围变得轻松愉快,现在家长跟孩子相处像朋友一样,孩子已经开始上学。
儿子抑郁焦虑一年多了,我的能量也快被耗尽了……
16岁儿子被我们逼成了抑郁症
我是一名教师,孩子爸在国企工作。
在这座三线城市里,我们过着安稳的小康生活,也正因如此,我们对儿子寄予了厚望。
因为职业的便利,儿子小时候的教育几乎都被我一手包办。
从他牙牙学语时起,我便为他精心规划好了每一步学习路径。
我为他挑选最优质的启蒙读物,每天晚上都会陪着他诵读经典,哪怕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含义;
幼儿园时期,我就给他报名各种兴趣班,绘画、书法、音乐,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怕他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阶段,我不仅严格监督他的学业,还对他的社交活动进行管控,只允许他与成绩优秀、品行端正的孩子交往,生怕他被带坏。
在我的悉心照料与严格要求下,儿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
每次开家长会,我和他爸都能听到老师的表扬,亲戚朋友也都对儿子的懂事聪慧赞不绝口。
我们沉浸在这种骄傲与满足之中,仿佛已经看到儿子的未来一片光明,名牌大学的校门正向他敞开。
然而,随着儿子临近初三,即将面临中考分流,让我和他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我们深知中考对于儿子人生的重要性,于是不断地给他施加压力。
这样的话,在家里、在接送他上学的路上、在饭桌上,被我们反复提及,像紧箍咒一样套在儿子头上。
为了达到我们的期望,儿子拼尽了全力。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单词、做习题,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
学校里的课间休息和体育课,他也都用来复习功课,几乎没有任何放松的时间。
然而,或许是压力过大,他在模拟考试中的成绩并不理想,最终中考成绩出来,他只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当得知与那所重点高中无缘的那一刻,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传出阵阵嚎啕大哭声。
他爸听到后,怒不可遏地冲进房间吼道:
“你有什么脸哭,花那么多钱在你身上,给你报各种班,你连个重点高中都考不上,你对得起我们吗?”
儿子只是一个劲地哭泣着道歉,那弱小而无助的样子,如今想来,让我心如刀绞。
后来儿子上了高一,学习成绩依旧不理想。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有一天,我发现他偷偷在房间里打游戏,想到他的学习状态,我顿时火冒三丈,冲过去就想拔掉电源。
儿子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猛地站起来用力推开我,我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他红着眼怒吼:“你别管我,我就只有这点乐趣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剥夺!”
我震惊地看着他,不敢相信这是曾经那个听话懂事的儿子。
他的游戏瘾越来越大,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
有一回,他打游戏输了,突然就大喊起来:“这破游戏,又输了!” 紧接着就把家里的电视和电脑都砸了个稀巴烂。
他还老是抱怨命运不公平,嘴里说的话全是绝望和怨恨。
有一次,他甚至跟我们说:
“你们都别想好过,我要是活不下去了,你们也别想活!”
看着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失控,我们意识到必须带他去医院看看。
当在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听到“抑郁”“焦虑”“强迫”这几个字时,我的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
他爸也呆立在一旁,脸色煞白。
医生指着检测报告上的数据和图表,解释着儿子的病情:
他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身体的激素分泌也出现了紊乱,这些都导致了他如今抑郁焦虑的状态。
那天晚上,我跟他爸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们回忆着儿子小时候的可爱模样,心中满是痛苦和自责。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帮助儿子走出抑郁,也不知道未来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但我们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孩子经常抱怨命运不公,父母承接不住孩子情绪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就是把儿子养得太乖
鉴于儿子令人揪心的情况,医生建议我们全家需要一同做一下心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我才了解到心理学上有种说法:
调皮任性的孩子不可怕,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这是因为,一个活泼好动,不畏惧释放坏情绪,勇于表达真我的孩子,生命力是旺盛的。这样的孩子学习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绝不会抑郁。
反而那些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孩子,习惯性地压抑自己、委曲求全,这恰恰为心理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哈佛心理系的一项调查显示:
那些不敢表达情绪的人,患上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居然比能够自如表达情绪的人高出35%。
咨询师后来单独与我们交流时,转述了儿子的心声,这时我才醒悟:
把儿子养得太乖,是我这辈子做得最错误的决定。
儿子说,他回想起来,中考前身体就开始有反应了,但他当时只觉得是自己太累了。
他形容自己坐在课堂上的感受:“很难受,看到书上的每个字都在跳,身上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
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考上高中,不能让我们失望。
然而,面对儿子如此艰难的处境,我们却毫无察觉。
每当他成绩不理想时,等来的不是我们的安慰和鼓励,而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我们指责他不够努力,抱怨在他身上投入那么多钱和精力,却换来这样的回报。
我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对他未来的不安,一股脑地转嫁给了他,却完全忽视了他还只是个孩子,根本无力承受这一切。
儿子还吐露,其实他内心一直都很愧疚。
他知道我们为他付出了很多,所以一直觉得自己没考好就是对不起我们。
他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和苦水,有时候也想跟我们说说他学习有多累,压力有多大。
可每次刚要开口,一想到我们平时对他那严厉的样子,那些难听的话就像在耳边响起来一样,他就害怕了。
他只能把这些委屈和不满憋在心里,自己一个人扛着。
他害怕让我们失望,更害怕引发我们的愤怒,只能不断地压抑自己,最终走向抑郁的深渊。
听到这里,我和他爸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咨询师给家长做指导
不要脸、不要命
走出一切心理疾病
在儿子状态非常不好的时候,我满心都是恐惧和绝望,我也一直在自救,拼命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在努力改变儿子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真正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曾经,我们对儿子的那些过高期望、那些严厉的斥责,不正是把他推向痛苦深渊的“帮凶”吗?
