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纽扣家庭教育郭鑫老师:孩子,你为何选择伤害自己?关于青少年自残的真相

文摘   情感   2024-12-26 17:25   山东  


青少年自残、自伤的事件,如今已经屡见不鲜。


调查发现,我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达到27%,尤其是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自残、自伤行为更是普遍。


他们自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用绳索捆绑自己等等。


2014年,名为“微笑特攻队”的社工团队深入调查得出的问卷显示:有接近11%的青少年承认,在过去一年里,曾有过自残行为。


很多人不能理解,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孩子,怎么会用自残的方式虐待自己呢?这其中也包括这些青少年的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残?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纽扣家庭教育集团的郭鑫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郭鑫老师采访视频

01

您最近印象深刻的个案?



这个15岁的姑娘来自我们山东,刚一开始接触到她的时候,她的种种表现非常让人心疼。


她有抑郁倾向,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常年吃药。


孩子父母找到我们时,孩子已经休学在家待了半年,在家期间出现了数次自残行为。


有自残行为说明孩子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我们立即对家庭采取了干预方式。


经过调整之后,这个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孩子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还会向我分享旅行途中的见闻。



其实,我收到过太多孩子的这种回应,尽管服务期结束,这些孩子依旧把我当作朋友,向我倾诉苦恼,分享趣闻,这个小姑娘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


为什么我说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来访者呢?


在服务期临近结束时,我收到了来自她的“礼物”——她把实施自残的工具全部交给了我。


虽然这个“礼物”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痛,但是这份“礼物”是孩子逐渐走出阴霾的证明,更表明了孩子向好的决心,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


02

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说,孩子爸爸的父母是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


孩子爸爸将自己所有的重心全都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忽略了新生家庭中妻子、女儿的情感。


另外,自从家里有了二胎之后,父母把更多精力全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对老大越发忽视。


孩子得到的有效陪伴很少,内心感到无比孤独,认为身边没有人理解她,更没有人关心她。


再加上父母关系冷漠,导致她产生自我怀疑:


是不是爸爸不喜欢我所以才不愿意陪我的?

是不是因为我的出现才让爸爸妈妈的关系如此糟糕的?

除此之外,妈妈对孩子要求非常高,每当孩子达不妈妈的要求时,所有的自我怀疑进而转化为自我否定。


当负面情绪积累得太多无处释放时,抑郁状态也越来越严重。


直到她无法承受时,她就会用自残行为来发泄内心的压抑,因为疼痛可以让她头脑清醒,不再那么难过。


03

您是怎么介入到这个家庭中呢?


当时刚跟孩子妈妈接触时,妈妈异常焦虑,那种焦虑的状态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们都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专业力量帮助到每个来访家庭。


但是,孩子的各种行为是整个家庭教育长期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介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呈现出最好的结果。


在介入过程中,我们专家团队首先对孩子父母进行了认知调整。



我们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咨询服务特色是双轨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咨询、调整工作是从孩子和家长两个方面着手展开的。


对家长调整完毕之后,我们接着对孩子进行了调整。


我先是跟孩子妈妈进行了交谈,我了解到,孩子非常喜欢写作,孩子妈妈是个用心之人,她也会把女儿的文章发给我看。



我对她的文章进行了整理,从一些细节当中去感受她写文章时的心境。


在她的文章中,我看到了孩子孤寂、凄冷的内心世界。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我设置了一个隐形身份链接到孩子



我以一位“读者”的身份和孩子沟通,我说我很喜欢她的文章,并且能够从她描写的环境和状态中切实地感受得到她的心情。


当时,孩子高兴地向我再三确认是否真的能读懂她的文章,我说能够读懂,并且还很期待她的继续更新。


就这样,我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了起来。


打开孩子的心扉之后,我会在和孩子的日常聊天中,将心理咨询技术慢慢地渗透进来,以此来影响到孩子。


比如,孩子经常有些极端想法,我会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她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新思路,给她一些新想法,让她明白这件事情不仅可以这么做还可以这样想。


后来,我带着孩子去户外进行了系统脱敏,还带着她去进行人文训练,让孩子多跟大自然和历史接触,跟动物亲近,以此来缓解她的抑郁情绪。


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还会告诉她自己的一些经历,以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她个人与父母、与学习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只有认清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才能让孩子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刚刚介入她的时候,她是不敢穿短袖的,因为她的胳膊上全是自残后留下的伤疤。


