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只要班里有老师家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成绩大多都是名列前茅的,从小学到高中,多半都是如此。
那么,这些从小就成绩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好的教育资源的孩子,会一直是班级的佼佼者吗?
很多时候,越是这种家庭的孩子,越承受着家长的高期待、高要求,而一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家长的愿望就会变成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如果父母将自己工作中的教师角色,带入到家庭,那么孩子就会面临父爱、母爱的缺失,多种心理问题接踵而至。
纽扣家庭教育崔青青老师完整专访
纽扣家庭教育的崔青青老师对这类问题的感触非常深刻,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指导了非常多的教师家庭的孩子,今天她通过案例向大家讲述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Q
印象深刻的案例:
崔青青:
在纽扣家庭教育指导家长的过程,其实更像是陪伴,陪伴着他们一起学习、成长。每一个个案,当你陪伴了他们两个月、四个月甚至六个月的时候,印象都会非常深刻。
但是在这些案例中,有一类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教师家庭。我发现,如果一个家庭中爸爸或者妈妈的职业是老师,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会非常高。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经常是厌学,比如:爸爸教语文,孩子就不学语文;妈妈教英语,孩子就不学英语,而且与家长的关系也非常差。
近期我指导的一个案例,妈妈的职业就是老师。孩子当时14岁上初中,妈妈因为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找的我们,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孩子也存在早恋、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家庭隐藏的问题非常严重,其中一点就是妈妈角色转换困难。妈妈在学校是一个严师的形象,回到家也一直保持在学校的状态,不能以一个慈母的形象去对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心里纠结了一天,心惊胆战的告诉妈妈,有个男生喜欢我,然后妈妈会说,“我觉得这件事......我不希望.......你应该.......你想好了在跟我沟通吧。“这完全不像妈妈与女儿的对话,更像老师在教训学生,这种行为导致孩子在家里很压抑,非常想逃离这个家。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让妈妈先回归到妈妈的角色,把注意力一点一点转移到家庭,对孩子多点温柔多点爱;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逐渐能听进去妈妈的话,开始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回到了学校。
Q
您如何指导这个家庭的?
崔青青:
首先我们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会让她把与女儿聊天的内容告诉我们,比如:她今天跟女儿谈了什么,分享了哪些事情... ...在她们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的引导妈妈去进行一定的觉察,比如:如果有人对你这样说话,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对女儿说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女儿,你会怎样想,用这种方式让妈妈与孩子共情。
然后我们会用对比的方式,比如:这句话家长是用这种方式说的,那我们会引导她用另一种方式叙述,进行多次的训练,反复观察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
当妈妈能灵活的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后,我们对孩子进行了链接,询问孩子对妈妈的感受,并指导她将自己的想法对妈妈说出来,架起母女沟通的桥梁。当沟通顺畅的时候,亲子关系也就在慢慢修复。
Q
父母有一方缺位,对家庭有哪些影响?
崔青青:
一般家庭中爸爸缺位的比较多,妈妈独自教育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建立规则的问题上比较明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前期更需要妈妈,因为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妈妈陪在身边,但慢慢的就需要爸爸带领孩子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引导孩子一点点走向这个社会。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缺位,孩子往外走的力量会不足,因为孩子需要爸爸的认可。尤其是女孩,她需要一个异性来认可她、肯定她,给她鼓励;如果是个男孩,则需要爸爸陪他一起打篮球,陪他一起运动,陪他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刚性、毅力,都是需要爸爸来帮助他建成的。
如果孩子处于青春期阶段,爸爸的作用会更加明显,更加重要。孩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只有妈妈在身边,妈妈在缺乏力量,无力无助的状态下,很难去支撑这个家庭,孩子的规则感、边界感也会很模糊。
工作中的崔青青老师
Q
指导家长的过程,您有哪些收获?
崔青青:
李凤霞教授在培训中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学习是打开自己的过程。我在陪伴家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成长。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也是在打开自己的。
当求助于我们时,他会把他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跟我们说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的,给他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然后他是怎么处理,这时候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也就更能够帮他进行疗愈。
当家长得到疗愈之后,疗愈孩子就变得更容易,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擅长领域: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青少年厌学、网瘾、抑郁等问题解决;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修复
★ 纽扣家长福利 ★
父母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要想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就要学会做一名“智慧型”父母
↓
扫码关注“纽扣教育”公众号
↓↓
点击“在线学习”
↓↓↓
即可观看免费课程
更多专题访谈
1 | 孩子屡教不改,如何解决? |
2 | 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
3 | 青春期孩子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