我满心都是懊悔,要是能早点明白这些道理该多好。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句话,直直地照进了我混沌的内心:
不要脸,不要命,走出一切心理疾病。
刚看到时,我着实被吓了一跳,可细细琢磨后,却觉得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扇理解孩子的大门。
所谓“不要脸”,是要引导孩子放下内心的羞耻感与过度的自尊心。
对于患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指责、嘲笑而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我们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而“不要命”,并非是字面上的不顾生命安危,而是要让孩子摆脱那种对结果过度担忧、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心态。
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害怕失败的后果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把一次的挫折看作是人生的终点,而不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和坎坷,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就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当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时,我们不再给他灌输那种 “不成功便成仁” 的观念,而是告诉他无论结果如何,他的人生都有无数种可能。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我和老公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给儿子写了一封道歉信:
“儿子,当我们提起笔写下这封信时,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回想起过去的种种,我们满心都是懊悔和自责。我们曾经只看到了成绩,只想着让你变得更优秀,却忽略了你内心的感受。我们用那些伤人的话和严厉的要求,把你逼得太紧,让你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我们以为那是爱,却没想到给你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儿子,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们错了,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和期望都强加在你身上。从现在开始,我们会努力改变,会学着去理解你、支持你,让你重新找回快乐和自信。我们只希望,你能原谅我们,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陪着你一起成长。”
儿子看了信后,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地抱住了我们。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松动,仿佛坚冰开始有了融化的迹象。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去陪伴儿子。
曾经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渐渐变得温馨和睦,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与儿子的心越来越近。
孩子每天按时上学,亲子关系变好
一段时间后,咨询师给我们看了他跟儿子的聊天对话。
咨询师:你现在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如何?
儿子:以前我真的很抗拒他们,只要和他们待在一个房间,我就感觉像是被关在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那种窒息感让我难受极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变了好多,变得理解我、尊重我,我现在可以跟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现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儿子:就像是被别人操控的木偶,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知道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但是现在,我感觉自己像是重新活了过来,我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知道我要为自己而活了。
咨询师:你有想对爸爸妈妈当面说的话吗?
儿子:我想告诉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愿意为了我去改变自己。以前我真的很恨你们,觉得是你们把我变成了这个样子。但是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努力和真心,我真的很爱你们,也希望我们能一直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
看到这些话,我和老公忍不住再次泪流满面。
我们紧紧相拥,为儿子的变化而感到欣喜若狂,也为自己的改变而感到欣慰。
如今,儿子就像一颗被重新唤醒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的情绪变得稳定而积极,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儿子上学时,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他会主动和我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会和我们讨论他的梦想和未来的规划。
他不再是那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浸在游戏和痛苦中的孩子了。
回想起过去那段黑暗的日子,我由衷地感慨,当时的苦涩有多沉重,现在的甜蜜就有多醇厚。
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纪伯伦那首诗中的真谛: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
我们曾经妄图掌控儿子的一切,却差点失去了他。
如今,我们学会了放手,让他去追寻自己的天空,而我们,只在他身后,默默地给予支持和爱。
这,或许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纽 扣 家 庭 教 育
解决数万名家长的各种心理咨询需求
让千万家庭教育困惑者走出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