对于她的自残经历,我会把它正常化,我告诉她,在青春期阶段,出现抑郁情绪是很正常的。让她觉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一样的。


其实,周围人越将她特殊化对待,她就越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慢慢地演变成不愿意接触人群,把自己孤立起来。


为了让她适应学校环境,我让她先从上辅导班开始,慢慢地养成坐下来的习惯。


后来孩子真的去了辅导班,妈妈非常高兴,孩子告诉我,她在辅导班还被选为了小组长,辅导班生活过得顺利又充实。


工作中的郭鑫老师


后来,我们越聊越多,她的状态越来越好,她把所有用来自残的工具全都交给了我,还承诺我以后不会再伤害自己,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04

为什么有了负面情绪之后会自残?



虽然我们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但是孩子在家庭中唯一能够做主的就是他的身体。


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能做主的,只有他自己的身体?


因为有些家长在一些事情上比孩子还要焦虑,有时还会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会抑制孩子情绪,甚至不允许孩子说话,在家庭中,连话语权都没有更别说决定权了。


那么,孩子能够利用的,能够掌控的就只有他自己的身体了。


所以,家长们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让他对生活充满掌控感。



05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自残现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发育当中,孩子伴随着生理的发育,他的心理也在发育,大脑的发育跟不上,情绪就完全不可控制。


我们做父母一定要有一个细微的觉察,要把问题遏制在摇篮里,并不是说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


就孩子的自残行为来说,这其实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工作中的郭鑫老师


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通过自残这样的方式去宣泄。


当家长发现孩子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千万不要过于放大这个事情。


因为越放大,孩子就越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会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反过来照顾父母的感受,从而压制自己的情绪,进而为下一次自残行为的实施埋下隐患。


如果孩子有自残倾向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其它排解情绪的途径。


比如,带孩子进行户外互动,在家庭中,增加一些亲子互动游戏,让孩子通过挥洒汗水来发泄情绪。

也可以进行家庭会议,在这个家庭会议中没有父亲、母亲、孩子的身份,我们畅所欲言把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全都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情绪的宣泄。


06

您认为,家庭出现问题的共同根源是?



我做的最多的一些案例是通过调整关系来解决家庭的一些问题,因为我认为,不论是婚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每个人处理关系的能力不够,所以才导致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寻根溯源,找到家庭出现问题的原因。


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问题不再出现。



一般,孩子出现了问题的话,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夫妻关系。


因为父母是孩子呱呱坠地之后接触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同性和第一个异性,也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段关系。


所以,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处模式会作为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之间如何交流、如何相处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比如,妈妈强势,爸爸弱势,在男孩身上表现出内向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女孩身上就是孩子也会学习妈妈的行为方式,跟妈妈一样强势;


如果爸爸强势,妈妈软弱,男孩则表现为脾气暴躁,女孩则表现为对婚姻不抱憧憬。


07

分享给家长朋友的一句话



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我们要把跟孩子的相处当作一场心理上的博弈,不要再把孩子一直当作孩子。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又很懂得去“拿捏”父母,让父母“服软”。


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味地顺从孩子,也不能一味地去反对孩子。


这是我们家长需要终生学习的事情,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一样要去学习成长。


不光是学习关系的处理、沟通的技巧、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的状态,最好的情况是父母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系统的学习,通过专家老师的指导,最大程度地改变家庭现状。


擅长领域: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不良行为矫正厌学厌世,叛逆,抑郁,情绪异常;

原生家庭关系调整:亲子关系增进,情绪疔法与自我疗愈,沟通技巧与思维培养,父母关系与家庭矛盾调与个人赋能



纽扣家长福利 

父母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要想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就要学会做一名“智慧型”父母

扫码关注“纽扣教育”公众号

↓↓

点击“在线学习

↓↓↓

即可观看免费课程



更多专题访谈

1

孩子屡教不改,如何解决? 

2

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3

青春期孩子的那些事?

纽扣教育
汇聚全国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真实的家庭案例,传授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集团270余位心理咨询师,助力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